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除了太阳、空气外,还有就是志愿者的服务。”他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蘸着辛勤的汗水在各自的服务岗位上画出一笔又一笔绚丽的色彩。他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彰显“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
有一名志愿者,他在校期间品学优良,多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毕业后,他于2007年荣获“遵义市优秀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称号;2008年,他又获得“贵州省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并以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考上了贵州省公务员;2009年,他凭着一腔热血和一颗红心,入选团中央组织的事迹报告团,成为全国六名优秀志愿者代表之一,到人民大会堂及北京各高校做事迹报告。他就是黄贵军。
2006年7月黄贵军毕业了,为了实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愿望,他毅然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与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一起,深入贵州遵义县喇叭镇做志愿者。黄贵军希望这个选择,能让自己的青春更加有价值。事实证明,他实现了他的愿望,成为成千上万名志愿者的代表和楷模。
当黄贵军踏上贵州遵义县喇叭镇的土地时,他被那里的贫穷和落后所震撼。喇叭镇是个纯农业镇,农民几乎完全依靠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来生活,虽然淳朴的村民个个勤劳能干,但由于不懂科学,生活十分贫穷,村民的房子大都是年久失修的木板房,甚至有很多已属危房范畴。黄贵军下定了决定:一定要带领村民走出贫困,踏上致富路。
黄贵军是湖北人,由于生活习惯、语言和当地存在很大的差异,初到喇叭镇时,他严重“水土不服”,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群众,和当地人交流,向当地人学习,很快就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成了一名不是当地人的“当地人”。
在喇叭镇,黄贵军负责远程教育工作时兼任镇团委副书记。远程教育的目的是“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实惠”。由于大学读的是医专专业,远程教育工作对黄贵军来说很陌生。但为了让百姓切切实实地得到实惠,他一直努力学习着、思考着。他多次到全镇七个行政村,通过入户座谈与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然后根据当地的需要,搜寻、挑选农村实用技术讲座、法律法规及农村实用卫生知识等课件,刻录成光盘,在各个远程教育村级站点和家庭播放点定期为广大农民朋友免费播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实现了增收。后来他又发动农民进行稻田养鱼,建烤烟基地,发展农村沼气池,村民收到了丰厚的“果实”,其他村子都争相模仿。
黄贵军了解到喇叭镇卫生院基础薄弱、医疗条件有限后,主动提出到卫生院兼职工作。工作期间,他通过制作医疗卫生方面的光盘,组织全镇医务工作者、村医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黄贵军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很多病人免费治疗,曾多次上街义诊,根据情况辨证论治,减轻或者根治了部分病人的疾患。留给黄贵军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病人出院时硬要拿20元钱来感谢他,而这些钱在当地够买很多生活用品了,最终在黄贵军答应改天到她家做客后这位病人才作罢。事后黄贵军才知道,病人拿钱来感谢医生在喇叭镇卫生院还是第一次。意料之外的被认同,让他感动了很久。
后来,黄贵军主动要求调到瓦龙村,负责“平安村寨”创建活动及综合治理工作。从他的寝室到村里,每天要走两个多小时,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裤子经常被划破,腿被划伤也成了家常便饭。但他牢记志愿者的身份,走访每户人家,了解他们的困难,尽力帮助他们,还把电话号码贴在村子的墙上,保持24小时随时准备为他们解决困难。在“创安”工作中,黄贵军及同事们取得优异成绩,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经验也得以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黄贵军经常为村民讲解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及卫生知识和政策法规,调节村民之间的邻里纠纷,村民把他看成了自己人,亲切地喊他“兄弟”,朴实的村民经常拿出好吃的食物、家酿的土酒招待他。“坐在村民家的火炉边,听他们讲述生活的酸与甜,苦与辣,每次都激起我心底深深的同情与喜悦。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西部经历这些感动,让我感觉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己的奉献是值得的,我的青春因此而无悔!”黄贵军感慨地说。
2007年7月,黄贵军一年的志愿者服务期满,出人意料的是,他提出了延期一年的申请。这让当初很支持他的父母无法理解。父母都已年过60,黄贵军也很希望能够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尽孝道。但他知道贵州当地贫困的百姓更需要他。母亲为此专程到贵州劝说他,他带着母亲去了乡下,母亲被勤劳淳朴的村民深深地打动了,临走的时候流着泪鼓励他好好干,干出点成绩来。
2008年7月,两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结束了,但是黄贵军已深深地爱上了贵州的青山绿水,因此他再一次选择了留下。现在他依然每天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依然尽职尽责地工作,依然经常为村民免费针灸,而他的努力也得到了村民、政府领导的肯定。
这段珍贵的志愿服务经历,让黄贵军明白,到西部去,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贯彻在所有的奉献与服务中,也让黄贵军更加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虽然那里条件较为艰苦、经济比较落后,但是那里的人民深深感动着他,那里需要人才。青年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社会昭示了一种精神,那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人生之中,有许多得与失,自然也掺杂着欢喜或是失望的情愫。然而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必把得失算得那样清楚,又将一时之失当做天大的亏欠或委屈呢?在付出的过程中得到的感动与磨炼,就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为什么人们总是在内心世界渴望得到收获呢?是外面世界的太过纷扰,还是内心的不安所致?隔绝喧嚣、让思想冷静下来,努力回忆一下,为了生活而四处打拼的过程中经历的或感动或振奋,或委屈或失意,或信心百倍或干劲十足的种种瞬间,不就是人生中最大的收获吗?倘若连这都要割舍而沉溺于物欲横流的世界,那人生真谛真的就什么都得不到了。所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人生真谛。
侥幸心理永远无法取代踏实付出
哲学家狄德罗说:“人生最大的错误,往往是由侥幸引诱我们犯下的,当我们犯下不可饶恕、无从宽释的错误之后,侥幸隐匿得无影无踪。而在我们下一个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它又光临了。”侥幸是指人在偶然中的意外收获,或者说避免了意外的灾祸。心理学和行为学这样解释侥幸心理:是人的不正常的心理反应,是指行为人为了追求个人目的,对自己的行为所要达到的结果,过于自信,而产生的不负责的、放纵的、投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人的成长进步和身心健康十分有害,是一种自我欺骗的不良心态,是一种给人以负面影响的有害的社会心理,是诱发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侥幸使人过于自信,目中无人,走向极端;侥幸使人放弃踏踏实实的付出,结果一无所获;侥幸使人放纵,忘乎所以,盲目行事,酿成恶果。所以有人把侥幸心理比喻为违法犯罪的“助产婆”和催化剂。侥幸总是留下一杯苦酒让人们品尝,却不承担任何责任。谁把侥幸当“朋友”,谁就等于在人生道路上,带上了一只随时都有可能吞噬自己的恶狼。
