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特长考试,经过了“小升初”的无数个“战役”,老徐的儿子终于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可是,上了初一不久,老徐就发现了问题。儿子每天放学回来,做完作业、复习完功课,一会儿坐到电视机前看几眼,一会儿开开电脑打几下游戏,一会儿又拿出本书翻上几页,嘴里还不时地念叨着“无聊”“没劲”,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
老徐看不下去了。为了考重点,儿子准备了好长的时间,可没少下工夫。现在上了重点,怎么成了这副模样?老徐决定找儿子谈话:“你现在的学习很轻松吗?”儿子满不在乎地说:“没错儿。您没见我每天一会儿就写完作业了,而且成绩也不错嘛。当初那么费劲儿地考,看来上了重点也不过如此。”老徐有些着急了,这么下去不仅浪费了大好时光,还影响孩子的学习习惯呀。老徐强压着火气问儿子:“你就不能学习完了,给自己再找点儿事儿做做?非得把工夫都用来晃荡?”可儿子说:“您说我还能干什么?要是像小学毕业时那样准备考试,我肯定用功读书。可现在,学的东西我都懂了,该做的功课我都做了。您说说我还能干点儿什么?”
这回老徐再也忍不住了,对儿子严肃地说:“你这样是在浪费时间!整天晃来晃去、无所事事,老是觉得无聊、没劲,一点生活的目标都没有,以后怎么办?中学的课程我们也帮不了你什么,全靠你自己努力了。我不管你干什么,总之不许再这样下去了。”
父母能够发现孩子的问题——在获得一个阶段性的成功后,就没有了新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但却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父母要求孩子要努力,但却没有花些工夫帮助孩子明白该如何努力。
在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以后,父母常常因为已经没有能力在学习上辅导孩子了,就认为教育的关键是老师、学校。
从小学到初中,课程的变化很大,学校、老师的教学和管理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而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却不一定能很快跟上这种变化。虽然孩子的功课可能父母已经没有能力辅导了,但孩子仍然需要父母帮助他学会在新的情况下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不断地给自己寻找新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否则,孩子会因为这种不适应而感到压力、困惑和不知所措,每天也想很努力地提高自己,但却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久而久之,会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父母要做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为自己制订努力的目标,使生活充实、快乐起来。这对孩子将来计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都是有好处的。父母不要只是抱怨孩子因为没有努力的目标而无所事事。
其实,孩子的本性都是喜欢学习、喜欢有新的目标让自己去努力的,他们自己也常会为此感到困惑。所以,和孩子一起找到他的兴趣点或是学习中的弱点,最好还要和老师沟通一下,然后和孩子共同制订一份有针对性的计划,不光是对学习,还可以包含他的特长、爱好或是体育锻炼等,可以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修改。
做这项工作时,父母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而不要包办代替,否则会适得其反。有了计划,没有监督机制也形同虚设。孩子的自控能力和坚持性有限,所以就需要父母的监督和提醒。但这种监督机制也是要预先在计划中明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