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孩子最能有出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孩子一颗坚强的心!有时候,请收起你一半的爱心做父母,要舍得孩子承受挫折的磨炼,要舍得孩子吃些苦受点累,要舍得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家长必须狠下心,放开手!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给孩子准备一切,不如让他们尝试自己去闯荡!
优秀孩子是“摔”大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给孩子准备一切,不如叫他们自己去闯荡;教给他们方法技巧,鼓励他们自己去奋斗。
孩子是摔大的。听起来很没道理,仔细想想,我们谁不是从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呢?
其实,婴儿从会爬开始,就一直遇到各种挫折,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在摔的痛哭中站起来了;长大后读书、走入社会要经受学习和生活的挫折,而这些生存体验是人必须要承受的,没有人能逃脱,这也恰恰是锻炼我们基本生存力的最基本过程。只是现在的家长往往把孩子当宝贝,认为孩子承受不起这些锻炼生存力的挫折罢了。
有科学研究说,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却越来越差了。看来确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了,从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来看,这确实值得思考。溺爱会造成毁灭。现代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主要表现在: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处处姑息迁就,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和要求,此为其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培养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家务劳动,一切由家长代劳,此为其二。父母的溺爱容易损害孩子的抗挫折力,也即毁坏孩子的生存力。谁没有经历过挫折?挫折是体验一个人生存能力的唯一坐标。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不同的挫折经验,也有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的表现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三则故事:
一个4岁的小女孩,坐在秋千上荡秋千,滑稽的是,秋千周围站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四大“守望者”,分别负责推、挡和两旁护驾。如此严密的防范也难免马失前蹄,秋千下落时,小女孩没抓紧绳子,滑落在草地上,但她只愣了一会儿,自己站起来拍了拍屁股想继续玩,这一家子人却坚决把她带回了家。
一个在父母的百倍“呵护”下长大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了。他没去找工作,在家准备公务员考试,虽然公务员的工作不错,但是竞争非常激烈。他感觉这个压力非常之大,稍微懈怠一会儿,妈妈说了一句:努力一点,要不就出去找点事情做。他听了这句话后竟然卷着被子就从窗户上跳下楼去了。
有一天,一个眼泪汪汪的女学生半路上拦住了龙应台教授的车子:“有个同学扭伤了脚踝,你能不能捎带我们下山?我拦了三辆路人的车,他们都不肯帮忙!”“好吧!”龙应台答应了。于是眼泪汪汪的女学生扶来了另一个眼泪汪汪的女孩子,一跛一跛地,进了龙教授的车。下山只有几分钟的车程,可是车后的两个人却哭个不停。受伤的哭,因为脚痛,想妈妈;没受伤的也哭,因为她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情况。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只需要打两个电话,第一个打给校医,第二个打给计程车行,仅此而已。可这两个女学生却哭成一团。
这是三个真实的事情。第一个故事其实是我们普遍的家庭教育的缩影:家长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第二则故事也许是个特例,但它说明了父母溺爱孩子所带来的后果。其实在现在,孩子忍受不了挫折而自寻短见的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了。蝼蚁尚且偷生,人都有求生的本能,第二个例子中的年轻人,本来大有前途,但他竟然视自己的生命为草芥,可以说他是严重缺乏抗挫折能力,生存意识极度匮乏。可见溺爱对孩子的毁坏程度,使孩子经不起小小的打击,甚至选择死亡来对抗压力与挫折。第三个故事同样说明了孩子在娇生惯养中磨灭了自己的基本的自理能力,龙教授说她们20岁,正在接受大学教育,可她们独立处事的能力,还不够5岁。
其实父母完全可以从小对孩子少那么点“关爱”,让他们从小体会一点挫折的味道的。例如,考试结果与期望值差异过大,竞争失败,被误解,受冷落等等,利用得当,都可以达到提高孩子挫折耐受能力的目的。我们父母太害怕孩子受到委屈了,可孩子终究要去社会闯荡,在这个社会,人怎么可能不受到一点伤害。当然,父母有意识的挫折教育不能太多,而且在孩子失败后要主动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孩子经历挫折过多,又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容易让孩子失去信心。
