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一对概念。其含义因讨论的对象不同以及论述的层次、角度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的说,“圆”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含义,“方”则相对地具有静态、部分、规则、原则性等含义。从动、静的角度讲,圆为动、方为静。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动地静,并由此引申出圆动方静的含义。从整体与部分的角度讲,圆为整体,为事物的全部可能性、多样性。方为个体,为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所有的“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圆”。也就是说,为人处世外形宜圆,要能与人融洽相处。为了不流于庸俗,则内心宜方,即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仍需有主见、讲原则。
“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八面玲珑,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态度不鲜明,行为不果断,永远让人琢磨不透。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人仅仅是依靠“方”是不够的,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情爱、为职等等,都需掌握“圆”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无往不利。
漫步河边,但见大大小小的卵石或圆或扁,无不曲线玲珑,全无棱角。其实这些卵石先前何曾似“卵”,它也曾有过棱角峥嵘的岁月,只因它的模样很不符合潮流,以致被激流冲得栽了无数个跟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终于被磨去了棱角,磨掉了霸气,磨出了顺应潮流、不易受力的卵形。从此,此卵石与别的卵石便能和睦相处、相安无事。急流巨浪每每只与它擦肩而过,从此倒也安稳起来。
为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倘若每个人都棱角突现、锋芒毕露,大家都固执偏激、与人格格不入,则这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无疑将相当紧张。纷繁复杂的社会,急需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之力,所以对头角峥嵘、个性张扬的人,在无形之中便持排斥态度,个性很强的人往往会觉得活得很累。
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园的可塑性最强。任何成功的后面都包含着牺牲。一个人要想做到内方外圆,就一定要做出许多牺牲。比如说做人要方,要有规矩和原则,那就意味着许多事情不能做、许多事情又非要做,也就意味着要得罪许多人,惹恼许多人。
小牺牲换来小成功,大牺牲换来大成功。能做到“圆”的,同时却并没有感到那是一种牺牲、痛苦的才是大成功、大境界;能为了“方”“圆”去承受牺牲的是小成功、小境界;不愿牺牲也做不到“方”“圆”的是不成功。如果截然相反,做事是圆,只要有利,不择手段,做人是方,锋芒毕露,那这个人一定会糟糕透顶,为天下所不容了。
在现实生活中,人无论处在何地都喜欢听赞扬之词,即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也是人之常情。外圆内方者,此时必是避其锋芒,即便觉得别人干得不好也不会直言相对,而是委婉指出。而生性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则会阿谀奉承,拍拍马屁;那些忠直之人,此时如果要实话实说,这就让人觉得你太过莽直、锋芒毕露了。
有锋芒也有魄力,在特定的场合显示一下自己的锋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过,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误伤自己。做大事的人,过分外露自己的才能,只会招致别人的嫉妒,导致自己的失败,无法达到事业的成功。更有甚者,会因此失去了政治前途,还累及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才华要含而不露,对他人不可过于耿直地指责和批评,这便是圆。圆并不是要违背人格去圆滑地做人,而是要你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究说话的艺术和方式,这样既可以表明自己的见解,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会伤害别人,也保护了自己。尤其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内方外圆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为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以圆的方式表达方的内容,这就是智圆行方。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那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