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因失血过多而发,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治法:补养气血。
方药: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独参汤即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亦可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同时对急性失血过多者,应及时止血并采取输血措施。缓解后继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方中以人参、黄芪为主益气,佐当归、熟地养血,白芍、五味子敛阴,白术、茯苓、远志、甘草健脾安神,肉桂温养气血,生姜大枣和中补益,陈皮行气。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温阳;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养阴;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3)痰厥
症状: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治法:行气豁痰。
方药:导痰汤。
本方以二陈汤加枳实、胆南星而成。方中用陈皮、枳实理气降逆,半夏、胆南星、茯苓燥湿祛痰。可加苏子、白芥子化痰降气。若痰湿化热,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芩、栀子、竹茹、瓜蒌仁清热降火。
(4)暑厥
症状:发于暑热夏季,面红身热,突然昏仆,甚至谵妄,眩晕头痛,舌红干,脉洪数。
治法:清暑益气,开窍醒神。
方药:清开灵注射液、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
首先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通风之处,吸氧,输液,采取有效措施降温。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灌服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以开窍醒神。继而服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前者用人参益气保津,白虎汤清热解暑;后者用西洋参生津益气,麦冬、知母滋阴清热,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解暑热。
此外,还有食厥,由暴饮多食,复遇恼怒而发,不过临床上比较少见。食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舌苔厚腻,脉滑实,治当和中消导。食后不久而发厥,先用盐汤探吐祛邪,再用神术散、保和丸加减治之。食后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导下。
【转归预后】
厥证之转归有三:一是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一厥不复而死。二是阴阳气血失常,邪气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此类厥之生死,取决于正气来复与否及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得当。若正气来复,治疗得当,则气复返而生,反之,气不复返而死。三是表现为各种征候之间的转化。其预后,取决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及邪气的盛衰,抢救治疗得当与否。
【西医治疗】
(一)中暑的治疗
虽然中暑类型和病因不同,但基本治疗措施相同。
1.降温治疗
对于重症高热患者,降温速度决定预后,应在1小时内使直肠温度降至37.8℃~38.9℃。
(1)体外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低温环境,脱去衣服,同时进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对无循环虚脱的中暑患者,可用冷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27℃~30℃水中传导散热降温。对循环虚脱者可采用蒸发散热降温,如用15℃冷水反复擦拭皮肤或同时应用电风扇或空气调节器。
(2)体内降温:体外降温无效者,用冰盐水进行胃或直肠灌洗,也可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腹膜腔灌洗或血液透析,或将自体血液体外冷却后回输体内降温。
(3)药物降温:应用药物降温无效。患者出现寒战时可应用氯丙嗪25mg~5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输注1~2小时,用药过程中应监测血压。
2.并发症治疗
(1)昏迷:应进行气管内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颅内压增高者常规静脉输注甘露醇1~2g/kg,30~60分钟输入。癫痫发作者,静脉输注地西泮。
(2)低血压: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恢复血容量,提高血压。必要时也可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提高血压。勿用血管收缩药,以免影响皮肤散热。
(3)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代谢性酸中毒:应予对症治疗。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伴有高钾血症时,慎用洋地黄。
(4)肝衰竭合并肾衰竭:为保证肾血流灌注,可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急性肾衰竭时,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应用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肝衰竭者可行肝移植。
