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搞清艺术与科技的必然联系,在科技领域的创造中,许多内容并没和艺术有直接关系。在社会领域的人们运用科技产品时,却和艺术有了不解之缘,为工业产品的外观、建筑的样式、化工产品的形态、服饰等进行生活审美需要的设计,甚至飞机、汽车、船舶等因为风阻力的缘故,外型直接就成为美的设计。这些是艺术为科技产品投入市场而进行的艺术包装,或者为人性化的适用进行的外观设计。有一种科技创造就是为了美,为艺术服务的工业产品和其他产品,为了审美而进行的花卉栽培、盆景、灯具、化妆品、服装、人造革、涂料、油漆等。除此而外,还有线艺术的绘画雕刻作品及美术产品。这样一些产品虽然不能和科技有直接联系,但却为人们的生活发展提供着方向,探讨着人类生活创造的思考,在思想活跃的环境中,科技才有了研究发展的必要,有了人们付诸实施的动力。在思想解放、人们追求进步的国度里,普遍人们科技创造的积极性就十分髙昂,不愿守成,愿意付出艰辛和努力试图去改变生存的方式和方法,推行劳动方式和工具的改革,追求生活方式、样式的改变。这第三种艺术属精神感受,创造着设计的需要。
在许多时候,人们将第一种观点作为美术的主要特征,即美术就是包装或伪装。有人体包装、产品包装、建筑装饰,视域环境装饰,包装的概念被扩大化运用于一切方面,就形成伪装和做作,用包装之冠获得社会的默认。名牌、大师也相应地被操作出来,甚至地域、风景、传奇故事也成为包装的一种手段和技巧。实现了由商品包装向社会性操作的转变,并由转变而有了作假的理由。凡是进入商业经济活动的范畴,这种作假和操作便有了借口,并挺进到文化、政治、学术、科技等各个领域,使原本清净的一些领域也变得鱼目混珠、泥沙倶下,使社会信誉彻底垮台。
设计与计划的关系,就是区分艺术与科技领域关系的正常化和非正常化因素,设计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正常性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状态和目标的实施。
设计参与到日常工作和社会政治生活、或民间个体活动就是计划。在计划进行之前,人们进行的一系列了解与调查解决了认识问题,但并没有综合的感觉和分析,容易做出片面的判断,调查只是局部的印象和概念,不解决整体的思维程序,难于适用于整体的思维综合效果的判断。容易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推断整体的结果。比如,一般树木是树冠有多大,树根就有多大,华池干旱少雨,我见到一家人在一颗盘根的树下利用树根底部修了三只小窑洞,而上面却只有胳膊粗三枝树干,树冠也只有一间房子大小。西北的冬小麦高不过二尺,其根却有一丈多深。如果用特殊情况、现象来推算,就会得到三国马谡的下场。以一般的设计理论、概念并不能解决个体设计和个体创造的问题,只从调查和认去判断,就会得到一叶障目的错误。只有通过整体过程,综合各种因素,才能依赖可靠的感受得出正常的结论,搞出符合自然规律本质可信讯息,才能避免犯错误,做出正确的设计计划,有了这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进行有效的设计。在没有总体感受的条件下,盲目性很大,仓促设计出一个方案来,连自己都不会觉得有多少把握,往往劳心伤神,付出劳动而无收获。
计划是漫长复杂信息的综合体,是感觉到直觉认识深化的过程。在调查后的感觉有了目标和信息,还要充分认识有一个直觉的判断,再经过有关方面的各种因素的全面了解,加深认识,形成统一印象的综合感受,逐渐在脑际形成设计前的计划。这个计划一般情况下,往往不被多数人所理解,但在设计者这里却都是明确的。认识在深化、全面、完善,感受也更加可靠,计划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了,这个基础使设计者的自信心产生并深切信任,设计理念就不会因盲目而出现偏差。围绕这种想象的设计思维成熟,线形态的设计才有合理的运行过程而不牵强。
设计前的计划,是在排除经济利益和技术能力的超前性思维过程。先不考虑做什么产品和产品的制作难度。是在生活感受的指导下体悟生活中缺少什么?人们需要怎样去生活,理想化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这种感悟到的东西往往比较真实,兼顾了生存的需求又兼顾了在现实中的心理感受,担负起为生存大众而设计时的责任。在这种责任还没有明确之前,最好不要动手,着手准备做的时候,计划就成熟了。设计一旦实施,就会左右设计者的思想,也会将周围的人们的观察和注意力吸引到这个设计内容中来,大家围绕这个内容进行思考,就会偏向地提出或维护这种设计思想,找出许许多多的借口为其辩护,使一人的设计偏差形成整体意见的倾斜,形成错误的决定和判断,使设计计划归于失败。
设计前的计划,要“澄怀味象”先不考虑既得利益,如果为谋取利益进行谋划,设计即成伪装,便会使心理欲望失调,看不到人自然形成的智慧,以自欺欺人的态度对待设计,走进胡思乱想,违背自然规律和远离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
