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诸吕的权势越来越大,气焰也越来越嚣张。陈平觉得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一定会祸及国家,危及自己。他心中十分忧虑,经常独自思考对策。
一天,他又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一点也没有察觉陆贾走近自己。陆贾坐下后,打趣地说:“丞相在忧虑什么大事啊!”陈平听到有人说话,骤然一惊,见是陆贾,忙问:“先生猜猜我现在想什么呢?”陆贾微微一笑,说:“您现在官至丞相,富贵对您来说应该不是问题。您现在忧虑的无非是诸吕之事。”陈平听了陆贾的话,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连忙请教他:“先生您说的话一点不假,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陆贾说:“天下太平,要注意相国;天下危急,要注意大将。如果将相协调,那么士民就会依附他们。这样的话,就算天下发生什么不测,也不会被分裂。您为什么不和太尉交好呢?”这些话与陈平的心意不谋而合。于是,两人促膝交谈,秘密协商起来。
陈平用陆贾的计策,花了五百两金子为太尉周勃祝寿。周勃也依例报答,两人借故你来我往,交往甚密,无形中,使吕氏的阴谋受到阻碍。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吕太后病死。吕氏和刘氏宗室以及政府官僚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各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政府官僚同刘氏宗室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外戚诸吕。
八月,斗争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权衡朝中人物,制定了一条计策。当时,曲周侯郦商在家养病,他的儿子郦寄和赵王吕禄关系非同一般。陈平和周勃派心腹劫持郦商,以此要挟郦寄,让他劝说吕禄将兵权交给周勃,到自己的封国就任。吕禄身为上将军,掌握中央的基本军事力量,吕太后委任他主持北军,驻防未央宫(皇宫)。但此人无勇无谋,他见刘氏打算请王和灌婴等将领带兵讨伐诸吕,就轻信了郦寄,将北军交给了周勃。
九月,周勃掌握了北军的大权。周勃当即行令军中:“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此时军心都倾向了刘氏,士兵们都左袒,愿意为刘氏效命。这样,陈平他们就控制了未央宫,为击败吕氏奠定了基础。
相国吕产节制着中央军的另一支骨干力量南军。吕产不知北军已经易主,想到未央宫与吕禄商议,一起举兵捕杀刘氏宗室和众位朝臣。陈平得知吕产的阴谋后,命令刘氏宗室中最勇武、最坚决反对诸吕的朱虚侯刘章前去辅佐周勃,监守北军军门。并让卫尉设法阻止吕产入宫。刘章见吕产在宫门外徘徊,乘机杀死了他。随后,分头捕斩吕禄、吕通等人,最终将吕氏一族全都杀死了。
同年后九月,群臣废除了吕太后策立的皇帝,拥立刘邦的长子、代王刘恒即位,是为汉文帝。从此,西汉转入大治时期。
评点
在生活和学习中,要了解自己的对手,如果自己暂时处于劣势,没有足够的能力与对方抗衡,有计划的撤退可以积蓄自己的力量,寻找东山再起的机会。以退为进、变换思维,不要义无反顾的前进。
刘秀以柔道得天下
为人处世,不能没有应对,而是要有一套巧妙的变法,去把事情做到位、做到实处。柔能克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策略,以柔胜刚,是智者为人处世的一种妙计。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智者为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涵,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这个小小的太极图却包含了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柔道”。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刘秀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皇帝。他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把中国的“柔道”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从始至终地贯彻“柔道”的人,当数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他不仅在为人处世上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是以善玩“柔道”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开国皇帝。
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12月,是汉高祖刘邦的9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9岁时病故,此后,刘秀与哥哥刘■便被叔叔收养。据说刘秀身长七尺三寸,美髯,大口隆鼻,生有帝王相。兄长刘■独有大志,好养侠客,而刘秀却好稼穑佣耕,刘■就经常讥讽他。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宾朋满座,贵客云集,其主蔡少公精通图谶之学,在述及谶语时说道:“将来刘秀必为天子。”原来王莽的大臣刘歆精通谶文,故改名为刘秀,大家也以为是大臣刘秀。谁知座上忽起笑声:“怎见得不是仆呢?”大家回头一看,竟是刘■的弟弟刘秀,不禁一阵哄堂大笑。
刘秀思虑谨密,言语不苟,与人相交也不记小怨,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史书上曾称赞他为人“谨厚”。在他28岁的时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真可与王莽军一较高低。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秀借南阳一带谷物歉收,与兄刘■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
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的其他起义军汇合,一度并入绿林。公元23年2月,绿林军为了号召天下,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首领。刘玄因与刘秀的哥哥刘■不合,不久后在一次聚会中刺死了刘■。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了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刘玄问起宛城的守城情况,刘秀归功于诸将,一点儿也不自夸自傲。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这次隐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的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
