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个人行为不能不低头退让,对此,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其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养生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颓废。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畏缩不前,不愿想办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所谓的“屋檐”,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有时候,一些屋檐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地排斥和限制,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别人的屋檐下避避风雨吗?
通常情况下,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
“一定要低头”,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房屋”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
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必须考虑去哪,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换个角度想想,在“屋檐”下呆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堪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而是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还很可能赔上性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巨大成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重臣,更是易起疑心。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李渊想自己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浸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所害,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帝国的建立。
在待人处世中,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软,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