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母的别称很多,据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记载有:《尔雅》称妣,《诗经》称母氏,《广雅》称媓、毑、嬕、嬭、媪、姐,《金史》称阿婆,古诗称娘,李义山作《李贺小传》,称阿嬭,《汉书》称嫡母为民母,《北齐书》称嫡母为家家,乳母为姊姊,《汉书》列侯子称母为太夫人,陆放翁《家世旧闻》称庶母为支婆。其他记载还有,帝王之母称“太后”,一般官员之母则称“太君”,一般人之母则称“妈妈”等。
古代还称母为阿姨。有名的叙事诗《琵琶行》,通俗易懂。
然而“弟走从军阿姨死”一句中的“阿姨”,注释却多与原意不符。如有的释为“姐妹”,有的释作“姨母”。古今汉语都有“阿姨”这个词,但词义不相同。古代作为亲属称谓词的“阿姨”,指三种人。一指称妻子的姐妹,二指称姨母。三是称母亲。《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载:“(萧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花)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云:“阮淑媛生晋安王子懋。”“阿姨”确定无疑地是指萧子懋的母亲阮淑媛。
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在倾诉自己的遭遇时,必然会想到最连心的亲人——“弟弟从军走了,母亲又去世”。“阿姨”释作“姐妹”不符古义,释为“姨母”不切情理;只有释为“母亲”,才符古义而显现出“琵琶女”身世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