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出现的溃疡,如情况允许应立即停用,如病情不允许可换用对黏膜损伤少的特异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可予常规剂量常规疗程的H2RA或PPI治疗。
5.溃疡复发的预防
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及彻底停服NSAID,可消除消化性溃疡的两大常见病因,因而能大大减少溃疡复发。对溃疡复发同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再感染或复燃)者,可予根除幽门螺杆菌再治疗。对①不能停用NSAID的溃疡患者,无论幽门螺杆菌阳性还是阴性(如前述);②幽门螺杆菌相关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未能被根除;③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溃疡(非幽门螺杆菌、非NSAID溃疡);④幽门螺杆菌相关溃疡,幽门螺杆菌虽已被根除,但曾有严重并发症的高龄或有严重伴随病的患者,需用长程维持治疗来预防溃疡复发,长程维持治疗一般以H2RA或PPI常规剂量的半量维持,而NSAID溃疡复发的预防多用PPI或米索前列醇。
6.外科手术指征
由于内科治疗的进展,目前外科手术主要限于少数并发症者,包括:①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②急性穿孔;③瘢痕性幽门梗阻;④胃溃疡癌变;⑤严格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
(三)胃下垂
上腹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可参照慢性胃炎治疗。
腹胀、胃排空缓慢者,可供给吗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复安5mg~10mg,每天3次。
试用ATP治疗,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时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为1疗程,间隔5天后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必要时放置胃托。胃下垂患者切勿暴饮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烟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特别是进食后。饭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复。保持乐观情绪,勿暴怒,勿郁闷。
治疗疗效标准如下: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至正常位置。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4厘米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减轻,X线复查胃下极回升1厘米以上;或临床症状显着减轻,但x线复查未见改变。
无效: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体征无改变。
(四)胃黏膜脱垂症
1.一般治疗
避免精神紧张,控制饮食,即少食多餐,进易于消化的食物,餐后尽可能避免右侧卧位,戒除烟酒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对症治疗
胃黏膜脱垂症有腹痛症状者,可用氢溴酸山莨菪碱(6542)或阿托品。6542,10mg,每日2~3次口服或肌注,阿托品,0.3mg,每日2~3次口服或肌注。
3.原发病的治疗
1)因肥厚性胃炎引起者,可用(1)抗酸药物:氢氧化铝凝胶,该药为非吸收性抗酸药,与胃液混合形成的凝胶可起到保护溃疡面的作用,每日口服3~4次,每次口服10ml~15ml;胃得乐片,本品具有调节胃酸过多、收敛及保护溃疡面的作用,每日3次,每次2片,口服。(2)胃黏膜屏障药物:甘珀酸钠(生胃酮)口服可直接作用于溃疡部的上皮细胞,增加胃黏膜的分泌,延长胃上皮细胞的寿命,并可促进组织再生,较快地缩小溃疡面,使症状减轻。每日3次,每次0.1g,口服。(3)治疗或减少胆汁返流药物:如吗丁啉,每日3次,每次10mg~20mg,口服。(4)抗贫血药:选用维生素B12,肌注,开始3~4周,每日1次,每次100ug,以后逐渐延长注射间歇时间。
2)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抗酸剂:氢氧化铝凝胶与镁乳以7∶3配成合剂,有拮抗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每次口服用30ml,每日7次(每餐后1和3h及睡前各服药1次)。(2)抗胆碱能药物:选用哌仑西平,每日2次,每次50mg,疗程以4~6周为宜。(3)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每日3次,每次200mg,睡前再服400mg,4~8周1为疗程。(4)H+/KATP酶抑制剂:奥美拉唑(洛赛克),每次20mg,每日1次,清晨口服。
3)合并胃黏膜出血者:(1)纠正血容量:根据失血量的多少,决定输液或输血量。选用输鲜血或新鲜干冻血浆,等渗氯化钠溶液。(2)控制胃液的酸碱度:西咪替丁每日1次,0.8g~1.2g,静滴。(3)鼻胃管内止血剂的应用:去甲肾上腺素2mg~4mg,加生理盐水100ml,每2~4h管内注入或口服。(4)内镜直视下局部止血,如激光止血,高频电凝止血,局部粘合剂止血。(5)选择性血管内血管收缩剂应用:垂体后叶素,置于右旋糖苷溶液或5%葡萄糖盐水中滴注。初用剂量在0.1~0.2u/min,若效果不佳,可增大剂量,但不宜超过0.4u/min。
4.手术治疗
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严重或反复发作的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伴有持续性呕吐,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剧烈上腹部疼痛,经内科治疗无效者;与胃癌或胃息肉鉴别有困难者,均应考虑手术治疗。
(五)胃神经官能症
1)治疗原则: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睡眠、解痉止痛。
2)药物:阿米替林25mg/次,口服,3次/日,最大剂量为150mg/日。盐酸双环胺20mg/次,口服,餐前1小时和睡前服。神经性呕吐:可用维生素B610mg~20mg,3次/日或100m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呕吐剧烈酌情给予氯丙嗪、异丙嗪等。
(六)胃痉挛
主要以对症治疗:胃黏膜脱垂症有腹痛症状者,可用氢溴酸山莨菪碱(6542)或阿托品。6542,10mg,每日2~3次口服或肌注,阿托品,0.3mg,每日2~3次口服或肌注。
(第二节)痞满
痞满是由表邪内陷,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的以胸脘痞塞,满闷不舒,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病证。本证按部位可划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又称为胃痞。本节主要讨论胃痞。
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疾病,当出现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痞证的病机特点。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临床表现】
本病证以自觉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发病和加重常与诸如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饮浓茶烈酒、过食辛辣等饮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诊断】
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痞按之柔软,压之不痛,视之无胀大之形。
2)常伴有胸膈满闷,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
3)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4)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5)纤维胃镜检查、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等的异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寒热虚实:痞满绵绵,得热则舒,遇寒则甚,口淡不渴,苔白,脉沉者,多为寒;痞满势急,胃脘灼热,得凉则舒,口苦便秘,口渴喜冷饮,苔黄,脉数者,多为热;痞满时减,复如故,喜揉喜按,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溏薄,久病体虚者,多属虚;痞满持续不减,按之满甚或硬,能食便秘,新病邪滞者,多属实。痞满寒热虚实的辨证,还应与胃痛互参。
2.治疗原则
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因此,其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理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治疗中应注意理气不可过用香燥,以免耗津伤液,对于虚证,尤当慎重。