我们父母总是企图给孩子一切,这实际上害了孩子,因为孩子一路走得太顺了,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将不懂得怎样去面对困境;父母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也将造成孩子好逸恶劳的品性,古人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给孩子准备一切,不如叫他们自己去闯荡;教给他们方法技巧,鼓励他们自己去奋斗。不过,授孩子以“渔”并非放任不管,在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后,家长应为孩子分析原因。最重要的是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归因方式,让孩子自己解决因挫折带来的压力和心理阴影。归因方式即是指当人们遇到失败时归结原因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它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的,指把失败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行”、“脑子笨’等消极因素;或者把失败归结为“运气不好”、“别人比自己太强”等外部不可改变因素,这些归结方式直接导致孩子失败后放弃成功的机会;第二种是,把失败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没有掌握好方法”等可改变因素,则孩子会把重心放在如何改进上。告诉孩子正确的总结方式,当孩子再次遇到失败后,他们会“屡败屡战”,直至成功,这也是一种授孩子以“渔”的教育方式。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孩子在5~6岁就具备这两种不同的归因方式,而这种失败归因方式主要是与父母给孩子的反馈方式有密切关系。人的心理本能非常奇妙,只要改变观念,孩子就能发生质的变化。
在南方的一学校,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讲了她的两个学生的故事,两个孩子一个名叫江红羽,一个叫朱茜,两人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后来老师进行了两次难度较大的测试,结果她们俩都考得非常差,甚至还不如平时学习“一般”的同学。当以后恢复考试正常难度时,老师发现,江红羽越来越落后了,她的作业本上比以前多出很多红红的“x”,而朱茜的成绩竟然上了一个台阶。老师后来家访发现,原来是父母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孩子的差异,朱茜有一个乐观向上的父亲,每次失败,这位父亲总是为朱茜寻找原因,更多的是鼓励;而与江红羽父母交谈时,老师发现家长总会暴露出对江红羽的能力不信任的态度。在与江红羽的谈心中,江红羽向老师问得最多的是:“老师,我是不是真的很笨?”这个时候,老师觉得自己的两次考试安排非常不妥,但她同时也明白怎样去解决江红羽和其他同学的问题了。
所以,孩子能否正确对待挫折,关键还是在父母的影响和教育。在失败时只是批评孩子的能力,或是过度注重孩子的表现,很容易造成孩子在失败时产生沮丧情绪从而放弃努力。如果父母在孩子失败时鼓励孩子再努力,并且把重点放在孩子是否达到学习目标,那就很容易培养出胜不骄、败不馁的品性,能够培养出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孩子。
以下是家长帮助孩子面对挫折的几个方法:
1.提高孩子的抗打击力
父母锻炼孩子生存力,提升孩子的抗挫折力要一步一步提升,不可从一开始就让孩子承受自己不可能承受的困难与失败。
2.培养孩子的乐观的性格
在挫折中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有时候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和孩子相互鼓励,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让孩子在挫折中感到世界还是温馨的。
3.教孩子学会缓解压力
家长要培养孩子一点“阿Q精神”,也可以教孩子学会自嘲,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化解由困难和挫折带来的压力。所以,父母也必须时刻锻炼自己乐观向上的性格,培养自己的幽默感,为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增添些许阳光。
坚韧的孩子最能有出息
良好的意志是孩子成才、成功的必要条件,性格坚韧的孩子往往最能有出息,他也是最优秀的孩子。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人的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在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有目的地克服困难的行为,被称为意志行动。
海伦·凯勒(1880~1962)是美国著名的女学者。她生于亚拉巴马州的塔斯康比亚大镇,一岁半时她突患急病,导致其又盲又聋又哑。尽管命运对小海伦是如此的残酷,但海伦在她的启蒙老师安妮·莎利文的帮助下,顽强地学会了写,学会了说。小海伦曾经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而且要去哈佛大学读书!”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海伦参加了入学考试,只见海伦的手指在突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考试共进行了九个小时,海伦通过所有的学科,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秀。四年后,她手捧羊皮纸毕业证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毕业。海伦热爱生活,她一生致力于盲聋人的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她先后完成了《我生活的故事》等14部著作。海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被誉为人类永恒的骄傲。
在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家长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为孩子树立榜样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意志由于与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更容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一旦确立目标便不达目的不罢休,孩子往往也会如此;相反,如果父母遇到困难就退缩,孩子很难有坚强的意志。日本人往往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与日本做父母、做上级的榜样作用有很大关系。日本的父母或上级也有畏惧困难的时候,但他们决不在孩子或下级面前表现出来,这就足以起到榜样作用。日本人的做法对意志不那么坚强的父母应该有一种启发作用。
