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崩溃的时期,那么战国时期则是中国封建制确立的时期。战国时期,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被称为“战国七雄”。它们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比拼,发动了一系列战争,风雷激荡,令人眼花缭乱。战争造就英雄。正是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将帅,吴起是最早的一位。
吴起一称吴子,卫国人。自小喜爱舞枪弄棒,结交朋友。青年时代,利用比较富裕的家境,广散钱财,游仕建业,结果一事无成。许多人讥笑他是败家子。他愤怒之下,把讥笑他的三十余人都杀了,离开家乡。行前,他咬破臂膀,辞别母亲说:“我吴起若不当上卿相一类的高官,决不回卫国。”
吴起到了礼仪之邦鲁国,师从曾参的孙子曾申,全面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期间,他娶了一位齐国女子为妻。他的母亲在卫国去世。他因为还没有出人头地,所以无脸面回家奔丧。曾申认为这是不孝,宣布与之断绝关系。吴起离开曾申,全力习武,在军事方面渐渐显露才干。鲁国宰相公仪休向鲁穆公举荐,吴起为官,当上了鲁国的大夫。
恰遇齐国进攻鲁国。鲁穆公想以吴起为将,却又疑心他的妻子是齐国人,犹豫不决。吴起为了建功立业,回家将妻子杀了,表明自己心向鲁国,不会存有私心。因此,吴起当上了将军,率兵抗齐,打了一次漂亮的胜仗,大破齐军。
鲁穆公打算重用吴起。可是鲁国贵族群起反对,他们列举吴起杀人、不孝等劣迹,特别说:“鲁国是小国,若战胜其他国家,反而会招来麻烦。再说,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吴起在卫国无所作为,鲁国加以重用,等于是给卫国难堪。”鲁穆公没有主见,屈从于贵族的压力,只能解除吴起的职务。
吴起心甚怏怏,离开鲁国,听说魏文侯尊贤敬士,便到了魏国。魏文侯是一位有雄心的国君,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国力大大增强。他对吴起缺少了解,问大臣李克说:“吴起为人如何?”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求功名富贵,私人生活不大检点,但有军事才能,论统兵打仗,田穰苴犹恐不及。”
魏文侯需要将帅,遂接纳了吴起。一次,魏文侯对吴起说:“说实话,寡人不好军旅之事。”吴起说:“据臣观察,陛下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陛下一年四季,派人宰杀牲畜,剥取皮革,日夜制造长短兵器,修理战车,所为何来?”他停了停,又说:“陛下是想做好战备,准备随时进攻和防御敌人。但是,陛下只准备进战退守之事,而忽略选择能够驾驭战争的将帅,这就像让正孵蛋的母鸡去和狐狸格斗,让正吃奶的小狗去和老虎格斗,母鸡和小狗虽有勇气,但总归会失败。古时,承桑氏(古部族名)修德废武,以亡其国;有扈氏(古部族名)恃众好勇,丢了社稷。英明的国君应当记取这样的教训,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二者不可偏废。敌人侵犯不去迎战,算不上义;面对被敌人杀害的尸体只会哀伤,也算不上仁。”
吴起说的,正是魏文侯想的。魏文侯因此认定吴起具有将帅才能,便在宗庙举行仪式,正式拜吴起为大将,由他统领全国兵马。
魏文侯经常和吴起讨论军事方面的问题。吴起非常强调礼义,说:“治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他论述战争的起因,说:“兵之所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他指出,作为将帅,要“总文武”,“兼刚柔”,谨慎处理五个方面的事项:“理(治军指导思想),备(战备),果(果断),戒(警戒),约(军纪)。”特别说:“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立刻迎战)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
吴起把他的军事理论用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公元前409年,他率领魏军进攻秦国,攻占五座城池,夺得了西河之地(今陕西东部)。其后,吴起任西河守二十多年,西拒秦国,南御韩国,经历大小战役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从而使魏国“开土四面,拓地千里”。
吴起统兵,最大的特点是能和士兵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他和士兵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睡觉不另设床铺,行军很少骑马,看到士兵背负的物资沉重,每每让分出一些,自己背上。一次,一名年轻士兵身上长了脓疮,他亲自用嘴把腥臭的脓血吸出,然后洗涤、敷药。那名士兵的母亲听说其事,放声痛哭。别人询问原因。士兵的母亲说:“从前,孩子他爹从军,生过脓疮,也是吴帅,用嘴吸出脓血。孩子他爹感激吴帅,奋勇杀敌,不久死在战场上。现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儿身上,我儿怕是也活不长了。”这件小事说明,吴起关心和爱护士兵,这才使士兵具有昂扬的战斗意志和无畏的献身精神。吴起因此屡战屡胜,毫不足怪。
吴起统兵,注重军纪,赏罚分明。一年,秦国出兵十五万,企图夺取西河之地。而吴起手下,士兵不足五万,众寡悬殊。吴起并不惧怕,派出一支部队,深入敌后进行骚扰,迫使秦军首尾难顾,不敢贸然前进。两军对阵,尚未开战,魏军阵内一名士兵,突然呼喊着冲向前去,连杀秦军三四人。吴起见状,果断地命令魏军出击,猛冲猛杀,取得胜利。事后,那名士兵提着敌人的首级,前来请功。众人无不认为他立了头功,应予重赏。可是,吴起却下令,将士兵推出斩首。士兵大喊冤枉,众人为之求情。吴起严肃地对那名士兵说:“我承认,你作战非常勇敢,但是你忘了一条基本军规:没有将帅的号令,擅自行动。若人人都像你这样,那么军队还成其为军队吗?”那名士兵痛哭流涕。吴起说:“军令如山,军法无情。为了整肃军纪,我不能不杀你。你放心去吧,你的家属,我会妥善安置的。”说完,他毫不留情地斩了那名士兵。
公元前396年,魏文侯病死,其子继位,是为魏武侯。吴起以为自己于魏有功,声名显赫,能够升任宰相。谁知,魏武侯却任命持重的大臣田文为宰相。吴起很不高兴。一天,吴起遇见田文,不怀好意地说:“请允许我和你比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可以。”
“统领三军,使士卒舍生忘死,冲锋陷阵,敌国不敢打魏国的主意,你比得过我吗?”
