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女士:“鼎鼎喜欢听故事,每天都得听着故事睡觉。很多故事,都已经讲得滚瓜烂熟的了。有时,我就拿熟悉的故事,要鼎鼎复述。鼎鼎只会讲个大概,三两句话就完了,根本不能感受故事情节的生动。我想,可能是我没把故事讲好,语言不够生动吧!那么,在语言活动中该如何来提升孩子的感受力呢?”
我们人的感受能力是多方面的,有对语言的感受力,有对音乐的感受力,有对舞蹈的感受力等等。其中,对语言的感受力是其它感受力的前提,就是说一个人的语言感受力很迟钝的话,其它感受力也会相应的弱些。
孩子幼时,接触最多的语言活动,就是唱儿歌、绕口令、讲故事。那么,如何在这些语言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感受力?
1、理解故事中表达情感的词汇,尝试对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感体验。
幼儿期的孩子,此时在生活中对不同的情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如:挨了批评心里会难过、受了表扬会很自豪、完成一个任务后会有成就感、做了一次游戏会很开心。在语言活动中,父母可以尝试从故事中找出表现角色的情绪感受的词语,引导孩子去感受,使它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链接,让孩子用心体验这些词语带给自己的感受。如:故事《鸭妈妈找孩子》中鸭妈妈的孩子丢了,鸭妈妈很“焦急”,找到孩子鸭妈妈“高兴”。这时,父母找出角色感受的词语“焦急”、“高兴”,让孩子想象“焦急”是什么感觉?心情怎么样?在什么时候自己很高兴?当将两种感受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是,孩子非常容易感受鸭妈妈心情的变化过程。
2、创设语言情境想象,丰富孩子感受力。
孩子对直观形象的图像感知能力较强,所以孩子都喜欢读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但孩子在听故事、学儿歌时,如果脱离了图片,有的孩子因为形象思维较好,对内容的理解就很准确,有的孩子由于想象力不够丰富,会出现思维和内容脱节,不能感受故事。遇到这种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父母可以领着孩子进行语言情境想象活动,在想象过程中体验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感变化,丰富孩子内心感受。
3、在角色表演中提高孩子情感的感受力。
案例中樱女士的烦恼,在此可以得到解决的。在鼎鼎对故事已经很熟悉的情况下,妈妈可以陪着孩子,扮演故事里的不同角色,把故事演绎出来。在角色表演中,配合肢体动作的表演,以这种机会为孩子创造情感的表达机会。如:故事《小猫钓鱼》,妈妈扮演猫妈妈,孩子则扮演小猫,抓住中心词汇,“认真”、“三心二意”、“捉蝴蝶”、“钓大鱼”等来表演。案例中的鼎鼎,复述故事三两句,是因为他没有感受故事中的情感,自然表达的就简单枯燥了。
培养孩子的感受力,方法是多样的,只要父母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给予合适的引导,孩子的感受力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