3.监测
(1)降温期间应连续监测体温变化。
(2)放置Foley导尿管,监测尿量,应保持尿量30ml/h。
(3)中暑高热患者,动脉血气结果应予校正。体温超过37℃时,每升高1℃,PaO2降低7.2%,PaCO2增加4.4%,pH降低0.015。
(4)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
(二)低血糖昏迷的治疗
应加强合理用药并提倡少饮酒。反复严重低血糖发作且持续时间长者,可引起不可修复的脑损害,故应及早识别、及时防治。治疗包括两方面:一是解除神经缺糖症状,二是纠正导致低血糖症的各种潜在原因。
1.低血糖发作的处理
轻者口服糖水、含糖饮料,或进食糖果、饼干、面包、馒头等即可缓解。重者和疑似低血糖昏迷的患者,应及时测定毛细血管血糖,甚至无需血糖结果,及时给予50%葡萄糖液60ml~100ml静脉注射,继以5%~10%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必要时可加用氢化可的松100mg和(或)胰高糖素0.5mg~1mg肌内或静脉注射。神志不清者,切忌喂食以避免呼吸道窒息。
2.病因治疗
确诊为低血糖症尤其空腹低血糖发作者,大多为器质性疾病所致,应积极寻找致病原因进行对因治疗;若因药物引起者应停药或调整用药;疑胰岛素瘤者,则应术前明确定位并进行肿瘤切除术,预后大多良好。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的治疗
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昏迷患者应立即抢救,根据临床情况和末梢血糖、血酮、尿糖、尿酮测定做出初步诊断后即开始治疗,治疗前必须同时抽血送生化检验。
治疗原则: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1.补液
是治疗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有效组织灌注改善、恢复后,胰岛素的生物效应才能充分发挥。通常使用生理盐水。输液量和速度的掌握非常重要,DKA失水量可达体重10%以上,一般根据患者体重和失水程度估计已失水量,开始时输液速度较快,在1~2小时内输入0.9%氯化钠1000mg~2000ml,前4小时输入所计算失水量1/3的液体,以便尽快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如治疗前已有低血压或休克,快速输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压,应输入胶体溶液并采用其他抗休克措施。以后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末梢循环情况及有无发热、吐泻等决定输液量和速度,老年患者及有心肾疾病患者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一般每4~6小时输液1000ml。24小时输液量应包括已失水量和部分继续失水量,一般为4000mg~6000ml,严重失水者可达6000mg~8000ml。开始治疗时不能给予葡萄糖液,当血糖下降至13.9mmol/L(250mg/d1)时改用5%葡萄糖液,并按每2g~4g葡萄糖加入1U短效胰岛素。有建议配合使用胃管灌注温0.9%氯化钠或温开水,但不宜用于有呕吐、胃肠胀气或上消化道出血者。
2.胰岛素治疗
目前均采用小剂量(短效)胰岛素治疗方案,即每小时给予每公斤体重0.1U胰岛素,使血清胰岛素浓度恒定达到100~200μU/ml,这一血清胰岛素浓度已有抑制脂肪分解和酮体生成的最大效应以及相当强的降低血糖效应,而促进钾离子运转的作用较弱。通常将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应另建输液途径),亦可间歇静脉或肌肉注射,剂量均为每小时每公斤体重0.1U。重症患者[指有休克和(或)严重酸中毒和(或)昏迷者]应酌情静脉注射首次负荷剂量10~20U胰岛素。血糖下降速度一般以每小时约降低3.9~6.1mmol/L(70~110mg/dl)为宜,每1~2小时复查血糖,若在补足液量的情况下2小时后血糖下降不理想或反而升高,提示患者对胰岛素敏感性较低,胰岛素剂量应加倍。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开始输入5%葡萄糖溶液,并按比例加入胰岛素,此时仍需每4~6小时复查血糖,调节输液中胰岛素的比例及每4~6小时皮下注射1次胰岛素约4~6U,使血糖水平稳定在较安全的范围内。病情稳定后过渡到胰岛素常规皮下注射。
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本症酸中毒主要由酮体中酸性代谢产物引起,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酮体水平下降,酸中毒可自行纠正,一般不必补碱。严重酸中毒影响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功能,应给予相应治疗,但补碱不宜过多、过快,补碱指征为血pH7.1,HCO3--5mmol/L。应采用等渗碳酸氢钠(1.25%~1.4%)溶液。给予碳酸氢钠50mmol/L,即将5%碳酸氢钠84ml加注射用水至300ml配成1.4%等渗溶液,一般仅给1~2次。若不能通过输液和应用胰岛素纠正酸中毒,而补碱过多过快,可产生不利影响,包括脑脊液反常性酸中毒加重、组织缺氧加重、血钾下降和反跳性碱中毒等。
DKA患者有不同程度失钾,失钾总量达300mmol~1000mmol。如上所述,治疗前的血钾水平不能真实反映体内缺钾程度,补钾应根据血钾和尿量:治疗前血钾低于正常,立即开始补钾,头2~4小时通过静脉输液每小时补钾约13~20mmol/L(相当于氯化钾1.0g~1.5g);血钾正常、尿量40ml/h,也立即开始补钾;血钾正常、尿量30ml/h,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再开始补钾;血钾高于正常,暂缓补钾。头24小时内可补氯化钾达6g~8g或以上,部分稀释后静脉输入、部分口服。治疗过程中定时监测血钾和尿量,调整补钾量和速度。病情恢复后仍应继续口服钾盐数天。
