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疼、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其特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统称为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如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征候多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它包括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病因病机】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往往与其他当令之时气相合而伤人,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一般为风寒、风热两者为多见,夏令暑湿之邪亦能杂感为病。至于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还在于正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
【临床表现】
感冒起病较急,骤然发病,无潜伏期(或潜伏期极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卫症状为主症,如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表现呈多样化,以鼻咽部痒、干燥、不适为早期症状,继则喷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适等,轻则上犯肺窍,症状不重,易于痊愈;重则高热、咳嗽、胸痛,呈现肺卫征候。
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诊断】
(1)根据气候突然变化,有伤风受凉、淋雨冒风的经过,或时行感冒正流行之际。
(2)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3)典型的肺卫症状,初起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语声重浊或声嘶,恶风,恶寒,头痛等。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
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着,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而肺系症状较轻。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为多见。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感冒的临床表现,初起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体不适等。病程约5~7天左右。一般伤风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常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周身症状明显,且可化热入里,变生他病。由于感邪有轻有重,正气强弱不同,四时六气有别,故症状既有微甚,脉证亦各有差异。
2.治疗原则
因本病为邪在肺卫,故辨证属于表实证,但必须根据证情,求其病邪的性质,区别风寒、风热和暑湿兼夹之证。治疗应遵“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采取解表达邪的原则,风寒治以辛温发汗,风热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不可专行发散,重伤肺气。
[分证论治]
1.风寒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方用荆芥、防风、生姜辛温散寒;柴胡、薄荷解表退热;川芎活血散风以制头痛;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宣肺理气,化痰止咳;羌活、独活祛风散寒,兼能除湿,为治肢体酸痛之要药。如表寒重者,可配麻黄,桂枝以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2.风热证
症状:身热较着,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用连翘、豆豉、薄荷、竹叶、桔梗、甘草,故均能疏表泄热,轻宣肺气。但前者用银花、芦根、牛蒡重在清热解毒,并用荆芥以助疏解之力;后者用葱白、山栀,重在轻宣解表。头胀痛较甚者加桑叶、菊花以清利头目;咳嗽痰多加象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咳痰稠黄,加黄芩、知母、瓜蒌皮清化痰热;咽喉红肿疼痛灼配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蒲公英、草河车等清热解毒;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如风热化燥伤津,或秋令感受温燥致病,伴有咳呛痰少,口、咽、唇、鼻干燥,苔薄质红少津等燥象者,可酌配南沙参、天花粉、梨皮清肺润燥,不宜再伍辛温之品。
3.暑湿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肿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方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暑热偏盛可加黄连、青蒿,酌配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半夏、陈皮和中化湿;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清热利湿。
4.气虚证
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加减。药取人参、甘草、茯苓补气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枳壳、桔梗宣理肺气,化痰止咳;陈皮、木香理气和中。若平素表素虚自汗,易受风邪者,可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
5.阴虚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化裁,药取玉竹滋阴生津,以助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口渴咽干明显,可加沙参、麦冬以养阴生津。
虚体感冒,乃属体弱卫外不固,以致反复感邪,经常缠绵难愈。其治疗不可过于辛散,单纯祛邪,强发其汗,重伤正气,治当扶正达邪,在疏散药中酌加补正之品。临床寒热二证,宜分辨清,不能误治,如见偏寒偏热俱不明显,可予辛平轻剂;表寒里热杂见者,当解表清里,宣肺泄热,时行感冒传染力强,症状重者,辨证以风热为多见,应重用清热解毒之品。对有并发症和夹杂症者应适应兼顾。如小儿感冒夹惊、夹食者,当配合熄风止痉或消食导滞之品;老人、婴儿患者及时感重症,病情发生转变,化热入里,又当与温病联系互参;若原有某些宿疾,或因感冒诱发者,当根据标本先后和轻重主次的要求,进行治疗,适当兼顾,至于虚体感冒,又当在解表药中酌加扶正之品以达邪,根据气虚和阴虚的不同表现,予以相应治疗。
【西医治疗】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由于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处理为主,同时戒烟,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1)对症治疗:对有急性咳嗽、鼻后滴漏和咽干的患者应给予伪麻黄碱治疗以减轻鼻部充血,亦可局部滴鼻应用。必要时适当加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2)抗菌药物治疗: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有白细胞升高、咽部脓苔、咯黄痰和流鼻涕等细菌感染证据,可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史和经验用药,可选口服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
