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生:“我是个脾气比较暴躁的人,我爱人常说我不会教育孩子,说孩子要多鼓励。道理我懂,可是如果孩子犯错了,我不但不能批评他,还要鼓励他?什么时候鼓励、什么时候批评,总得有个度吧?”
我记得有个非常深刻的比喻:鼓励好比打气,批评好比补胎。平常多打气,有利于行走;车胎有故障了就要补补。不打气,车胎就永远是瘪的;打气过量,车胎就要爆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鼓励是对孩子行为肯定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及自尊心。家长不仅要激发孩子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孩子在自主生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把握鼓励的尺度呢?
一、坚持鼓励的长期性与及时性原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以鼓励为主。无论是孩子的“吚吚”学语、蹒跚学步,还是孩子不断对周围环境的好奇,都离不开家长的鼓励。鼓励,应当成为孩子成长的主节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孩子有了进步,哪怕是一丁点儿,家长也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有向着更好方向发展的动力。
二、要善于鼓励孩子。鼓励应针对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表现,准确给予幼儿恰当的鼓励。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不能对孩子求全责备。当孩子穿衣服找不到袖子时,当孩子穿鞋子分不清左右时,当孩子吃完饭把碗放到厨房却不小心把碗打破了时,家长不能对孩子的这些小缺点无法容忍,不能以成人的行为能力来要求孩子,打击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孩子在帮妈妈晾衣服时却把新丝袜给钩扯破了,家长就该衡量丝袜与孩子心理孰轻孰重,不能一味批评责备孩子,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考虑得周到。在孩子难受自责时,家长反而要对孩子的帮忙表示感谢,然后再针对性地教育。
三、学会对孩子说“不”。首先要知道怎样说“不”。人无完人。孩子由于对事情的考虑不周、认识不全或玩劣淘气犯了错时,适当地批评还是有必要的,但要遵循先表扬后批评的原则。比如孩子关门时重重一拉,家长不能用简单的“不要”来教育,可以示范给孩子看。家长还要知道什么时候说“不”。当孩子的好奇牵涉到安全问题时,家长的“不要”才能最好发挥作用。
总之,没有鼓励和赏识,就没有教育。我们要不断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学会鼓励、赏识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肯定和应有的赞扬,孩子就会多一些自信,多一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