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事略·西夏传》载:“曩霄(李元昊)用兵多诡计,其左右任事之臣有疑,辄诛杀之。尽更先世所为居室衣冠文字,而国中数有叛者。”
用兵多疑,那是军事家的天性,所谓兵不厌诈是也。军事家如果在战略战术上不用疑兵,不挖陷阱,不设圈套,让人一眼能望到底,那他不说每战必败,但总体上绝对不可能是胜者。
曩霄用兵多诡计,孙武、勾践、项羽、刘邦、韩信、徐达、成吉思汗、康熙、刘伯承、****、白崇禧等等军事家,也莫不如此。诡计者,韬略也。韬略乃军事家必备之素质。
我观上面这几句史料,似重点不在说他用兵多诡计,而是用人多疑。而且如果对哪个文武大臣起了疑心,动辄就要砍他的脑袋。元昊无疑是多猜忌并且凶险残暴的,虎狼之属。
大凡有雄心有野心者,特别是开国皇帝,其大脑就特别复杂。他们或在创帝业,或在守君位。他们的帝业哪里来的?从别人手里夺来的。不论揭竿而起的,斩蛇起义的,陈桥兵变的,参加黄巾军的,都是在一批同党一批兄弟的拥戴支持下从别人手里夺得权柄的。既然他们能夺别人的,别人包括他的臣子们也就有可能串通别人,甚至勾结敌国夺他们的。帝王包括元昊疑心很重,滥杀臣子,不说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必然的。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如黄炎培老先生所言之历史周期率中的必然环节与特殊要件。
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江山的过程中,也曾有过多疑与滥杀的问题。比如红军时期的反托派,捕杀****,许多优秀的共产党人与军事才俊被当作奸细、特务、反革命抓起来,然后严刑逼供,然后一枪结束其生命。比如延安时期的“抢救运动”,把许多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抢救”成了“特务”,并送进了坟墓。比如解放战争,****经营东北,辽沈战役后入关的部队是百万人,可据张正隆的《雪白血红》透露,四五年间东北光是逃兵、特务、可疑分子等,毙掉的就有一二十万人。这些事,一方面看是失误,另一方面看则是在严酷的环境中不得不采取的措施。特别是东北军,其环境极其复杂严酷,如不惩治逃兵,部队就稳不住,就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果不剪除特务,千里之堤会毁于蚁穴。至于错杀的,数目可能不少,但在两军严重对垒,两党生死攸关的特殊时期,实属难免。虽然康生之流在延安搞的所谓“抢救失足者运动”已遭历史否定,遭世人唾弃,但有一些惩治、诛杀被怀疑者的行为,在历史的层面上,却是必然必须的。
李元昊对有疑之臣“辄诛杀之”,其结果可能是防止了一些失误的产生,但错杀滥杀的结果,是“国中数有叛者”。事情两分法吧。对于疑臣,最好用宋太祖赵匡胤的办法,“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权力养起来。对于刘少奇,既然他要求回乡当农民,不再居国家主席之要位,让他退休了事,让他回湖南老家养鸡吃荷包蛋,用不着非得整个“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让他戴,并从肉体上摧残与毁灭,而且骨灰盒上还得用假名字。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虽然“****”时未怎么出现李元昊时期的“国中数有叛者”的情况,但人心涣散了,却是事实。人心涣散了,比出几个叛逆者要严重得多。
20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