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辅助灯光系统
由于某些现场光线暗淡及夜晚进行视频监控所需,我们还采用了感应式辅助光源及普通照明光源与视频监控系统及声音复核系统进行了联动控制。
9.出入口管理系统
鉴于出入口及通道等为一级风险等级防范目标,我们在各出入口设置了由身份识别卡、控制器、电磁锁、主机电源等设备组成的门禁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操作简便、扩展性好、防破坏等特性。
10.主控系统
由于中心控制室是要害部位,我们在室内配置了空调保持恒温,并有防尘、防静电等设施。鉴于中心控制室内设备较为集中,我们在设备布置时要充分考虑布局的合理美观,并且便于人员操作和维修。
中心控制室属于禁区,为了控制人员的进出,我们在控制室出入口处设置了门禁系统对进出的人员情况进行控制及记录并存档。另外,为了满足主控室的应急处理和自卫、自救的需要,我们还在主控室出入口设置防盗门,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值班人员可通过内部设立的外线电话或使用紧急按钮通过语音报警器向公安110及各级保卫系统呼救。
前端任何一处发出报警信号,控制室操作人员即可以做出相应的操作进行复核(对报警部位实施监控和声音复核),并向有关部门汇报。
11.传输系统
报警、声音复核系统采用了环形总线网络结构,可以防剪、防破坏,一旦人为破坏即可报警,同时指出报警位置,采用数字化传输技术确保传输质量。传输部分全部采用暗管铺设。其中总线采用屏蔽电缆。
五、系统主要工作描述
整个系统主要南三大部分组成:报警声音复核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移动报警监控系统。
(1)报警声音复核系统主要由控制计算机、前置报警控制器、报警喇叭、前端报警探测器等组成。在展厅、走廊、大厅等地点安装多种类型的探测器,多种防范技术互相补充可弥补单一探测技术的缺陷。
在正常上班时间内,除公共区域外所有区域均处于布防状态,工作人员进入库房等区域工作时须先报主控室登记撤防后方可进入,否则将会触发报警;在下班时间内,所有前端探测器均处于布防状态;所有手动报警按钮、对讲系统、音频复核系统全天24小时均处于布防状态。
(2)视频监控系统由矩阵主机、控制键盘、各类型摄像机、监视器、灯光系统组成。实现对前端现场情况的实时观察、录像,并与报警系统、监听系统进行联动。
(3)视频移动报警监控系统由控制软件、图像报警控制器、计算机、打印机、报警音响、前端摄像机等组成,在上班时间该系统处于撤防状态只起监视作用,下班后系统处于布防状态,也可对特别重要的文物在白天进行视频移动侦测设防。
报警时视频图像切换到主监视器上,南录像机进行实时录像(从探测器发出信号到控制中心发出报警响应,整个过程不超过3秒),此时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现场声音、图像做出准确判断并进行相应处理。
六、安防系统建成后达到的性能与功能
(1)实时报警功能、报警时间不大于1秒。
(2)同时接受多路报警功能。
(3)具有防盗报警、视频监控及声音复核联动功能。
(4)系统具有自检与防破坏功能。
(5)系统具有扩展功能。
(6)系统具有满足安防系统所需的控制功能。
(7)系统具有存储、打印记录功能。
(8)系统具有应急处理功能。
(9)系统能实现六个自动:自动报警、自动摄像、自动录像、自动打开灯光、自动录音、自动打印。
(10)视频效果达到主观控制图像4级以上效果。
(11)声音复核系统达到GB/T16571—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防工程设计规范》9.4的要求。
(12)系统的漏报率为0;本系统共设置报警探测器600多台,前端摄像机设置超过130台。系统周平均误报次数少于6次,月误报少于30次。
(13)系统的设防方式可由操作人员设定并划分权限,南主控系统对操作记录进行存储,以防内盗。
在甘肃省博物馆安防系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切合实际、满足需要、不追求形式是我们进行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这几年对甘肃省博物馆安保工作的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安全防范工作是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效结合,人的因素第一,管好、用好才是关键,有了先进的设备,还要掌握其技术性能,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安防系统应有的作用。
(第三节)甘肃省博物馆安全防护体系的应用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风险防范单位,也是甘肃省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安全防护系统建设中,甘肃博物馆严格遵循了《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CA27—2002)、《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GB/T16571—1196)以及其他相关国家标准规范规定,采用各种技术防范手段,形成一个可靠的纵深防护体系,在“物防”和“人防”的有机配合下,确保馆藏文物的安全。
