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会要求父母听他唱歌、看他的作品、和他一起做游戏等。其实,这是孩子在向父母表达他渴望得到父母关注的信号,希望父母能够与他交流、听听他的想法,或是分享他的快乐、分担他的痛苦。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来满足与父母交流、让父母关爱的心理需要。但父母往往忽视孩子这种心理需要,用“我没时间”、“忙着呢”来搪塞、敷衍孩子。
父母忽视孩子的需要,不理会孩子的这些信号,会使孩子感到失落、伤心,觉得父母根本就不重视自己。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危害,使孩子变得焦虑、孤僻、猜忌,与父母产生隔阂。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缓解,甚至会出现心理障碍、暴力倾向等。
丁丁回到家,就从书包里拿出一张画,跑到妈妈跟前:“妈妈,快看我的画。”正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妈妈,向丁丁歪歪脑袋,嘴里说着:“好,不错!”丁丁感到妈妈应付的态度,不依不饶地说:“您根本就没看!妈妈,我给您放在茶几上,您好好看看。”说着就过来拉妈妈的袖子。
妈妈被缠得没有办法,只好跟到客厅里看一眼。“噢,看见了。还行吧!”妈妈边说边往回走。丁丁穷追不舍地说:“妈妈,您仔细看看。这就是我那张在学校美术作品栏展览的画!在学校展览了一个多月了,今天老师换展品,我特地向老师要回来给您看的。”妈妈停住脚步,转过头:“什么展览的那张画?”丁丁有点不高兴了:“妈妈,我老早就告诉过您。让您去学校看展览,您说没工夫。我给带回来了,您怎么又忘了?”妈妈赔着笑脸说:“想起来了、想起来了。”然后伸着脑袋又看了一下:“不错、不错!”
显然,丁丁并不满意妈妈这个“不错、不错”的评价。还不死心地又问:“不错在哪儿?您觉得哪儿画的最好?”已经又回到厨房忙碌的妈妈,不耐烦了:“你怎么那么麻烦?没完没了呀!没看见我忙着呢。不就是一张在学校展览的画吗,有什么了不起似的,要是在区里、市里获个奖嘛也值得显摆显摆。行了、行了,我没时间和你磨蹭,你也赶快做作业去!”客厅里,丁丁把画揉成了一个团儿。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都希望父母肯定自己的成绩,这对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独立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而父母却总是人为地弱化孩子的成绩,把孩子的成绩不当回事儿,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永远不满足于孩子取得的成绩;甚至嘲讽、否定孩子的成绩。这会使孩子正常的表现欲望、成就意识受到压制,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创造力和积极性。
父母要善于体会和接受孩子传递的信号,满足孩子表现自己和与父母交流的愿望,关注孩子的需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在这种时候,孩子的身心是放松的、精神是愉悦的,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最好机会。父母以平和的态度、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成绩,肯定他的付出、努力和成果。当然,这种肯定要是实事求是的、发自内心的,不需要过分的夸大。否则,孩子容易满足于自己的成绩,自满、骄傲,或是感到父母的夸奖不真实、不由衷,而对父母产生不满。
如果父母的确在此时无法满足孩子希望父母关注,或者参与他活动的要求,父母也不要用搪塞、敷衍的办法对待孩子,而应该向孩子讲明情况、表明歉意,并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可以来听他唱歌、看他的作品,或是和他一起游戏。这样,孩子有了明确的答案,一般会乐于接受父母的建议。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注意与别人相处、与别人合作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