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将袁崇焕,字元素,出生于公元1584年,广东东莞人。初为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佥事、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等职。
他小的时候,以一个智胜尚书的故事,被世人称为神童。
袁崇焕出身于小商人家庭,自幼爱读史书,更爱读兵法。他的祖父见他是块读书的材料,六岁时就把他送到一所私塾读书去了。袁崇焕读书,除了刻苦认真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读死书,而是活学活用,善于用书中的事件、典故和道理,分析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这使他养成了爱动脑的好习惯。
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看见爷爷和店铺中的伙计一个个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便上去询问:
“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如此难过?”
一个伙计抢先说:“要都像尚书这样仗势欺人,咱们这些人一天也别想活下去了。”
原来,袁崇焕的祖父在家乡石龙镇开了木料店,买卖公平,童叟无欺,信誉很高,生意兴隆,便又招来十多位伙计,店铺越开越大。但是这一来,也招来一些人的妒忌,千方百计地想让他垮台。
石龙镇住着一个退了休的尚书,他的女婿阿根也在镇上开了个木料店。开始,人们看着老尚书的面子,都去买他的木料,但是后来,由于他的木料质次价高,买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阿根见袁家的木料店越开越红火,自己的木料店越开越冷清,便大为妒忌,恨不得生个法一下子把袁记木料店搞垮,只他独家经营。
于是,阿根就去找到他的尚书岳父说:“咱们的木料店得关门了!”
尚书吃惊地问道:“为什么?”
阿根说:“都是袁记木料店的老板搞的鬼,说什么凡是来咱木料店买木料的,都是为了巴结尚书,吓得人家没有一个人敢来了,不关门干什么?”
尚书一听,大怒道:“真是岂有此理,看我怎么惩治他们!”
第二天,这位尚书便带着人来到了袁记木料店,以整修尚书府为名,要买一批上好的杉木。
袁崇焕的祖父不敢得罪,只好让他们随意挑选。尚书令人把杉木选好后,在计算数量的时候,动了个坏心眼,借用石龙镇的方言“条”和“跳”同音,命家人把杉木堆成一小堆一小堆的,然后去跳,跳过一堆,就算一条。而实际上这一跳,便把十多条一小堆的木料,当成一条来计算了。
当尚书命人跳完选好的木料后,一统计,七百多条杉木变成了72跳,便对老板说:“记上吧,共72条,等会去我府上拿钱便是了。”
袁崇焕的爷爷和众伙计一听,无不惊得目瞪口呆,但又无话可说,这才知道上了当。
袁崇焕听了事情的经过,对爷爷和众人微微一笑说:“这有啥可难过的?他尚书本来就是仗势欺人,还弄个花招,自以为聪明;我们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也来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走,现在就找他要银子去!”
随后,袁崇焕只带了一个伙计,来到了尚书府。
徐尚书倒也不赖账,立即命人去取银,然后对袁记木料店的记账伙计说:“算算吧,共72条,每条多少钱?本钱尽收!”
尚书以为,每条木料价格再高,也不会超出市场价多少,算来算去,他总认为这一下肯定会把袁记木料店勒垮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当他的话音一落,袁崇焕就命伙计拿出了72根竹筒子,对徐尚书说:“既然徐尚书如此大方,我们也不能小气,本来这一跳(条)是两筒银子,现在每跳装一筒就是了。”
徐尚书一听,顿时大怒道:“你这孩子毫无道理,世上哪有以装竹筒为价格卖木料的?”
袁崇焕毫不相让地说:“尚书且慢生气,世上是没有我这样以竹筒装银作价格的,可世上有你以堆作跳买木料的么?”
徐尚书听了,嘴一张一合,却说不出话来,只好致歉认输,重新计算条数,按数付款了之。
随后,当尚书说出了他这样做的缘由,弄清了他女婿一番话纯属谎言后,不但狠狠地将女婿训了一顿,并且高兴地称赞袁崇焕是个难得的奇才。
袁崇焕从政为将后,曾以足智多谋抗击清军入侵,连续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宁远大捷”、“辽锦大捷”等局面,战功卓着。但是后来,由于明军中了清军使用的离间计,明帝崇祯听信谗言,认为袁崇焕有通敌之嫌,将其凌迟处死。
但是,袁崇焕作为一个民族英雄,当时的百姓知道他是清白的,也没有忘记他,后来还修建了“袁督师庙”来纪念他,康有为并为此庙题写了对联和横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