喜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通常写作手法较为夸张,构思布局相对精巧,台词念白诙谐幽默,以此引导人们对丑陋事物加以嘲讽,对美好理想加以支持与肯定。通常,喜剧的结局都以大团圆欢喜告终。代表作品有《仲夏夜之梦》、《钦差大臣》等。
正剧
正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是继喜剧与悲剧之后,所形成的第三类戏剧形式,通常多为一些传奇剧。代表作品有《暴风雨》、《一报还一报》等。
话剧、歌剧
话剧是一种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表现形式,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以演员在舞台上进行对白或独白作为主要表现手法。代表作品有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等。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的戏剧表现形式,它结合了音乐、舞蹈、诗歌等表演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门类。代表作品有《魔笛》、《奥兰多》等。
舞剧、街头剧
舞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表现形式的艺术门类。带有戏剧性质的乐舞可追溯到古代西周时期。代表作品有《文成公主》、《阿诗玛》等。
街头剧是一种适宜在街头、田边演出的舞台短剧,不受限于舞台、音乐、布景等诸多因素,由于可以更近距离地走进观众,因此广受群众的好评。代表作品有《放下你的鞭子》等。
活报剧
活报剧是一种时事性、应时性较强的戏剧类型,起源于苏维埃时的俄国。主要作品有《伊索比亚》等。
广播剧
广播剧是一种适应于电台播放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以人物间的对话与解说作为表现基础,再配合音响效果与音乐伴奏等辅助设施对播报气氛进行烘托渲染。主要作品有《夜幕下的哈尔滨》等。
历史剧
历史剧是戏剧的种类之一,根据所选定的题材内容进行划分。通常历史剧的取材多为一些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代表作品有《蔡文姬》、《文成公主》等。
儿童剧
儿童剧主要是指为儿童服务,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剧集。其表演形式主要为话剧、童话剧、木偶剧、神话剧、皮影戏、歌舞剧等不同类型的剧目。代表作品有《灰姑娘》、《皇帝的新装》等。
多幕剧
多幕剧与独幕剧相对应,是一种按作品形式规模划分的戏剧类型,通常出场人物较多,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代表作品有《茶花女》、《天鹅湖》等。
独幕剧
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故事的情节要在一幕内全部完成,由于篇幅相对较短,所以要求结构安排极为紧凑。剧目一般会迅速展开矛盾冲突,进入高潮,总结收尾。代表作品有莫里哀的《逼婚》、格雷戈里夫人的《月出》等。
序、跋
序也称“叙”或者“引”,一般情况下,多写在书籍或者文章的前面。像一些列在书籍前面的“前言”或“引言”都属于序的范畴。一般序的内容主要为对出版书籍的著述宗旨进行阐述或介绍作者的一些基本情况等。跋也称“后序”,这类文章通常列在书籍的最后,属于说明文的范畴,内容主要为对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行说明或对文章的体例进行说明等。
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会用一些带有讽刺或者劝诫性质的故事,向人们说明某个道理或经验教训。代表作品有《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
童话
童话最早出现于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是儿童文学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运用象征、想象、夸张等写作手法,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用他们的视角去观察生活,经历冒险,从而达到对儿童的思想教育。代表作品有《天鹅湖》、《小红帽》等。
传说
传说是由神话故事演变而来的,大多是一些带有历史性的故事,属于口头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
传奇
传奇是小说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指一些故事情节较为奇异、不寻常的事情。唐宋时期,很多文人喜欢用文言的写作方式创作一些短篇传奇类小说。代表作品有《柳毅传》等。
游记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表现形式,多指一些旅行时的见闻感受。主要包括记叙游记、抒情游记、写景游记、说理游记四种类型。代表作品有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等。
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记录主人公生平事迹的作品。其作品文学性相对较强。代表作品有《列女传》﹑《国寿录》等。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散文的新兴样式。它是对文艺通讯、特写等写作方式的统称。其特点是具有新闻的一些基本特征,如新闻性、政论性等,主要通过一些文学写作手法,对人们关注的事件要点,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代表作品有夏衍的《包身工》、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一种由人们进行口语创作的文学表现形式,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广为盛行,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小说、谚语、长篇叙事诗等文学作品形式。
新闻
新闻主要是指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说明,作为一种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真实性、及时性等重要特征。