一、纵深防护体系形成
1.建筑概况
甘肃省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位于兰州市西津西路南侧,博物馆正面临路,左右及后面为居民区和马路市场,环境较为复杂。总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50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10000平方米,库区面积7600平方米。
在安全技术防范工程建设中我们采取整体设计,分区分步实施的办法,对整个博物馆所有区域进行了防范区域的划分,以纵深防护的概念,将防范区域划分为周界防范区域、监视区域、防护区域、禁区4个层次。以禁区及一级防护目标为重点,对各重点部位与目标以入侵报警、图像复核、声音复核、门禁等多种防范技术相结合进行全方位防护。
2.周界防护区域
周界防护是建立纵深防护体系最前沿的防护。由于甘肃省博物馆整个馆面积大,建筑较分散,并且采用了较低矮的铁栅栏围墙,因此,从这一实际出发,在四周栅栏设置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个别死角地带设置室外幕帘式红外探测器,在尽可能降低误报率的前提下,建立一套严密的、经济的周界防范,使其发挥触角作用。一旦入侵者侵入,便触发报警。该报警信号不仅可告知中心控制室值班人员有入侵者出现,还可自动启动监视区内的声音复核、图像复核等设备,进行录像、录音,有效地寻查跟踪入侵人员,从而起到“预警”和“取证”的作用。
3.监视区域
根据相关规范定义,甘肃省博物馆监视区域为周界栅栏内室外游人的休息区域、停车场区域等,由于本区域主要为绿化区域,也是游人休息活动区域,面积比较大,因此实现手段主要靠监视范围大的球型摄像机实现。根据建筑布局结构,分别在每个建筑内、外侧各安装20倍以上变焦彩色转黑白智能球型摄像机,依靠这些球型摄像机可完成整个栅栏内绿化、游人活动休息区域、各个大门口以及主馆大平台区域范围内的全方位监控,一旦非法入侵通过周界防范区域触发报警,利用智能球型摄像机的快速以及预置位功能,实现对非法入侵厨界报警的图像复核,
监视区域和周界防护区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只设周界防护,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监视区作配合,一旦周界报警,因无图像复核,值班人员不能迅速果断判断出是险情报警还是误报警,因而失去了周界防护触角效应的预警作用。如果是险情报警,因无监控手段,值班人员无法马上知道入侵者的人数,是否携带武器或凶器,入侵后的奔向目标方位,因而丧失快速出击的时机。反之,如果只设监视区而没有周界防护报警的配合,监控设备即使发现入侵者,由于没有报警信号的提示,而且值班人员对监视器是宏观观察,在没有高度警觉的情况下,一般不容易做到及时发现入侵者。因此,周界防护和与之配套的监视区域的建立,是御敌于门外,在入侵行为尚未得逞,对防护目标未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和消灭入侵行为的有效技术手段。
4.防护区域
根据甘肃省博物馆的具体情况,我将各展厅的观众参观区域以及进出口作为防护防范区域。并且根据规范要求,对一级防护部位采用室内周界探测技术、空间复合探测技术,配置声音复核、图像复核和出入口控制与实体防护装置的技术防范措施。
由于甘肃省博物馆展出文物数量多、级别高,因此,展厅大部分区域为一级防护部位。在展厅区域各种探测器的覆盖率均在80%以上,而且形成了覆盖交叉的防护区域,并使用了多种探测器,包括被动红外探测器、双鉴探测器、微波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幕帘式红外探测器、震动探测器、门磁开关探测器、紧急按钮探测器等。针对展品的目标防护,在展柜内安装有多维驻波探测器、压力探测器等等。在防护区域除采用多种探测器外,均对应采用了声音、图像复核手段,并在报警系统发生报警时联动现场灯光辅助图像的摄像(有的区域夜间留有保证图像摄取基本要求的灯光)。因此,在防护区域形成以多重探测防护的报警系统为主导,声音复核、图像复核为辅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在进入展厅的出入口处或个别展厅的吊顶天窗处,以及屋顶区域,采用门磁探测器、室外探测器、幕帘式红外探测器等多种探测手段,并结合门禁系统的运用,在展厅防护区域的四周建立一套完整的内周界防护区域。
根据规范要求,在展厅防护区域设置无线报警接收装置,作为有线报警系统的补充,一方面可实现系统日后灵活扩容需要,以适应不同的布展要求,再者,通过展厅工作人员随身配备的无线紧急按钮,一旦在开展期间发生暴动、抢劫事件,危及人身和文物的安全,工作人员可在不法分子不易察觉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发出紧急报警信息,从而提高了防护区域的防抢劫等紧急事件防护能力。
5.禁区防护区域
根据甘肃省博物馆功能布局,整个藏品库房及库房通道区域、科技保护区文物功能房间、文物修复室、安防控制室以及展厅展柜及布展通道作为禁区防护。
对于禁区防护,首先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内周界防护体系,具体实施办法是在能进入禁区的各个出入口、通道、四周墙壁、窗户等处采用适宜的探测手段,作为禁区防护的首道屏障。
在禁区区域内,按照一级风险等级的要求应设置两种以上由不同技术组成的探测器进行全方位的覆盖防护。并且多种探测器形成交叉覆盖,大部分禁区内探测器为24小时布防,并辅以图像复核和声音复核手段。