“我比不过你。”
“管理百官,亲近万民,使国家府库充实起来,你比得过我吗?”
“我比不过你。”
“镇守西河之地,使秦国不敢东向,韩国宾从,你比得过我吗?”
“我比不过你。”
吴起傲慢地说:“这三个方面,你都比不过我。那么,你任宰相,官位在我之上,这是为什么?”
田文从容地说:“我们的国君年少即位,国人疑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这个时候,全国的军政大权,到底应该托付给你还是托付给我呢?”
吴起沉思许久,说:“应该托付给你。”
田文笑了笑,说:“这就是我的官位在你之上的原因。”
吴起心服口服。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吴起的官瘾虽然很大,但是为人直爽,不藏奸,不耍猾,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也算一种光明磊落。
魏武侯即位后,巡游全国各地。一次,他由吴起等人陪同,乘船游览黄河。水急船快。魏武侯立于船头,但见两岸青山,郁郁葱葱,连绵不断,陶醉地说:“好壮美呀!这高山大河,天然形胜,真是我们魏国的宝贝!”
吴起见国君得意忘形的样子,趁机进言说:“国家的生死存亡,关键在于国君的德行,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古时候的三苗氏(古部族名),左边靠洞庭湖,右边临彭泽湖,因为不修德义,终为夏禹所灭。夏桀居住的地方,左边有黄河,右边有华山,南边有伊阙山,北边有羊肠山道,因为不修仁政,终被商汤放逐。商朝,左傍孟门山,右依太行山,常山横亘于北边,黄河穿流于南边,商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率兵征伐,一举灭商,商纣王自焚身亡。由此观之,国家强弱盛衰,在德不在险。假若陛下不修仁德,那么我们这只船上的人,终有一天会成为敌国的臣民。”
吴起这番话,说得尖锐而深刻。魏武侯不由肃然改容,说:“对!很对!”
田文死后,公叔继任宰相。公叔为人奸诈,畏忌吴起手中的兵权,利用吴起把名声看得很重的弱点,巧设计谋,陷害吴起。魏武侯受到公叔的蛊惑,逐渐疏远了吴起。吴起担心有杀身之祸,遂于公元前383年离开魏国,到了楚国。楚悼王久仰吴起的威名,任命他为宛(今河南南阳)守,镇守北部边境。吴起积极向楚悼王建议,应当实行变法。楚悼王表示赞成,一年后任命吴起为令尹(宰相),主持变法事宜。
吴起青年时代就有当卿相的理想。这个理想,竟在楚国实现了。因此,他忠心地辅佐楚悼王,大力推进楚国的变法。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凡是受封食禄的贵族,传至第三代时,朝廷收回爵禄。第三代以后的贵族不再享有特权,迁移至荒远地区,自食其力。这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削弱了贵族的势力。二、精简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过高的官员俸禄,把节省下来的钱物用于军费。三、整顿吏治,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国家效力。
吴起的变法,使楚国贵族利益遭到沉重打击,加速了楚国的封建化进程,楚国的国力很快增强。公元前381年,楚国大败魏国,饮马于黄河,引起了各国诸侯的震惊。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楚国大败魏国的这年,楚悼王病死。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叛乱,发兵包围王宫,指名要杀吴起。吴起猝不及防,自卫中身负重伤,无法突围,退进楚悼王的灵堂,伏在楚悼王尸身上。他的敌人不会放过他,乱箭齐发。吴起当场死亡,就连楚悼王尸身,也被乱箭射得千疮百孔。楚国法律规定,凡带着兵器接触到国王尸身的人,是为大不敬,夷灭三族。所以,楚悼王之子楚肃王即位后,追查射杀吴起并箭中楚悼王尸身的人,诛灭了七十余家贵族。
吴起一生效力于鲁、魏、楚三国,任将任相,战功卓著,最后落了个悲剧性的结局。他留给后世的是一部《吴子兵法》。这部兵法和《孙子兵法》一样,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