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总是不放心孩子的活动和他们交往的同学、朋友,就找各种理由来窥视、干涉,不给孩子自由交往的空间。见到孩子的同学,总是要追问学习成绩等问题,使孩子们感到尴尬、反感。
当着同学、朋友的面命令、教训自己的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张冉生日,正巧赶上周末,就和妈妈说好请她出去逛街,好邀请同学到家里玩。
可是,同学们刚来一会儿,妈妈就回来了。妈妈嘴上说:“你们玩,你们玩,阿姨不打扰你们。”却时不时地找个借口,在屋里、厨房和客厅之间串来串去。
看到同学李杰没有参加大伙的游戏,妈妈凑到她身边,问:“你期中考试在班里第几呀?”李杰被问得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阿姨,我考的不如张冉,也就十几名吧。”妈妈笑笑:“哦,也不错,不错。我随便问问。”
张冉拿出自己的拼图,想找出镜框让大伙一起拼。听到动静,妈妈从屋里伸出头说:“看镜框老没动了,都是土。就在桌子上拼拼算了,反正这么一会儿也拼不好。”边说边用眼睛偷偷地瞪张冉。张冉只好讪讪地作罢,苦笑着看看同学们,发现大家都有些不自在。张冉的好朋友蒙蒙为了给她解围,建议大家听听自己刚买的一张CD,孩子们很快就沉浸在音乐里。这时,妈妈又来了:“张冉呀,你今天的作业做好了吗?钢琴练了吗?可别光知道玩忘了正事儿。”同学们面面相觑,急性子的王攀忍不住嘟囔:“这不是在下逐客令吗?我们走吧。”然后站起来就往外走。另外几个人看看张冉,又看看王攀,有些不知所措。
张冉不想让大伙就这么不欢而散,又不知该怎样挽留,同样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儿,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了。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社会交往。父母因为怕孩子交坏朋友,或是因为和朋友交往而影响学习等原因,总是不放心孩子的活动,时时处处干预孩子,往往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觉得生活没有自由、没有自我,从而变得冷漠、忧郁、孤僻。父母的干预会使孩子失去朋友、同学的信任和友谊。缺乏正常社会交往的孩子,性格上往往有缺陷,在以后的与人沟通、团队合作中常会遇到障碍,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工作。
孩子们聚会时,父母不要“不合时宜”地询问学习成绩、考试排名之类的问题。不仅不尊重自己的孩子,也会影响其他孩子的情绪。父母总是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比较自己孩子与别人的学习成绩,如果自己孩子成绩好,会给别人造成尴尬;如果自己孩子成绩差,常会因为觉得没面子而教训、批评孩子,使孩子在同伴中失去自尊和信心,还会因此变得叛逆、逆反。
对于亲子之间达成的“协议”,父母应该遵照执行,这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在为孩子树立遵守诺言的榜样。所以,只要是孩子预先与父母商量的、父母也同意了的事情,就不要再找出种种借口来干预。
如果父母对孩子邀请的朋友没有把握,可以事先要求孩子列出被邀请人的名单,提前摸一下底,或者控制人数,这样就可以对孩子们的活动有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