4.处理诱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在抢救过程开始就要防治并发症,特别是脑水肿和肾衰竭,维持重要脏器功能。
(1)休克:如休克严重且经快速输液后仍不能纠正,应详细检查并分析原因,例如确定有无合并感染或急性心肌梗死,给予相应措施。
(2)严重感染:是本症常见诱因,亦可继发于本症之后。因DKA可引起低体温和血白细胞数升高,故不能以有无发热或血象改变来判断,应积极处理。
(3)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年老或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补液过多可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应注意预防。可根据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等调整输液量和速度,酌情应用利尿药和正性肌力药。血钾过低、过高均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宜用心电图监护,及时治疗。
(4)肾衰竭:是本症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与原来有无肾病变、失水和休克程度、有无延误治疗等密切相关。强调注意预防,密切观察尿量变化,及时处理。
(5)脑水肿:病死率甚高,应着重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脑水肿常与脑缺氧、补碱不当、血糖下降过快等有关。如经治疗后,血糖有所下降,酸中毒改善,但昏迷反而加重,或虽然一度清醒,但烦躁、心率快、血压偏高、肌张力增高,应警惕脑水肿的可能。可给予地塞米松(同时观察血糖,必要时加大胰岛素剂量)、呋塞米。在血浆渗透压下降过程中出现的可给予白蛋白。慎用甘露醇。
(6)胃肠道表现:因酸中毒引起呕吐或伴有急性胃扩张者,可用1.2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清除残留食物,预防吸入性肺炎。
(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保护脑功能。
1.病因治疗
对有明确病因者应尽可能针对病因治疗,如高血压病人应控制高血压[140/90mmHg/J(18.7/12.0kpa)],糖尿病病人伴高血压者血压宜控制在更低水平[130/85mmHg(17.3/11.3kpa)];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使胆固醇6.0mmol/L,LDL2.6mmol/L)、血液系统疾病、心律失常等也很重要。对颈动脉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狭窄(70%)或血栓形成,影响了脑内供血并有反复TIA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血栓内膜切除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等。
2.预防性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聚集剂:可减少微栓子发生,减少TIA复发。可选用阿司匹林(ASp)50~325mg/d,晚餐后服用;噻氯匹定125mg~250mg,1~2次/天,或氯比格雷75mg/d。可单独应用或与双嘧达莫联合应用。这些药物宜长期服用,治疗期间应监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噻氯匹定副作用如皮炎和腹泻较阿司匹林多,特别是白细胞减少较重,在治疗的前3个月应定期检查白细胞计数。
(2)抗凝药物:对频繁发作的TIA,特别是颈内动脉系统TIA较抗血小板药物效果好:对渐进性、反复发作和一过性黑蒙的TIA可起预防卒中的作用。可用肝素100mg加入5%葡萄糖或0.85%生理盐水500ml内,以每分钟10~20滴的滴速静脉滴注;若情况紧急可用肝素50mg静脉推注,其余50mg静脉滴注维持;或选用低分子肝索4000IU,2次/天。腹壁皮下注射,较安全。也可选择华法林(苄丙酮香豆素钠)2~4mg/d,口服。抗凝疗法的确切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3)其他:包括血管扩张药(如脉栓通或烟酸占替诺静脉滴注,罂粟碱口服)、扩容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苷)。
3.脑保护治疗
对频繁发作的TIA,神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缺血或脑梗死病灶者,可给予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西比灵、奥力保克)脑保护治疗。
(第四节)痫病
痫病是由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受伤,神机受损,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又称为“痫证”、“癫痫”、“羊痫风”等。自新生儿至老年均可发病。
西医学的癫痫包括原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癫痫,出现大发作、小发作、局限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等不同类型,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有二,一是胎气受损,而致小儿禀赋不足。二是父母禀赋虚弱或本患癫痫导致小儿精气不足。后天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七情失调;二是由于外感六淫,往往病邪虽去而痫证独留,长久不愈;三是跌仆损伤,淤血内留成痫。
先天遗传与后天所伤为两大致病因素,多由痰、火、淤为内风触动,致气血逆乱,蒙蔽清窍而发病。以心脑神机受损为本,脏腑功能失调为标,其脏气不平,阴阳偏胜,心脑所主之神明失用,神机失灵,元神失控是病机的关键所在。其病位在心脑,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