(3)抗病毒药物治疗:由于目前有滥用造成流感病毒耐药现象,所以如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超过2天一般无需应用。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有较广的抗病毒谱,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二)流行性感冒
治疗要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隔离: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
(2)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
(3)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类药物能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降低致病性,减轻流感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此类药毒性低,不易引起耐药性且耐受性好,是目前流感治疗药物中最好的。奥司他韦,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2次,连服5天,对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H5N1、甲型流感H1N1和H9N2有抑制作用。扎那米韦,每次5mg,每日两次,连用5天。本品可用于成年患者和12岁以上的青少年患者,局部应用后药物在上呼吸道积聚,可抑制病毒复制与释放,无全身不良反应。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金刚烷胺成人剂量每日100mg~200mg,分2次口服,疗程5天。其副作用较多,有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作用,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有癫痫病史者忌用。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H5N1)对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有较强的耐药性。
(4)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呼吸衰竭时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
(第二节)咳嗽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咳嗽是内科最为常见的病证之一,发病率甚高。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病证,又是肺系多种病证的一个症状。本节讨论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咳嗽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其病位在肺,外感或内伤皆侵及于肺而致咳嗽,咳嗽是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病性属实,其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病变过程中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内伤咳嗽病性为邪实与正虚并见,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临床表现】
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由于感邪的性质、影响的脏腑、痰的寒热、火的虚实等方面的差别,咳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咳嗽的病程,有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咳嗽的时间,有白日咳嗽甚于夜间者,有早晨、睡前咳嗽较甚者,有午后、黄昏、夜间咳嗽较甚者。咳嗽的节律,有时作咳嗽者,有时时咳嗽者,有咳逆阵作、连声不断者。咳嗽的性质,有干性咳嗽、湿性咳嗽。咳嗽的声音,有咳声洪亮有力者,有咳声低怯者,有咳声重浊者,有咳声嘶哑者。咳痰的色、质、量、味等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痰色有白色、黄色、灰色甚至铁锈色、粉红色等。痰的质地有稀薄、黏稠等。有痰量少甚至干咳者,有痰量多者。痰有无明显气味者,也有痰带腥臭者。
【诊断】
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啰音。
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另外,咳声响亮者多实,咳声低怯者多虚;脉有力者属实,脉无力者属虚。
(二)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为邪气壅肺,多为实证,故以祛邪利肺为治疗原则,根据邪气风寒、风热、风燥的不同,应分别采用疏风、散寒、清热、润燥治疗。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故以祛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治疗原则,根据病邪为“痰”与“火”,祛邪分别采用祛痰、清火为治,正虚则养阴或益气为宜,又应分清虚实主次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注意调理脏腑,顾护正气。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
(三)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黏,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
方中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清热;桔梗、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化痰;连翘、芦根清热生津。咳嗽甚者,加前胡、瓜蒌、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表热甚者,加银花、荆芥、防风疏风清热;咽喉疼痛,声音嘎哑,加射干、牛蒡子、山豆根、板蓝根清热利咽;痰黄稠,肺热甚者,加黄芩、知母、石膏清肺泄热;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热伤肺津,咽燥口干,加沙参、麦冬清热生津;夏令暑湿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肺热;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燥生津。表证较重者,加薄荷、荆芥疏风解表;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肺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带血丝者,加生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咳嗽,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2.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