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06900000004

第4章 论逼真与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的一个考察

“逼真”与“如画”这两个常见的批评用语,给人一种矛盾感。“逼真”是近乎真,就是像真的。“如画”是像画,像画的。

这两个语都是价值的批评,都说是“好”。那么,到底是真的好呢?还是画的好呢?更教人迷糊的,像清朝大画家王鉴说的:

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

(《染香庵跋画》)丹青就是画。那么,到底是“如画”好呢?还是“逼真”好呢?

照历来的用例,似乎两个都好,两个都好而不冲突,怎么会的呢?这两个语出现在我们的中古时代,沿用得很久,也很广,表现着这个民族对于自然和艺术的重要的态度。直到白话文通行之后,我们有了完备的成套的批评用语,这两个语才少见了,但是有时还用得着,有时也翻成白话用着。

这里得先看看这两个语的历史。照一般的秩序,总是先有“真”,后才有“画”,所以我们可以顺理成章的说“逼真与如画”——将“逼真”排在“如画”的前头。然而事实上似乎后汉就有了“如画”这个语,“逼真”却大概到南北朝才见。这两个先后的时代,限制着“画”和“真”两个词的意义,也就限制着这两个语的意义;不过这种用语的意义是会跟着时代改变的。《后汉书·马援传》里说他:

为人明须发,眉目如画。

唐朝李贤注引后汉的《东观记》说:

援长七尺五寸,色理发肤眉目容貌如画。

可见“如画”这个语后汉已经有了,南朝范晔作《后汉书·马援传》,大概就根据这类记载;他沿用“如画”这个形容语,没有加字,似乎直到南朝这个语的意义还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如画”到底是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直到唐初,中国画是以故事和人物为主的,《东观记》里的“如画”,显然指的是这种人物画。早期的人物画由于工具的简单和幼稚,只能做到形状匀称与线条分明的地步,看武梁祠的画像就可以知道。画得匀称分明是画得好;人的“色理发肤眉目容貌如画”,是相貌生得匀称分明,也就是生得好。但是色理发肤似乎只能说分明,不能说匀称,范晔改为“明须发,眉目如画”,是很有道理的。匀称分明是常识的评价标准,也可以说是自明的标准,到后来就成了古典的标准。

类书里还举出三国时代诸葛亮的《黄陵庙记》,其中叙到“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上文还有“睹江山之胜”的话。清朝严可均编辑的《全三国文》里说“此文疑依托”,大概是从文体或作风上看。笔者也觉得这篇记是后人所作。“江山之胜”这个意念到东晋才逐渐发展,三国时代是不会有的;而文体或作风又不像。文中“如画”一语,承接着“江山之胜”,已经是变义,下文再论。

“如画”是像画,原义只是像画的局部的线条或形体,可并不说像一个画面;因为早期的画还只以个体为主,作画的人对于整个的画面还没有清楚的意念。这个意念似乎到南北朝才清楚的出现。南齐谢赫举出画的六法,第五是“经营布置”,正是意识到整个画面的存在的证据。就在这个时代,有了“逼真”这个语,“逼真”是指的整个形状。如《水经注·沔水篇》说:

上粉县……堵水之旁……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

这里“逼真”是说像真的白马一般。但是山石像真的白马又有什么好呢?这就牵连到这个“真”字的意义了。这个“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惟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好。“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并且活像是真的。

如果这些话不错,“逼真”这个意念主要的还是跟着画法的发展来的。这时候画法已经从匀称分明进步到模仿整个儿实物了。六法第二“骨法用笔”似乎是指的匀称分明,第五“经营布置”是进一步的匀称分明。第三“应物象形”,第四“随类傅彩”,第六“传模移写”,大概都在说出如何模仿实物或自然;最重要的当然是“气韵生动”,所以放在第一。“逼真”也就是近于自然,像画一般的模仿着自然,多多少少是写实的。

唐朝张怀的《书断》里说:

太宗……尤善临古帖,殆于逼真。

这是说唐太宗模仿古人的书法,差不多活像,活像那些古人。

不过这似乎不是模仿自然。但是书法是人物的一种表现,模仿书法也就是模仿人物;而模仿人物,如前所论,也还是模仿自然。再说我国书画同源,基本的技术都在乎“用笔”,书法模仿书法,跟画的模仿自然也有相通的地方。不过从模仿书法到模仿自然,究竟得拐上个弯儿。老是拐弯儿就不免只看见那作品而忘掉了那整个儿的人,于是乎“貌同心异”,模仿就成了死板板的描头画角了。书法不免如此,画也不免如此。这就不成其为自然。郭绍虞先生曾经指出道家的自然有“神化”和“神遇”两种境界。而“气韵生动”的“气韵”,似乎原是音乐的术语借来论画的,这整个语一方面也接受了“神化”和“神遇”的意念,综合起来具体的说出,所以作为基本原则,排在六法的首位。但是模仿成了机械化,这个基本原则显然被忽视。为了强调它,唐朝人就重新提出那“神”的意念,这说是复古也未尝不可。于是张怀开始将书家分为“神品”“妙品”“能品”,朱景元又用来论画,并加上了“逸品”。这神、妙、能、逸四品,后来成了艺术批评的通用标准,也是一种古典的标准。但是神、妙、逸三品都出于道家的思想,都出于玄心和达观,不出于常识,只有能品才是常识的标准。

重神当然就不重形,模仿不妨“貌异心同”;但是这只是就间接模仿自然而论。模仿别人的书画诗文,都是间接模仿自然,也可以说是艺术模仿艺术。直接模仿自然,如“山石似马”,可以说是自然模仿自然,就还得“逼真”才成。韩愈的《春雪间早梅》诗说:

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

春雪活像早梅,早梅活像春雪,也是自然模仿自然,不过也是像画一般模仿自然。至于韩亻屋的诗:

纵有才难咏,宁无画逼真!

说是虽然诗才薄弱,形容不出,难道不能画得活像!这指的是女子的美貌,又回到了人物画,可以说是艺术模仿自然。这也是直接模仿自然,要求“逼真”,跟“山石似马”那例子一样。

到了宋朝,苏轼才直截了当的否定了“形似”,他《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的诗里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写生”是“气韵生动”的注脚。后来董的《广川画跋》里更提出“生意”这个意念。他说:

世之评画者曰,妙于生意,能不失真如此矣。至是为能尽其技。尝问如何是当处生意?曰,殆谓自然。问自然,则曰能不异真者斯得之矣。且观天地生物,特一气运化尔,其功用秘移,与物有宜,莫知为之者。故能成于自然。今画者信妙矣,方且晕形布色,求物比之,似而效之,序以成者,皆人力之后失也,岂能以合于自然者哉!

“生意”是真,是自然,是“一气运化”。“晕形布色”,比物求似,只是人工,不合自然。他也在否定“形似”,一面强调那气化或神化的“生意”。这些都见出道家“得意忘言”以及禅家“参活句”的影响。不求“形似”,当然就无所谓“逼真”;因为“‘真”既没有定形,逼近与否是很难说的。我们可以说“神似”,也就是“传神”,却和“逼真”有虚实之分。不过就画论画,人物、花鸟、草虫,到底以形为本,常识上还只要求这些画“逼真”。跟苏轼差不多同时的晁以道的诗说得好:

画写物外形,要于形不改。

就是这种意思。但是山水画另当别论。

东晋以来士大夫渐渐知道欣赏山水,这也就是风景,也就是“江山之胜”。但是在画里山水还只是人物的背景,《世说新语》记顾恺之画谢鲲在岩石里,就是一个例证。那时却有个宗炳,将自己游历过的山水,画在墙壁上,“卧以游之”。这是山水画独立的开始,但是这种画无疑的多多少少还是写实的。到了唐朝,山水画长足的发展,北派还走着近乎写实的路,南派的王维开创了文人画,却走上了象征的路。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画的特色就在“画中有诗”。因为要“有诗”,有时就出了常识常理之外。张彦远说“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宋朝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说他家藏得有王氏的“《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但是沈氏却说:

