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张岜传》记载,在西夏李元昊屡屡犯边的过程中,老百姓十分凄苦,其中一条,是“近郊民田,比秋成未敢获”。庄稼长成了,不敢去收割,怕党项人杀戮。身为麟州、府州道路巡检的张岜,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掩护老百姓秋收,这样才能保证百姓有饭吃,也才能保证官府、军队能收到粮草。
战争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社会生活永恒的主题。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几乎就是战争史。有人统计过,世界性的战争能占到三分之一时间,地区性战争在一半时间以上,而国家内部的战争,则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争有它的必要性,有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更有着强大的破坏力。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失去家园、财产以至生命。“比秋成未敢获”,只不过是战争罪孽中小小的一种。
“秋成未敢获”的事宋夏对峙时有,其实在国家冲突,农民起义、盗贼猖獗、匪患炽烈等情况下也有。人类历史上饿死人的事,一半是天灾造成的,一半则是人祸,而天灾之形成之为祸,很大程度也依赖于人祸的推动。如果已经天灾,再加上“秋成而未敢获”,那不大批死人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庄稼对于战争的进展与胜负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华北,只要庄稼长起来形成了青纱帐,民兵、游击队、武工队等等活动就方便了,打日本鬼子就有掩护了。而庄稼长势好,庄稼丰收了,老百姓与八路军新四军的生活也就有保障了。庄稼虽给日本人带来掩护游击队袭击自己的麻烦,但抢收到庄稼,征收来粮食,也是他们支持战争的需要。在这里,同样有老百姓“比秋成而未敢获”的问题,而抗日军队与民兵组织等也便担负起了与宋朝将领张岜一样的责任,保护百姓抢收庄稼。
中国还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秋成未敢获”的事情。1958年“******”,大炼钢铁,青壮炼铁去,种田童与姑。在超英赶美口号的鼓动下,上层昏了头,民众不得不昏头,去砸锅去搜罗一切破铜烂铁,去拔草砍树,去建土炼炉,去炼根本不能使用、没有任何价值的焦疙瘩。据说那几年虽有水旱之灾,但程度均不大。还据说1958年秋天的庄稼长势很好,“秋”“成”了,可是,此时虽无西夏军队,无日本鬼子,青壮农民还是“不敢获”。他们必须坚持在大大小小,形形色色,四处冒烟的土炼焦炉上。虽然在做无用功,甚至在糟蹋东西在开国际大玩笑,但他们不敢离开岗位而回村收割庄稼。因为大炼钢铁是政治任务,政治是压倒一切的。“大炼钢铁”,事关超英赶美,事关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事关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实现,那是轻视不得马虎不得的。至于庄稼烂在了地里,似乎与政治不搭界,或者关系不大。在中国,老百姓好像就不是政治。
因为“******”时期中国农村“比秋成而未敢获”,一些有良知的人如彭德怀等人的呼声也起不到张岜般的保护作用,所以农业严重歉收,所以饥饿之魔在短短三四年时间夺走了中国几千万人的生命,还害得领袖们如******、******等人好长时间没有肉吃。孟老夫子曾经说过“苛政猛于虎”的话,看来超经济强制也猛于虎,变了味的政治也猛于刀枪、猛于子弹炮弹猛于军队的杀戮。
宋夏之际的“比秋成而未敢获”过去了,中国的三年困难时期也过去了。在理性地面对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忍不住也会动一些感情,怀念张岜,怀念彭德怀、张闻天、邓子恢等人。
2006.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