设计前的调查,在一般设计前,作者或公司都要进行一番社会调查和研究,摸清当前人们喜爱的流行色,流行图形和形式结构,以观众的喜好决定自己的行动。我认为这完全是一种趋势和投机取巧行为,这种调查是完全违背产品创造和产品设计的意愿,对科学地进行社会生活是完全不利的,在认识社会普遍喜好和共识时,丢掉了科学创造的精神和科技创造的责任。创意和设计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弥补以往创造之不足,或协调生活现实中的矛盾或缺陷,或以贫乏中见光彩,或与差悬中寻找和谐,或在平庸中追求突破,使设计在产生时或后期在社会上占领一定地位,起到应有的社会作用,在民众心目中激起创造的涟漪。这种方法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要尊重大家的感受,深切理解和体会这种感受。要尊重社会大众的感受,就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唯有自己的感受得到尊重,才有了尊重社会感受的真诚,有了这种起始的真诚,也能正确去理解社会大众的需求。人云亦云的投其所好,必将破坏这种善意的行为,使调查和认识社会的目标,流于形式。徒有其表,没有实质。
创造方与使用方,二者的目标本质是一致的。但由于创造方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且有些创造方本身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其目的就是破坏使用方的感受,属投机性创造行为,在计划开始就有了不良的动机,在初期就有了混乱的计划行为和混乱思想,这个计划就做不下去,做不出来,仓促之间冠以“现代”“当代”“时髦”等字样,这种第一步的错误就会导致后期错误不断而且问题加深。
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利益的追求,人们似乎越来越相信感觉,而鄙视感受,在这个时期谁谈到感受都会遭到一片嘲笑。感觉和金钱的简单实际,使人们不再相信“信誉”与“诚恳”的重要,这时候的线是狂乱的,心是浮躁的,思想是普遍地对西方的神往和灯红酒绿的崇拜。充满了冒险与投机,充满了对上流社会追求的勇敢,充满了对享受的渴望。丢掉了上辈英雄的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人们欢呼着心灵的解放,感觉轻松和愉快,不相信真实,只相信实际,甚至将挣钱称之为“捡钱”。
感觉是瞬间的印象,回眸一瞥,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在感觉的启示下,人们可以去寻找真理,探索自然规律。在感觉的支配下,误解也多。记得有位老画家谈他下煤矿写生,在车上看到矿区满山沟树丛开满了白花,瞬间印象煞是好看,马上就有了一幅很美的构图,惊喜不已。第二天步行于矿区的路上,却看到满山的塑料袋,挂在枝头迎风招展。老画家谈到:他还是将塑料袋画成了白花,一幅很美的、充满山花的矿山画出来了但九十年代后期不停的矿难事故连续见报,足以证明人们追求感觉而忽视感受的恶果。感觉是可贵的,改革开放前,人们忽视感觉而不敢谈,或者不愿谈,随大流、趋势力。而八十年代之后,为了感觉受到尊重的需要,相信感觉、迷信感觉、而使浮华与作假成为一种需要。不管怎样,人们不愿深层去研究真实和规律,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傻帽”,现实利益会使人忘乎所以。受骗上当也在所不惜,有些基本是情愿上当。在这种环境中,人人只有浮动的心,很难形成什么思想,要去作设计前的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很难得到真实的感受,唯一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钱太少,别人钱太多。这种社会政治环境下,有同情心就巳经不错,哪来的感受,感觉是感受的基础,创造来源于感受到真实的事物内在规律,在服从自然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也就是在环境需求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创造的思考和构想,才能使创造为人生存的基本规律所接受。不能适应人生存的基本要求,就会使感觉失去意义。即使这种感觉到的新发现被相应的创造活动落实下来,得到实施,就会酿成一场灾祸,破坏人们的感受能力,使人们不敢相信眼睛,又不敢相信自己的感觉和设计。因为人们感受不到自信,这种自信的培养和维护,是生活进步,人才成长的根本条件。
四、线描设计与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