怀有侥幸心理,就意味着把自己置于失望中,因为有了自认为的成功,便会在心里期盼着再次成功,于是,一次次失望便随之而来;怀有侥幸心理,就意味着让自己迷失在无谓的浪费中,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心力、浪费财力……像吸毒一般的疯狂投入,直至迷失自我!
从前,有个贫穷的农夫种着几亩薄田,在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壮实的大树。
农夫每天到地里干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农夫仍然很开心。他知道自己每干一天,生活就会改善一点,他坚信自己只要努力勤快地干活,终究会过上舒适的生活。
有一天,农夫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大兔子像离弦的箭一般飞奔过来,猛地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兔子蹬蹬腿就死了。农夫很吃惊,他飞快地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兴奋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就白捡了这么大的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没有再继续劳动,连锄头都没有顾得上拿就往家走。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还真是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大便宜。”
第二天,农夫来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邻居对他说:“你还是干活吧,怎么会天天有兔子撞到树上呢?还是踏踏实实干活比较实际。”农夫对邻居的话嗤之以鼻,仍然坐在树下等着兔子送上门。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农夫非常不甘心,他相信好事还会再发生。从此,农夫不再下地干活,就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的影子也没有再见到。冬天到了,农夫颗粒无收,这时候他才后悔莫及,当时要是听邻居的话该多好,踏踏实实干活,多少也会有收获。
“守株待兔”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不想努力付出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侥幸心理支配的行为,如履薄冰,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甚至让人成为千古罪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正是因为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命令,而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曹军不会攻上山来,而将兵马粮草集中扎营在山上,结果让曹军火烧连营,使街亭失守。现如今,有些人自以为心存侥幸,很聪明,做事天衣无缝,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东窗事发时付出了惨痛代价。
人总是存有侥幸心理的,总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倒霉的那一个,总希望会出现奇迹,总盼望天上掉馅饼的好机会。侥幸是一种心理预期,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它是在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需求基础上产生的,因为人们都不喜欢有遗憾,所以侥幸就有了它的市场。贪官幻想着行贿者不会告发自己,考试作弊的学生幻想着老师不会发现自己……其实,怀有侥幸心理时,当事人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往往会减弱,但人们常常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会错误地夸大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低估了风险的存在。所以,侥幸常会蒙蔽人们,使人们达到心理上一时的平衡,而失去对事物真实情况的评估。于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就成为侥幸的俘虏。因此,我们要牢记:侥幸心理只是一剂麻醉剂,使人失去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只有做最坏的打算而付出最多的努力,才能得到理想中的结果。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无论面对成功还是失败,你应该做的都是努力生活,永远不要有侥幸心理,坦然接受生活赋予你的一切。正如汪国真所说的,“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在坦然中,放松心情,把握自我,享受生活。
人生路上的必备功课
天道酬勤。锲而不舍地付出,这就是每个人人生路上的必备功课。短暂又冗长的人生,需要人们选择一种正确的态度去面对,方能找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不是碌碌无为,而是能够有意义地度过,那就要是不是能够锲而不舍地付出了。只有这样,方能在坚持的付出中探寻到人生的真谛。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人影响颇深。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母亲问:“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母亲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是和哥哥在一起睡觉的。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母亲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胸口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母亲考核时,孔丘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弟弟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是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正是因为每一件事情,孔丘都能够认真付出,他才有了那么多传世的经典之作。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今中外都有。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巴雷尼小时候因病落下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母亲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儿子,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的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母亲只要一有空,就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她得了重感冒,但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因此,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巴雷尼母亲的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他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领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