在禁区区域的出入口,大量采用门禁系统。门禁系统作为一个主动防御的技术手段,具有严格的身份识别、进出门的身份实时记录储存、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功能等。采用门禁系统,加大内部安全系数,同时也为智能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二、安全防范体系综述
上述为根据甘肃省博物馆的具体情况而建立的纵深防护体系,仅仅为安全防范系统工程中的“技防”一个方面。作为一个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工程,仅仅有“技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物防”和“人防”两方面的建设与管理。“物防”主要是针对防护目标和防护区域的物理防范措施,比如:防盗门窗、防盗栅栏、防弹玻璃等的应用,靠物理防范手段有效地阻止和延缓入侵的进入。“人防”主要为建立一个有效的、科学的、完善的安全保卫管理体制,发生入侵或紧急事件时能具有快速有效的应急处理能力。
无论何种先进的技术,最终要取决于人,取决于管理者与使用者如何运用。运用得当,所采用的技术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否则,如果过分依赖予“物防”与“技防”技术,对其僵化的、不得当的使用,不仅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技术的作用,甚至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比如:在纵深防护体系的某一层次出现报警,应该采取哪种应急预案与人防措施,安全警卫人员出击、跟进、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发地点,及时制服入侵者,并与地属公安部门的协同配合、协作等,都应具有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只有在严格有力、行之有效的管理之下,物防、技防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有效的防护作用,只有“技防”、“物防”和“人防”三者辩证统一,三位有机地融为一体,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能构建成一个真正有效实用的安全防范体系,才能达到防范严密、常备不懈、无懈可击的防范效果。
(第四节)甘肃省博物馆安防体系中的人机结合机制
一、博物馆人机结合安防体系有效性分析
博物馆系统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搞好安防应急机制工作,深入研究人机结合理论,强化安防体系的工作细化和技术量化是博物馆安全防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安全防范系统的人机结合理论早于80年代初,就已经有着许多经典的论述和卓有成效的实践。随着安防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人机结合的安防体系理论与技术,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应用定性走向技术量化,逐步得以完善,为安防技术方案的制定与管理决策工作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今,为了文物博物馆系统全面提高抗风险能力,搞好安全预防应急机制工作,深入研究人机结合理论,强化安防体系的工作细化和技术量化更加必要。
1.强化人机结合预防体系的现实意义
安全防范系统是综合性的预防体系,是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体,也称“三防”预防体系。系统的有效性体现在:物(物理防范)推迟作案时间;技防(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人防(警卫人员的快速出击)有效地制止犯罪。防范系统中的“人”是指安全保卫工作主体的人;“机”是指人所控制的一切对象。只有在安保人员及时反应的前提下,博物馆安保设备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报警系统只能监控并发现问题;它们不能代替警卫,只能协助警卫工作;它们不能脱离警卫人员而独自运行,必须有人管理,因此,在“三防”预防体系的安全架构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由于入侵犯罪往往是有预谋、有目标、有组织策划的,入侵犯罪行为过程往往是从外到内,接近目标。因此,这一过程就是人机结合安防体系的直接切入点。人机结合安防体系具有非常明确的被保护对象,并且按照预先制定的防范预案,能够有效地对入侵犯罪行为发生和发展提供防备及保护措施。被保护对象可能是单体或多类型、多数量,其所处的位置可能是集中的,也可能是分散的。以人、财、物,特别是珍贵文物为被保护目标,当然是安防体系重要的保护内容,然而,往往也是入侵犯罪行为的对象。因此“过程”防护应有针对性地在所属管辖范围内构筑有效的保护屏障,实现安全的目的。这一防备与保护的指导思想与技术方法,反映出人机结合预防体系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