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论点鲜明,语言锋利,笔势雄健,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该“有为而作”。有《嘉祐集》传世。代表作品有《权书》、《衡论》等。其中《权书》十篇,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号迂夫,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自幼好学,尤喜《春秋左氏传》。中进士甲科,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反对王安石变法,哲宗即位后出任宰相,废除王安石所有变法措施。为了给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司马光历时19年奉敕编撰《资治通鉴》,最终成为一部杰出的编年史。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医问》、《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位是孔孟圣贤。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今江西省)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王安石博览群学,文章诗词都主张文学“务为有补于世”,所作险峭奇拔,政论尤其简洁有力,其代表作品有《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伤仲永》等。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沈括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屡遭贬谪。他是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晚年退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该著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晏殊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14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官至集贤殿学士,性格耿直,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诗、文、词兼擅,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生平著作相当丰富,有文集240卷,皆亡佚。今唯有《珠玉词》3卷存世,有词131首。
晏几道
晏几道(1030—1106年),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南昌)人。晏殊第七子,北宋词人,能文善词,与其父齐名,合称“二晏”。晏几道性格孤傲,历任镇监、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晚年家境中落。他写词造诣甚高,受五代艳词影响而又兼花间见长,多写人生失意之苦及男女悲欢离合之情,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对歌女常怀同情,感情真挚。《鹧鸪天》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两句颇受世人赞赏,另有名篇《小山词》、《临江仙》等。
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代表词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嘉祐二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并称“三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政治态度和诗文风格均受其兄苏轼影响,其为文力倡“养气”说,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的主张,强调作家主观修养,其散文成就虽不及苏轼,却简洁秀丽,著有传诵名篇《黄州快哉亭记》。另著有《栾城集》。
曾巩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进士。其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自称“家世为儒”,散文成就极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积极追随欧阳修,几乎全部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理论上主张先道而后文,主张“文以明道”,比韩愈、欧阳修更着重于道。文风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对后世的文学影响很大。
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一生以诗文为武器,抒写抗敌奋战、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作品想象丰富而气势雄浑,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诗9300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秦观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词人。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新党”执政时被贬。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诗词文皆工,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然而部分作品缘情婉转,语多凄婉,气格较弱。代表作有《鹊桥仙》、《望海潮》、《满庭芳》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劝善录》、《逆旅集》等。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生于书香门第,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前期词作大多反映闺中生活感受、自然风光及别思离愁,语言清丽明快,温婉秀美。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增加了凄凉悲痛的情绪,也抒发怀乡悼亡情感。著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代表作品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作品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50岁才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之一。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今仅存词作二首。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对浮艳空洞的诗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他推崇杜甫,重视诗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戒轻俗之习,但刻意求奇。工书法,尤擅行草,自成一格。代表作品有《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书法有《黄庭坚书颜延之<;五君咏>;》传世。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作品多写闺情、羁旅行役,也有咏物之作,表现当世文人士大夫的压抑和苦闷。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称他为“词家之冠”。代表作品有《兰陵王· 柳》、《少年游·并刀如水》,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
张元千
张元千(1091—1161年),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县人,南宋爱国词人,徽宗时为太学。高宗绍兴元年因“避谗” 致仕回乡。后因作词送给胡铨,触怒了秦桧,被削除官职。张元千善于作词,其词风格激昂悲愤,语言锋利,开南宋爱国词风先声。著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贺铸
贺铸(1052—1125年),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北宋词人。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唐著名诗人贺知章后裔,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年少聪颖,博闻强记,爱好武侠,喜谈当世事,但一生仕途不顺,曾自嘲“四年冷笑老东徐”。精通诗、词、文,但从成就看,诗词高于文,而词又高于诗。其词刚柔兼济,风格多样,善于融入中晚唐诗句,许多描写恋情的词,风格也是上承温庭筠、李清照等人,写得婉转多姿,饶有情致。代表作有《青玉案》、《踏莎行》、《石州慢》、《生查子》等。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自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的词现存600多首,是宋人词集最多的一位。丰富的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基调,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苏轼共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鹧鸪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均是广为传诵的名篇。
姜夔
姜夔(1154—1221年),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屡试不第,终生未仕,却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赏识,工诗词,精音乐,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今存词80多首,多为记游、咏物和抒写个人身世、离别相思之作。其词情意真挚,格律严密,语言华美,风格清幽冷隽。代表作品有《暗香》、《疏影》、《扬州慢》等。王国维《人间词话》赞美姜夔:“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岳飞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文学家。幼年家贫,由其母授学,喜读兵书和史书,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被秦桧以“其事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后宋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定谥号忠武。岳飞戎马一生写下许多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作品,代表作品有《满江红》、《小重山》、《五岳祠盟记》等,均表达出豪壮的民族大义,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广为流传。著有《岳武穆集》。
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南宋词人,书法家。高宗进士第一,任镇东军节度判官,后因上书为岳飞辩冤,触犯当时权相秦桧,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平反后隐居芜湖修学,著作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今存223首词,收于《全宋词》。
叶绍翁
叶绍翁,生卒年不详,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南宋中期诗人。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属于江湖派诗人。诗作以七言绝句最佳,语言平易含蓄,词淡意远,代表作《游园不值》、《夜书所见》、《嘉兴界》、《田家三咏》等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著有诗集《靖逸小集》。所著《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宝祐四年高中状元,后带兵征战沙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警示后人。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主要作品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等,南宋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官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政绩显赫,主张抗金,后主持白鹿洞书院,授学50年。他尊崇孔孟,写了大量讲解儒家经典的著作,宣扬他的“太极即天理”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朱熹也是诗人,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文创作有一定的成就,今存诗1300首,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等。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3.5元、明、清
白朴白朴(1226—1307年),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元曲四大家之一。晚年定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白朴的杂剧有16种,现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三种,内容大多描述男女情事。他的散曲也取得一定成就,内容大抵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艺术表现上以清丽见长,有些小令吸收了民间情歌的特点显得活泼有生气。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1300年),号己斋、己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元代杂剧作家。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气息并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内含批判黑暗官场的残酷。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混迹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不少作品取材于此,其文章词作善于运用古典诗词酝酿环境气氛,描摹人物情态,创造了诗一般的意境,风格婉丽优雅,其作品被誉为“花间美人”。在杂剧创作中,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今存小令一首、套曲三种。
马致远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早年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有“曲状元”之誉。所作杂剧今已知有15种,剧作语言清丽,善于锤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六种,其中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风格自然质朴,被誉为“秋思之祖”。
纪君祥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生卒年不详,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作家,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作有杂剧六种,现存《赵氏孤儿》一种,该故事题材采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和《新序·节士》、《说苑·复思》等书。作者对故事原型进行提炼、改造和虚构,创作出一部古今的剧作。另有《陈文图悟道松阴梦》一剧,已残缺,仅剩曲词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