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有一组悼亡诗极其有名,总题目叫《缱悲怀》。第二首的最后一句是“贫贱夫妻百事哀”。对此,吴兆基先生的解释是:“想起许多往事令人极度地伤悲。”我以为,吴先生的“翻译”不十分准确,他忽略了诗中最重要的成分——“贫贱”。
元稹夫妻是相对贫贱的。组诗第一首中即有“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的表述。元稹没有衣穿,夫妻俩曾以野菜充饥,用枯枝落叶做炊。因为家贫,事事艰辛,事事无助,事事哀愁。因此之故,更加重了元稹丧妻之后的沉痛,更深化了他对亡妻的追思。他对亡妻有深深的愧疚。
托尔思泰说过,幸福的人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想想帝王之家,高官之家,富商巨贾之家,有大量的田产、房产,有成堆的金银珠宝,有成群的长工、佃户、佣人、奴仆,他们的生活,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人参燕窝;绫罗绸缎,金器银器,珍珠玛瑙。他们的日子,用富足、舒适、奢华、荒淫大致可以概括。相对的,贫贱之家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一些,就不能作简单的概括。
元稹夫妻的贫贱生活是相对的。相对于达官贵人,相对于他后来“俸钱过十万”,是贫贱的,而相对于普通民众,不但正常,而且优越。因为元稹娶的是富家女,头上还有金钗,后来还曾用过婢仆。相对于杜甫老人家,元稹的小日子也不能说太坏。但人是社会的人,他的“哀”也不是装出来的。只能说人生在世,谁有谁的哀。
贫贱夫妻都哀什么呢?大约的,哀柴米油盐酱醋茶,哀房屋的漏雨进水坍塌,哀天不下雨禾苗干枯,哀衣衫的短缺、被褥的破旧,哀苛政猛于虎、盗贼猛于虎,哀病痛疾苦,哀营养不良,精神不振,日子没有奔头。对于穷人,悠闲啊,浪漫啊,爱情啊,通通都是奢侈品、易碎品。沉重的生活,会将人压得麻木、颓废、绝望。夫妻间,除了保证一日三餐,保证衣能蔽体,保证将儿女抚养成人。其他的,就谈不上了。
中国有史以来的几千年,似乎绝大多数的夫妻,可以称之为贫贱夫妻。其所经历的岁月,大多是贫困的岁月,捉襟见肘的岁月,勉强维生的岁月,主动与被动地传宗接代的岁月。
从整体意义上看,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开始温饱了,小康了,富裕了。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开始讲究质量,讲究营养,讲究舒适,讲究品位了。中国的夫妻,肯定还有许多的“哀”,但与元稹所说的那种哀比,应该已经不具有共同的内涵,是螺旋式上升后新的“哀”。
中国的夫妻们,相对“贫贱”的夫妻们,今后“哀”的事相信少不了。社会发展了,生活富裕了,眼界开阔了,对生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今后的不是特别富有的中国人,会为住房太贵,股票太难捉摸,医疗失序,子女就业艰难等事悲哀,会为购买汽车、别墅发愁,为子女出国深造发愁,为自己的政治权益遭到漠视和损害发愁,当然,也会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发愁。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应该不会再为没有野菜充饥,没有树枝烧水发愁悲哀了。这是时代的进步,民族的福祉。政府的责任,似乎更应关心“贫贱”夫妻的哀愁之事,帮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从各种哀愁中解脱出来。
20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