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这里提到了“神”、“天”就是自然,而“俗人”是对照着“文人”说的。沈氏在上文还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神会”可以说是象征化。桃杏芙蓉莲花虽然不同时,放在同一个画面上,线条、形体、颜色却有一种特别的和谐,雪中芭蕉也如此。这种和谐就是诗。桃杏芙蓉莲花等只当作线条、形体、颜色用着,只当作象征用着,所以就可以“不问四时”。这也可以说是装饰化,图案化,程式化。但是最容易程式化的最能够代表文人化的是山水画,苏轼的评语,正指王维的山水画而言。

桃杏芙蓉莲花等等是个别的实物,形状和性质各自分明,“同画一景”,俗人或常人用常识的标准来看,马上觉得时令的矛盾,至于那矛盾里的和谐,原是在常识以外的,所以容易引起争辩。山水,文人欣赏的山水,却是一种境界,来点儿写实固然不妨,可是似乎更宜于象征化。山水里的草木鸟兽人物,都吸收在山水里,或者说和山水合为一气;兽与人简直可以没有,如元朝倪瓒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这种境界是画,也是诗,画出来写出来是的,不画出来不写出来也是的。这当然说不上“像”,更说不上“活像”或“逼真”了。“如画”倒可以解作像这种山水画。但是唐人所谓“如画”,还带有写实的意味,例如李商隐的诗: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皮日休的诗:

楼台如画倚霜空。

虽然所谓“如画”指的是整个画面,却似乎还是北派的山水画。

上文《黄陵庙记》里的“如画”,也只是这个意思。到了宋朝,如林逋的诗:

白公睡阁幽如画。

这个“幽”就全然是境界,像的当然是南派的画了。“如画”可以说是属于自然模仿艺术一类。

上文引过王鉴的话,“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这“如画”是说像南派的画。他又说“见善丹青,辄曰‘逼真’”,这丹青却该是人物、花鸟、草虫,不是山水画。王鉴没有弄清楚这个分别,觉得这两个语在字面上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他接着说:

则知形影无定法,真假无滞趣,惟在妙悟人得之;不尔,虽工未为上乘也。

形影无定,真假不拘,求“形似”也成,不求“形似”也成,只要妙悟,就能够恰到好处。但是“虽工未为上乘”,“形似”到底不够好。但这些话并不曾解决了他想像中的矛盾,反而越说越糊涂。照“真假无滞趣”那句话,似乎画是假的;可是既然不拘真假,假而合于自然,也未尝不可以说是真的。其实他所谓假,只是我们说的境界,与实物相对的境界。照我们看,境界固然与实物不同,却也不能说是假的。同是清朝大画家的王时敏在一处画跋里说过:

石谷所作雪卷,寒林积素,江村寥落,一一皆如真境,宛然辋川笔法。

辋川指的王维,“如真境”是说像自然的境界,所谓“得心应手,意到便成”,“莫知为之者”。自然的境界尽管与实物不同,却还不妨是真的。

“逼真”与“如画”这两个语借用到文学批评上,意义又有些变化。这因为文学不同于实物,也不同于书法的点画,也不同于画法的“用笔”“象形”“傅彩”。文学以文字为媒介,文字表示意义,意义构成想像;想像里有人物,花鸟,草虫,及其他,也有山水——有实物,也有境界。但是这种实物只是想像中的实物;至于境界,原只存在于想像中,倒是只此一家,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向来评论诗文以及小说戏曲,常说“神态逼真”,“情景逼真”,指的是描写或描画。写神态写情景写得活像,并非诉诸直接的感觉,跟“山石似马,望之逼真”以及“宁无画逼真”的直接诉诸视觉不一样,这是诉诸想像中的视觉的。宋朝梅尧臣说过“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如”字很确;这种“逼真”只是使人如见。可是向来也常说“口吻逼真”,写口气写得活像,是使人如闻,如闻其声。这些可以说是属于艺术模仿自然一类。向来又常说某人的诗“逼真老杜”,某人的文“逼真昌黎”,这是说在语汇,句法,声调,用意上,都活像,也就是在作风与作意上都活像,活像在默读或朗诵两家的作品,或全篇,或断句。这儿说是“神似老杜”“神似昌黎”也成,想像中的活像本来是可实可虚两面儿的。这是属于艺术模仿艺术一类。文学里的模仿,不论模仿的是自然或艺术,都和书画不相同;倒可以比建筑,经验是材料,想像是模仿的图样。