随笔
随笔也被称作杂文,是散文的表现形式之一,兼具抒情与议论的两种特性。作者往往通过修辞等写作方法,从侧面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见解。其篇幅通常较短,语言生动灵活,形式自由多样。代表作品有黎先耀的《天之骄子》等。
通讯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报道形式,属于记叙文的范畴,通过运用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等写作方式,真实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与事件,引导大众认识了解事件的真相。
评论
评论是新闻的一种写作形式,其写作风格带有一定的政论性。通过对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或针对性强的问题,发表直接议论,从而引导大众正确了解事件的本身。
读后感
读后感也被称为读书笔记,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通常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或一部书籍之后,将自己的体会感受,用文章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
解说词
解说词属于应用文范畴,通常是指对人物、景观、展品、画面的介绍说明,多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述。如在介绍人物时,会对此人的身份、地位、经历、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1.3术语
修辞格修辞格也被称为语格或者辞式,是一种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的言语模式。
修辞格的运用
修辞格在使用时,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在同一个句式之中。按修辞格的结合方式,可划分为辞格兼用、辞格套用、辞格连用三种形式。
修辞格的种类
修辞格在使用时,可按照表达方式与修辞内容进行划分。通常可分为借喻、比照、拟夸、直言、曲言、连珠、复嵌、援引、别传、拈就十种类型。
比喻
比喻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组成,是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对事情由深至浅、由难入易进行表述说明。通常,比喻的形式主要有明喻、暗喻与借喻三种类型。
比拟
比拟由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是借助于想象的方式,将人写作物,或将物写成人。其表现形式有拟人与拟物两种类型。
借代
借代的运用,不仅可以加强语言的形象性,更可以使文章变得精练简洁。它是通过借用与之紧密相关的人或事,从侧面对事物本身进行分析说明。其表现形式为整体代部分、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事物。
拈连
拈连是指用乙对甲进行描述后,再将甲与本不能与之一起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例如:你别看我眼睛看不清东西,我的心可看得清楚着呢。
夸张
夸张是一种超过事实本身尺度的描写方式,通过对事物的夸大或缩小,可以起到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作用,加强气氛的烘托效果。
双关
双关是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对词语的多义或同音(近音)的条件运用,使句子具有双重含义。其表现形式为谐音双关与语义双关两种类型。
映衬
映衬是将两个词义相对或者相反的事物,放在同一个句子中使用,使两者互相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移就
移就是将描写某一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例如:深秋的黄昏,霞光映红了整个的天空。
对偶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两个短语或句子。通常,对偶的形式主要有正对、反对与串对三种类型。
排比
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进行排列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式。排比句式的使用可以加强语句的效果及语言氛围,更好地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仿词
仿词是指用临时新造出的词,更换句子中的某个语素,使语句变得更加风趣、幽默。例如:南京市卖超标官宅。
婉曲
婉曲是指用婉转含蓄的言词,迂回地表达本意,通常可分为曲折、微辞、吞吐、含蓄四种形式。例如: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一般。
反复
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情感或含义,反复重复某个短语或句子,主要有连续反复与间隔反复两种类型。
反语
反语是指用一些与本意相反的语句(词语)表达本意,以讲反话的方式来增强句式的表达效果。
引用
为了使论据更具有说服力,通常会引用一些成语、典故、名言、诗句等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通常,引用可分为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类型。
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面性,放在一个句式中相互比较的修辞方法。
顶针
顶针又称顶真或连珠,通常是用前句的结尾作为后句的开头,使句子得以首尾相连,语气贯通。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回环
回环是运用于古诗中的修辞方法,通常语句既可以正读也可以倒读,不会出现不通顺的现象。例如:玲珑塔,塔玲珑。
互文
互文也称互辞,是古诗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通常会把属于一个句子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在解释时,把上下句的意思联系互补。
