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感遇(其一)》,是蘅塘退士所编选之《唐诗三百首》的开卷之作。诗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桂飘香,春之浓艳,脱然纸上。诗的中心意思是,呈现美丽的姿容,散发香浓的气味是草木的本性,并不希望别人折取以赏识把玩品评。
张九龄是唐朝的宰相或者说宰相级人物。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专家称,他的这首诗以比兴手法,寓意于高雅清香的春兰秋桂,不仰慕虚荣,不攀附权贵,不博取他人欣赏,表达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求名利,不与佞臣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张九龄为政,主张不循资格用人。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吧。用意象用诗句表达,即尊重并享用“草木”的“本心”,其自然属性,天成之属性。
“草木有本心”,“本心”在哪些方面呢?因品种不同,树型花型不同,气味也不一样。春夏秋冬四时更替,该绿时绿,该黄时黄;该开时开,该谢时谢。生长地的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土壤不同,气候不同,该高时高,该矮时矮;该艳丽时艳丽,该素洁时素洁;该生长时生长,该休眠时休眠。
草木的枝、叶、花,花之色香,并不是为人类准备的,那是它们生命的本色,是物种演化的结果。即使出于自身繁衍的需要,以色以香诱使了昆虫,它也只需要昆虫传粉,不希望昆虫“折枝”。
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导力量,是人类社会大地上蓬勃生长,装点秀色,喷吐异香,散发氧气的“草木”。没有人才,社会会沉寂、僵滞、颓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是历朝历代的严峻课题。在此方面,做得好的朝代便兴旺、发达、强盛、辉煌,做得不好的呢,则衰败、混乱、虚弱、灭亡。******说,世间万事万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人才当然更为宝贵了。对于人才,不能苛责,应当像张九龄那样,不循资格用人才。不能要求人才这也要会,那也要会,这也要好,那也要好,而且要绝对听话,指东不能向西。不能要求人才没缺点,没一点儿脾气。干预太多了,影响人才的成长与作用的发挥。让人才自然成长,让其各有特长,各有特点特色,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走上社会,按“本心”行事,才是科学的人才之道。
发现人,推荐人,起用人,是好事,但有时却未必。因为有些人才,抱定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思想,无意于别人用自己;有些人才,不想与当政者合作,要做闲云野鹤,对社会的回答是,天生我材不为用。这些人的“本心”如此,如果硬要把他们拉上社会,拉上仕途,那就有违本心,是在干违背自然、违背人心、强人所难的坏事。其结果也是事与愿违的。让李密做官,逼得他不得不写《陈情表》,便属此列。
《伤仲永》给我们讲了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因为小时候读了不少书,记住了不少东西,颇有才华,能诗善文。结果,其父并未让其按本心发展下去,而是牵着他到处显示,到处夸耀,以博取名誉与金钱。不几年,这小孩就平凡平庸平淡得不行了,肚子里没东西了,毁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一半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使之,一半是好事的成年人使之。
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某科技大学成立了少年班,招收那些按年龄只能上初中的小孩子,那些脑子特聪明,成绩奇好的苗子上大学。结果呢,少年班办了几十年,成才成大才的却数不出几个。绝大多数,如古代少年方仲永,平凡得没入人海不见了。对于草木,拔苗助长要不得,过度整枝修剪要不得。对于人才,尤其对于有可能成为人才的那些苗子,更不能施之手段,按成人官人的愿望要他们“一夜长得比天高”。这是不可能的,不要说“某某某担水把它浇了”,就是众神合力担水浇灌,也难以做到。
草木是有本心的,那么,就让它们能长多高长多高,长成啥样是啥样,能露何色是何色,能透何香是何香。草木之枝,“美人”们就不要去折了,不要去干预自然了。
“美人”者何?就是那些好事者,那些自以为是者,那些想主宰世界、主宰自然、主宰他人命运的权贵。“美人”们是很让人讨厌的。“美人”收心收手了,“草木”的本心就得以保护了,人才辈出的环境就良好了,社会就自然和谐进步了。
20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