向来批评文学作品,还常说“神态如画”,“情景如画”,“口吻如画”,也指描写而言。上文“如画”的例句,都属于自然模仿艺术一类。这儿是说“写神态如画”,“写情景如画”,“写口吻如画”,可以说是属于艺术模仿自然一类。在这里“如画”的意义却简直和“逼真”是一样,想像的“逼真”和想像的“如画”在想像里合而为一了。这种“逼真”与“如画”都只是分明、具体、可感觉的意思,正是常识对于自然和艺术所要求的。可是说“景物如画”或“写景物如画”,却是例外。这儿“如画”的“画”,可以是北派山水,可以是南派山水,得看所评的诗文而定;若是北派,“如画”就只是匀称分明,若是南派,就是那诗的境界,都与“逼真”不能合一。不过传统的诗文里写景的地方并不很多,小说戏剧里尤其如此,写景而有境界的更少,因此王维的“诗中有画”才见得难能可贵,模仿起来不容易。他创始的“画中有诗”的文人画,却比那“诗中有画”的诗直接些,具体些,模仿的人很多,多到成为所谓南派。

我们感到“如画”与“逼真”两个语好像矛盾,就由于这一派文人画的影响。不过这两个语原来既然都只是常识的评价标准,后来意义虽有改变,而除了“如画”在作为一种境界解释的时候变为玄心妙赏以外,也都还是常识的标准。这就可见我们的传统的对于自然和艺术的态度,一般的还是以常识为体,雅俗共赏为用的。那些“难可与俗人论”的,恐怕到底不是天下之达道罢。

天津《民国日报》文艺副刊。

同类推荐
  • 隐居日记

    隐居日记

    该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时间顺序编排的图片,另一部分则以文字描述我遭遇的人物、事件与情感。前者用来表现自然生灵之神奇,后者用来体现人生滞涩的甜和美。
  • Soul客文艺:生而为人

    Soul客文艺:生而为人

    《soul客文艺:生而为人》是“soul客文艺”系列的第三本。收录了蒋方舟、任晓雯、张发财、王小山、张宏杰、阿丁、阿乙、周洁茹、邵艺辉、风行水上等知名作家的文章,与他们一起探讨“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我辈尚未死亡,故而无法完全理解生之欢愉。生死两端里面的这段旅程,但凡在经历之余多些思考,便不免要触及到意义的些微求索。然而与上升的神性相比,人更多的是向地狱堕落的勇气。太宰治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句话据说是太宰治从别人那里打的小抄,许多年后,它又出现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面,用以说明人之耻辱来自宿命或者现实,甚至连生存都是种愧对他人的打扰。如果真的有洗脑专家就好了。一切思维和记忆,被机器洗得干干净净,仿佛擦拭后的卫生洁具,洁净如新。谎言闪着光泽,贩卖着虚假的希望。
  • 我喜欢生命根底里的宁静

    我喜欢生命根底里的宁静

    本书是哲学家、散文作家周国平的散文精选集。全书分为九辑,除了对自我与价值、欲望与超脱、爱与孤独、苦难与幸福等经典人生问题的探究。更在《伤痛三记》《生命考卷》中,用细腻、动人的笔触描写了史铁生、邓正来、于娟等友人不被世俗与肉身束缚的生命意志,令人感慨动容。周国平用既关切又超脱的眼光,在观人观己的过程中,以诚实的笔触,写下自己对人性、对生命的觉悟。告诉我们,人只有回归内在平静,才能活出生命的高品质和真境界。
  • 时差党