通感
通感是一种以感觉写感觉的写作方式,主要是把不同的感觉相互联系,借由联想引起各感觉间的转移。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呼告
呼告主要指对着不在面前的人(物)进行直接呼唤的写作手法。例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示现
示现主要是通过想象力,将过去、未来或想象中不可见的场景具体呈现出来,以增强文章的整体画面感。例如:烽火人间,战鼓连天。远方飞燕,带来的是狼烟。
飞白
飞白是一种明知是错却有意仿效的修辞方式,在文章中,主要起到记录语言与援用语言的作用。例如:我与一位老大良(娘),同住一个火坑(炕)上。
跳脱
跳脱是一种因特殊情境,而故意中断语路的修辞方法,通常分为急收、遮断与突接三种类型。例如:“大哥,当时的情形……二哥也在,你还是问他吧。”
层递
层递是一种将句子所述内容按轻重、多少、远近等不同程度,进行逐层排列的写作方法。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反问与设问
反问通常是提出问题,没有回答,且语气效果更为强烈,明确地表示肯定与否定的内容。设问则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出现,以提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注意,从而达到引起下文的目的。
比喻与比拟
首先,这两种写作手法都是用另外的事物对本体进行描写。其次,在使用的时候,比喻会出现喻体,而比拟却不会出现拟体。再有,当一个句式中同时出现上述两种写作手法的特征时,通常将它视为比喻。例如:白杨仿佛军人一般,昂首伫立在道路的两旁,静静地守护着校园。
对偶与映衬
对偶与映衬虽然都是将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排列,但对偶更注重形式上的整齐对称,映衬则没有过多的形式要求。
借喻与借代
借喻与借代虽然都是用一个与本体相关的代体进行对本体的描写,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
(1)借喻通常是用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描写。而借代中的代体,大多是本体的某一部分,如本体的特征或属性。
(2)借喻主要是引导读者去展开想象的空间,增强事物的形象表达性。而借代主要是突出事物的具体特征。
(3)借喻有可能转化成明喻的修辞方式。而借代是无法进行形式上的转换的。
1.4并称
1.4.1作家并称
屈宋先秦时期,楚辞作家屈原与宋玉两人的并称。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河南淅川县)人,杰出的诗人与政治家。作为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不但创立了骚体(又称楚辞体),更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他的作品灵活而多变,极具乡土气息,采用了大量的楚地方言进行创作,且辞藻华美而瑰丽,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代表作有《九歌》、《离骚》等。
宋玉,生卒年不详,又名子渊,战国时期楚鄢城(今湖北宜城)人,相传是屈原的弟子。他是继屈原以后,浪漫主义楚辞大家,与景差、唐勒等人齐名。在创作上,宋玉对物象的描绘细腻而工致,将抒情与写景完美地融合到一起,自然而贴切,在楚辞与汉赋间起到了重要的启承转折作用。代表作有《九辩》、《风赋》等。
班张
东汉时期,班固与张衡两人的并称。
陶谢
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期,诗人陶渊明与谢灵运的并称。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寓自己的生活情趣,所以并称。杜甫有诗“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但谢诗在内容上远远不及陶诗深厚感人,艺术风格上也大异其趣:陶诗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自然景物只作为兴寄的手段;谢诗以直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思想感情的抒发只作为间接的点缀。陶诗平淡、清新、自然;谢诗富艳精工,期以人工达自然。
韩柳
唐代中期,散文家韩愈与柳宗元的并称。二人并称,最早始于宋朝,指古文方面。
在诗歌史上,韩柳并非属同一流派,有“韩孟(郊)”、“韦(应物)柳”之并称。
韩孟
唐代中期,诗人韩愈与孟郊的并称。他们是元和体中,以矫激与奇诡所著称的两家代表。
班马
汉代时期,史学家班固与司马迁的并称。
《晋书·陈寿传论》:“丘明既没,班马迭兴,奋鸿笔于西京,骋直词于东观。”此处的“班马”即指东汉班固、西汉司马迁。
潘陆
西晋时期,太康诗人潘岳与陆机的并称。
两人都是“太康体”的代表作家。《南齐书·文学传论》:潘陆齐名。现今泛指文人学士。
刘柳
刘柳诗派,其代表人物为刘禹锡与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祖籍河东(今山西芮城、运城一带)。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与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等。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中晚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现存诗篇800余首。他的诗以反映民众生活与风土人情为主,所选题材较为广泛,在风格上主要吸取了巴蜀民歌中含蓄、朴素的特点,给人以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感觉。代表作有《乌衣巷》、《答俞校书冬夜》等。
元白
唐代中期,诗人元稹与白居易的并称。由于均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两人文学观点、作品风格较为相近,因此在中唐诗坛有很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的诗多为乐府诗,辞浅意哀,扣人心扉。著有《元氏长庆集》,现存诗篇830余首。其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与《长恨歌》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