2.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
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意志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才能有最大的决心和气魄,才能不为任何困难所吓倒,才能有最大的勇敢和毅力,才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光懂得道理和有一个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去磨炼。艰苦的劳动固然能够磨炼人的意志,但平凡的生活也能磨炼人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不少平凡的、没有多大兴趣的,甚至在情绪上会带来不快的事情,但它对于意志的培养却是很重要。一个人在从事这种活动的时候,常常需要克服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困难,要用意志的努力去迫使自己做好并做完这件工作,人的意志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得到巩固和锻炼。
3.要帮助孩子树立适当的目标
意志品质的标记之一就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没有明确的可为之奋斗的目的,就谈不上意志品质。因为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所以目的是什么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可以以品德、学习、身体、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父子、母女关系等任何一个方面为目的,也可以以业余爱好为目标。比如,下次考试时成绩前进几名,两个星期内和谁成为朋友,一星期之后能做几个引体向上等。总之,所定的目标最好是既有一定的意义,又能引起孩子的兴趣,后者显得更重要。好的意志品质一旦养成,就会比较容易地迁移到其他方面。
4.要鼓励孩子坚持到底
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如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没有遇到困难,就起不到培养意志的目的。因为有困难,孩子在实现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放弃。这时,做家长的就要多关心,多鼓励,必要时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且不可让孩子半途而废,否则可能比不培养更糟。为了孩子能够坚持到底,一步一个脚印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最好让孩子树立的目标先易后难,家长的帮助由多到少,最后达到不需要家长帮助孩子自己就能自觉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目的。以学习为例,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最初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下手,让他们确定下次考试的目标,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家长可以对他解释并问他是否需要调整;在孩子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时,引导他以相关的学科为目标。这样看似效果不明显,实际上无论对孩子的学习还是对锻炼他们的意志都是很有效的,也可能是最快的。
让你的孩子不怕挫折
如果有机会与孩子一起下棋等,既可以开发他们的大脑,也可以让他们不时地体会成功与失败,是磨炼孩子心理的一种不错的选择。
李微在班里所有同学中,家庭条件是最差的一个,他羡慕那些不愁吃穿的同学。最近,又陆续出现妈妈生病、高考落榜等一连串的打击,他的精神简直就要崩溃了。妈妈要求他复习再补考一年,可是他却一点信心也没有。李微幼年丧父,靠妈妈一个人辛苦地抚育他,妈妈发誓一定要实现爸爸的诺言供李微上大学,把他培养成人。正当他进入高考前一个多月的紧张复习阶段,妈妈患上了严重的肾炎住进了乡卫生院。他日夜守护在妈妈身边,妈妈劝了他几次,让他返校学习,他都哭着说服了妈妈,仍留在医院照料她。妈妈能下地自理了,高考前第3天,李微乘公共汽车回到了学校。发榜时,他以一分之差落榜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他实在受不了,在自己的房间里躺了3天,拒绝见任何人。可见,李微的经历是不幸的。
但是,依照李微高考落榜后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抗挫折的能力还不够强。
以上列举的是一个极端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多见。但现在的孩子面对挫折的能力不强,在挫折面前无能为力,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父母普遍比以前有更多的时间,再加上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做父母的往往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们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需要遭受什么挫折,也没机会经历磨难。一位有30多年经验的班主任不无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错误犯的越来越多,犯了错误你还没说他,他就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