    时差党

    本书根据这次活动整理其中的信件联系到当事人做采访,讲诉了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和种种有趣见闻。留学生并非和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样,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过着优越的生活,在留学期间出去游玩、交友,其实真实的生活远非看起来那样轻松美好。诚然他们可以见识到异国风情,开阔眼界认识更多有趣的人,收获一段特殊的经历,但是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真实的爱与恨,悲与喜。
  • 铜钹山的守望

    铜钹山的守望

    本书为“铜钹山散文集”之五,主要收录了2009年至2010年间参加铜钹山举办的几次大型采风活动的作家们写的散文,描绘出了千姿百态的千年封禁铜钹山。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拐了弯的世界

    穿越之拐了弯的世界

    一个地痞流氓,一不小心就穿越了,还好还在地球上,只是这已经与他所知的历史完全不一样了。。。。。
  • 北望南辰

    北望南辰

    我们在冗长的时光长河中,身边兜兜转转擦肩而过太多人,未来或许晦暗不明,但我们最终都穿越过重重迷雾站到了彼此身边,也算是不负这么多年的岁月情深。
  • 夜夏青檀两世情

    夜夏青檀两世情

    前世之因,后世之果。“夜夏宸,喜欢我吗?”没心没肺的笑,让对方点头。“夜夏宸,你何时娶我?”期盼与希望交错,对方沉默不语。“夜夏宸,我恨你,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都不要让我遇见你!”刺耳朵话回想在他耳旁,不知如何是好!“夜夏宸,对不起,对不起……”满脸泪痕,满身伤痕,却不知痛是什么滋味……
  • 壬归

    壬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之迷失庄园

    末世之迷失庄园

    末世背景下,所有幸存的人类都进入了一套叫做迷失庄园的系统。这里人人都是庄园主,个个皆是王公贵族。这里有美男-“喂,我价格可是很高的!”这里有姐妹—“哼,把你的破烂城堡挪的离我远一点!”这里有反派—“我想要的东西还没人能抢走呢!”这里有亲人—“姐啊,等你来救我等的花儿都谢了,要不我去找你?”这里还有最可怕的boss—“怎么你那超级科学家的妈妈没告诉你这套系统是我创的么?”。。。。这是一个开着城堡去救弟,却收揽许多美男的不良女主故事。
  • EXO清晨之爱

    EXO清晨之爱

    女主们与鹿晗是青梅竹马,女主们成为明星后,会发生些什么,又会和EXO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情深何必缘浅

    情深何必缘浅

    两个富豪家的孩子一个叫丁尔诺。一个叫孙潇风明明相互喜欢却都不承认。最后历经波折终于在一起
  • 上位的代价:草根教师的逆袭

    上位的代价:草根教师的逆袭

    普通中学教师张斌,力争上游,为了当上校长,让妻子去找关系,如愿当上校长后,无意叫撞破妻子与他人之间的秘密,心理失衡的张斌,没有离婚的勇气,只得寻求报复……
  • 废土意志

    废土意志

    『本书灵感来自第一序列等废土末世类小说』『我要说的,是一群人在废土中用意志搏击天命的故事』『人类,在废土时代,面对变异体,异化兽,自然伟力面前,又该如何生存』『人类文明火种摇曳,众生百态,唐谭又该如何带领自己喜爱的人,活下去!』活下去,为了明天!『面对世界,最重要的武器,是人类的信念啊』————————————————————本文不白不水,新手会努力写,业余写手挣扎写心里的世界不会后宫,不是圣母也不会无情,作者会讲述废土中的黑暗与光明
  • 笔墨春秋

    笔墨春秋

    这是一本散文集,一本能表达作者这些年经历过的人和事的感悟,闲话人生,寄语春秋,但愿我们能在网络上,书海上有缘相逢,品茗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