公元23年,起义军攻陷洛阳,杀了王莽。刘玄进入洛阳时,其官属都戴着布做的帽子,形状滑稽,洛阳沿途的人见了,莫不暗暗发笑。唯有司隶刘秀的僚属,都穿着汉朝装束,人们见了,都高兴地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宫威仪。”于是,人心皆归刘秀。
刘玄定都洛阳以后,便欲派一位亲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看到这是一个发展个人力量的大好机会,便托人游说刘玄。刘玄同意了这个请求,刘秀就以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开始了扩张个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的活动。
当时的河北有三股势力,最大的是王郎,他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号召力很强;其次是王莽的残余势力;再次是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接见官吏,平反冤狱,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制度,释放囚犯,慰问饥民。所做之事,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
当时,有一个叫刘林的人向他献计说:“现在赤眉军在黄河以东,如果决河灌赤眉,那么百万人都会成为鱼鳖了。”刘秀认为这样太过残忍,定会失去民心,就没有这样做。刘秀初到河北之时,兵少将寡,地方上各自为政,以各种名义招集人马,壮大声势,并联合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官僚集团,才算站住了脚。由于他实行“柔道”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众人一旦归心,就较为稳定。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军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起义军的将士也很不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竟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操练军士。铜马将士议论说:“肖王(刘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起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在消灭王郎以后,军士从王郎处收得了许多议论刘秀的书信,如果追究查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刘秀根本连看都不看,命令当众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公元25年,刘秀势力十分强大,又有民众自关中捧赤伏符来见,说刘秀称帝是“上天之命”,刘秀便在诸将的一再请求下称帝。年号建武,称帝之后,便和原来的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此时,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秀轻取洛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成功范例。当时,洛阳城池坚固,李轶、朱鲔拥兵30万,刘秀先用离间计,让朱鲔刺杀了李轶,后又派人劝说朱鲔投降。但朱鲔因参与过谋杀刘纟寅,怕刘秀复仇,犹豫不决。刘秀知道后,立即派人告诉他说:“举大事者不计小怨。”朱鲔若能投降,不仅不加诛,还会保其现在的爵位,并对河盟誓,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亲为解缚,以礼相待。
公元27年,赤眉军的樊祟、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攻破城市、遍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急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唯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套宅屋,二顷田地。就这样,刘秀总是善于举出别人的优点,加以褒扬。
刘秀极善于调解将领之间的不和情绪,不让他们相互斗争,更不偏袒。贾复与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刘秀则把他们叫到一起,居间调和,善言相劝,使他们结友而去。对待功臣,他毫不遗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恸”。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亡,他竟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确实赢得了人心。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的时候才罚。即便罚,也尽量从轻,不轻易杀戮将士。邓禹称赞刘秀“军政齐肃,赏罚严明”,不为过誉。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唯独东汉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秀“柔道”治国的可取性。
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等等。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一直始终如一地自诫诫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告诫,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定的作用。当时军中武将多好儒家经典,就是很好的证明。
评点
“柔道”也属治人之术,但毕竟和虚伪、狡诈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后者已不是“术”,而是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了。
刘秀“柔道”兴汉,少杀多仁,不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外交等方面都治理得很好。曹操以奸诈成功,刘秀以“柔道”而得天下,这难道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吗?看来,儒、道理论并非迂腐之学,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比别的方法更有效,更好。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尽管“柔道”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却由于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人性中的弱点,人们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