3.分证论治
(1)实痞
[邪热内陷]
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泻热消痞,理气开结。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中大黄泻热消痞开结,黄连清泻胃火,使邪热得除,痞气自消。可酌加银花、蒲公英以助泻热,加枳实、厚朴、木香等以助行气消痞之力。若便秘心烦者,可加全瓜蒌、栀子以宽中开结,清心除烦;口渴欲饮者,可加花粉、连翘以清热生津。
[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痞满,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消痞。
方药:保和丸。
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行气开结,茯苓健脾利湿,连翘清热散结,全方共奏消食导滞、行气消痞之效。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厚朴以行气消积;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槟榔以清热导滞通便;若脾虚食积,大便溏薄者,可加白术、黄芪以健脾益气。
[痰湿内阻]
症状: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宽中。
方药:二陈汤合平胃散。
方中苍术、半夏燥湿化痰,厚朴、陈皮宽中理气,茯苓、甘草健脾和胃,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宽中之功。可加前胡、桔梗、枳实以助其化痰理气。若气逆不降,噫气不除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以化痰降逆;胸膈满闷较甚者,可加薤白、菖蒲、枳实、瓜蒌以理气宽中;咯痰黄稠,心烦口干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化痰。
[肝郁气滞]
症状:胃脘痞满闷塞,脘腹不舒,胸膈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药:越鞠丸。
方中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活血解郁;苍术、神曲燥湿健脾,消食除痞;栀子泻火解郁。本方为通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痞满之剂。若气郁较甚,胀满明显者,可加柴胡、郁金、枳壳,或合四逆散以助疏肝理气;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可加龙胆草、川楝子,或合左金丸,以清肝泻火;若气虚明显,神疲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等以健脾益气。
(2)虚痞
[脾胃虚弱]
症状: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食少不饥,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降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当归、陈皮理气化滞,使脾气得复,清阳得升,胃浊得降,气机得顺,虚痞自除。若痞满较甚,可加木香、砂仁、枳实以理气消痞,或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以消补兼施。若脾阳虚弱,畏寒怕冷者,可加肉桂、附子、吴茱萸以温阳散寒;湿浊内盛,苔厚纳呆者,可加茯苓、苡仁以淡渗利湿;若水饮停胃,泛吐清水痰涎,可加吴茱萸、生姜、半夏以温胃化饮。若属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或因胃热而过食寒凉,或因寒郁化热而致虚实并见,寒热错杂,而出现心下痞满,按之柔软,喜温喜按,呕恶欲吐,口渴心烦,肠鸣下利,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脉沉弦者,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若中虚较甚,则重用炙甘草以补中气,有甘草泻心汤之意;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则加生姜以化饮,则有生姜泻心汤之意。
【转归预后】
胃痞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有节,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胃痞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所以贵在坚持治疗。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常使病程迁延,并可渐渐发展为胃痛、胃癌等疾患。
【西医治疗】
1.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遵循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
(1)一般治疗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2)药物治疗
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适用于以上腹痛、上腹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多潘立酮(10毫克/次、3次/日)、莫沙必利(5毫克/次、3次/日)或依托必利(50mg/次、3次/日)均可选用,甲氧氯普胺因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大,现已少用。
对疗效不佳者,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促胃肠动力药可换用或合用。
3)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小部分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有效,可试用,用法见上一节。
4)抗抑郁药: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等,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2.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
治疗常见胃脘痛一节。
(第三节)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贲门痉挛、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肝炎、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等,当以呕吐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呕吐的病因多,且常相互影响,兼杂致病。呕吐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大类,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气郁等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一般而言,初病多实,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可由实转虚;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则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并见的复杂病机。但无论邪气犯胃,或脾胃虚弱,发生呕吐的基本病机都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呕吐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
【临床表现】
呕吐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常有恶心之先兆,其作或有声而无物吐出,或吐物而无声,或吐物伴有声音;或食后即吐,或良久复出;或呕而无力,或呕吐如喷;或呕吐新入之食,或呕吐未消化之宿食,或呕吐涎沫,或呕吐黄绿苦水;呕吐之物有多有少。呕吐常有诱因,如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寒暖失宜以及闻及不良气味等因素,皆可诱发呕吐,或使呕吐加重。本病常伴有恶心厌食、胸脘痞闷不舒、吞酸嘈杂等症。呕吐多偶然发生,也有反复发作者。
【诊断】
1)具有饮食、痰涎、水液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临床特征。也有干呕无物者。
2)常伴有脘腹不适,恶心纳呆,泛酸嘈杂等胃失和降之症。
3)起病或缓或急,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多由饮食、情志、寒温不适,闻及不良气味等因素而诱发,也有由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所致者。
4)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检查、呕吐物的实验室检查等,有助于脏腑病变的诊断。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