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儿童都是天才,而我们有些父母却总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当看到自己的努力竹篮打水一场空时,便大失所望。实际上天才并不仅仅是靠培养的。
应该肯定地说,父母的确可以把孩子培养得更聪明一些,但是一般说来,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
所谓天才,就是我们所说的特殊的天赋,它是智力的基础。现代科学研究的遗传基因,就携带着祖先的智力因素,遗传基因决定了大脑的基本素质。一些特殊的天赋,诸如音乐、美术、数学等才能,便可以从家族的遗传基因中去寻找。
过去有些专家过分夸大遗传基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就鼓吹:“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这种观念显然是不正确的。
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天才。遗传素质虽然不能预先决定智力,但是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但是绝不是天赋很好的人不经过培养就可以成为天才,自然也不可能把一个天赋很差的人培养成天才。正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不会是一首好诗。”这说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是使遗传素质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先天遗传的禀赋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培养与努力为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由此可见,父母的高期望能否成为现实,既取决于子女是否具有优越的素质,即学习该项目的天赋,也取决于能否在早期培养子女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也就是非智力因素,诸如理想、意志、自制力以及吃苦精神等等,还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相应的物质条件,另外还有我们常说的机遇等。
上述观点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很显然,即使一个孩子生来就具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智力,如果在一所平常的孤儿院那种氛围中长大,也很难成为天才。
实际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很难把天赋作用还是环境作用区别开来。例如,莫扎特成为音乐家,是因为他生来就具有音乐天赋,还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和音乐家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
父母明白了上述的道理,就不要人为地去培养天才,也不能忽视自己培养的作用,应该实事求是地按教育规律去培养子女,相信这样做是会把孩子培养成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