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树立文学自身价值重建与文学介入社会价值重建的一致性理念。文学价值观既蕴涵着主体自身对文学的追求和理解,也引导着公众思维趋向和文学活动的目的取向。新时期文学在取得长足进展和对文学历史矫枉过正的过程中,对过分追求文学社会功用而片面强调一种价值取向的偏向有很大的矫正;之后有“纯文学”价值观的追求,但是,所谓“纯文学”在一度被推向极端之后也并未被认同。在这两种文学价值观念仍各执一端的情形下,并未另辟蹊径,也缺乏对文学在充分保持自身特性的前提下自然介入社会文化价值体系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特别在后现代主义以解构为重要特点的文化背景下,张扬“纯文学”、追求“自我”和人性本真、解构“神圣”等,逐渐演变为价值观上的相对主义和虚无倾向。所以,一面是价值重建不绝于耳,另一面是价值无序现象越发突出。而离开介入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文学自身的价值重建实际上也被抽空了,文学对自身前途和价值的评价也就缺乏最基本的前提基础和支点。提出“21世纪中国文学价值重建”,意在区分以前强调文学“社会功能”的概念,而标志着从文学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向价值论哲学基础的转变。也就是说,价值重建不仅探讨文学对社会反映与被反映、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而且从文学活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着眼,深入解释文学实践主体的需要、动机与文学客体属性之间建立的价值关系(或可称为“主体间性,从而更深入地研究各种价值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特别是作为文学活动主体的个体追求文学价值的动因。价值关系视角在这里就获得了克服以前或者片面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或者片面追求所谓“纯文学”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文学价值重建在此意义上既是文学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规范建立的需要,更是扭转文学理论被动局面的需要。这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动的理论是一致的。因此,价值论哲学并不动摇反映论哲学基础,而是进一步深化这种基础,从而更有利于实事求是地解释文学的价值现象,探讨重建合理和谐的文学价值系统。因为在文学最终作用于人这个交叉点上,文学自身的价值重建与文学介入社会价值系统的重建应该达到统一。
第二,应对文学价值理论的各种资源重新整合。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形成了多源性价值观念的交织。这包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新传统”价值观、西方传统价值观与西方现代价值观,以及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价值观。加之全球化所引起的文化冲突,电子信息时代文学艺术的存在方式和接受方式、审美趋向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文学的价值体系,这对文学的价值取向、目标、标准形成很大的冲击,出现了价值多元与价值迷失甚至混乱的现象,也对文学价值重建造成直接障碍。我们认为,在中西文学理论资源的关系上,不但因为不同程度地存在迷信西方理论、盲目趋“新”的意识,而且因为对本身就庞杂而相互冲突的西方的文学价值观难以做出选择或者融通吸收。新时期以来西方文学的价值观,在中国所起的作用既在解构也在重建,而解构作用似乎具有惯性,重建作用则尚不充分。我们有了比以前更多更新的外来文学观念,这对打破狭窄的文学价值观,形成价值多元显然是有益处的但同时却越来越难以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无法建立相对合理的价值体系,也无法消除价值虚无感。在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不仅在关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上存在分歧,而且对新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的文学价值观也存在不同认识,对其程度不同的解构也是事实;更为严重的是,对新时期近30年中国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新的价值观往往不屑一顾,较少有对其丰富的文学现象做真正价值论意义上的梳理总结,更缺乏理论的概括、抽象、提炼和升华。相反,情绪化的激进解构,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现象相当严重,表现出对古代历史传统和新文化传统价值体系的双重失望和否认。同理,在新时期文学自身也很难获得文学价值重建的新的理论资源。这种价值层面的虚无,其实也是妨碍理论原创的重要原因。因此文学价值重建要消除文化冲突和迟滞的现象实现文学价值理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融合创新为形成主导价值体系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新世纪文学实践相结合是21世纪文学价值重建的重要问题。当今的社会现状和文学实践,不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诞生期,也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之时,它具有未曾预料的新情况。市场经济、电子技术、全球化等等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新的审美标准和趣味、新的文化矛盾和精神、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价值观,都使文学与人的关系在发生巨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而要解决现实问题必须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和创新。要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有机融合,使之真正成为既能总结人类文艺理论精华又能解决现实文艺实践问题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文学价值体系的有机构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改造融化的功能,而这种融合改造应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合,与其中的健康因素融合,并朝健康的方向迈进。因之,新世纪的文学价值重建,应吸收20世纪以来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成果,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注入新活力。应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精神,理解和阐释相关命题、概念与范畴,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与中国新的文学实践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必须找到中国文学艺术实践中真正的“问题”,找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学价值重建新的契合点,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真正转变成建构新的价值体系的必需和自觉追求。
二、在学理层面廓清重要的文学价值理论问题
第一,深入探讨文学真、善、美及其价值关系的重要性。真、善、美是价值的基本范畴,同时也是文化的基本范畴,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文学是有鲜明的思想性的艺术,包涵鲜明丰富的真、善、美的内容,对人的知、情、意都可发挥作用。因此,文学价值体系重建,不能回避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真、善、美本身及其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结构、位置的理解存在偏差,“浓于伦理而淡于宗教”的文化特性,使文学中的伦理道德的价值即善的目的性被格外突出,而真与美常在“善”的统摄之下,这种价值系统及建构模式根深蒂固。而当它被推向极端后,又会转向对所谓“纯美”的追求,因此,在新世纪如何重新认识真、善、美之间的关系,是重建文学价值系统的重要课题。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大多注重人生与人心之真,将“善”向人性深处推进,又使佳境与笔墨达极致美。五四时期,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圣陶都写有“真”、“善”、“美”兼具的问题小说。
鲁迅、许钦文、蹇先艾、许杰等寓居京城,但魂系山水,以爱美与求善排遣现实中人性的苦闷。林语堂的小说将人文主义与基督教精神相绾结,突出基督教人性“善”的一面,肯定人的真实价值。他说:“短篇小说之主旨在于描写人性,一针见血,或加深读者对人生之了解,或唤起人类之恻隐心,爱,同情心,而予读者以愉快之感。”,沈从文在战乱年代目睹了城市人文明的退化与人格的萎缩,他摒弃都市人性泯灭的症结,把价值选择定位于人的美好和和谐的生命世界。以《边妇为代表的一批作品,正是实践了他的文学价值追求我们得承认,一个好的文学作品,照例会使人得在真美感觉以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说的向善”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属于社会道德一方面做好人,的理想,我指的是这个:读者从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②孙犁在抗日背景下写的美文《荷花淀)》,战争与人性善这两者并不冲突,正是战争中人性善的存在才显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与毁灭性,从而揭示了战争的真谛。今天,在一部分作品存在着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恶为善的现象时,重新认识真、善、美之间的关系,仍然是重建文学价值系统的重要课题。与真、善、美相关的另一范畴是自由,这也是文学价值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从价值论上看,自由是真、善、美的统一,是合规律性、目的性与完善性的统一。文学介入社会价值系统,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更多的自由,因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马克思语)。艺术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它的超越性意义,“让人们去感受一个世界,去重新解放感性、想象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