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的概念自古已有,但定量表示却是很晚的事。
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知从水的结冰来推知气温下降的程度。汉代初年有一种“冰温度计”,按文献记载,“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意思是说:观察瓶里冰的融化或增厚,就可知气温的变化。
古人也知道利用光的颜色判断温度的高低,“炉火纯青”
就是形容炉温已经达到最高点,火焰从红色转成青色的意思。
最早有意识地依靠热胀冷缩来显示温度高低的是16世纪的几位科学家,其中有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他发明了第一支温度计,时间大约是1593年。据他的学生描述,有一天,伽利略取一个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玻璃泡接到像麦秆一般粗的玻璃管上,管长约半米。用手掌将玻璃泡握住,使之受热,然后倒转插入水中,等玻璃泡冷却后,水升高约二三十厘米。伽利略用水柱的高度表示冷热程度,测量了不同的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相对温度。
伽利略曾经学过医学,显然他是想利用这个温度计来测量人的体温。但他的温度计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大气压会对水柱高度产生影响,而且温度计插在水盆里用很不方便。
法国化学家雷伊将伽利略的温度计作了一点改进,他把玻璃泡调头放在下方,从上面灌进一定量的水,于是温度计可以携带了。但水会蒸发,温度仍然不很可靠。不久,在意大利出现了把酒精或水银密封在玻璃泡中做成的温度计。为了表示温度的高低,在玻璃管上标有刻度,管子太长,就做成螺旋状。当时也发明了一种弯管温度计。可惜,刻度没有统一标准,不适于推广使用。
德国的格里克在1660~1662年间创制的温度计颇为壮观。仪器高达20英尺(约6米),由一个中空的大铜球壳及一细长的U形铜管构成,管中灌有一定量的酒精,开口端的液面上漂移着一铜箔杯,杯子通过绳经滑轮吊着一个小天使,从小天使的升降指示气温的高低,刻度上标明“大热”……“大冷”等字样。
通过实践,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为了有效地测量温度,必须选取某些温度作为标准点。惠更新推荐水的冰点和沸点作为标准。玻意耳认为冰点会随纬度改变,建议用大茴香油的凝固点作为标准;牛顿则选用融雪温度和人体温度作为温标,并将这中间分成十二等份;1703年,丹麦学者罗默(1644~1710)则选用冰、水和食盐的混合温度作为零点,因为这是当年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
德国人华伦海特(1686~1736)从罗默的工作得到启发,也研究了温度标准。1714年,他用水银代替酒精作为测温物质,于是就有可能利用水的沸点。他做了许多实验研究水的沸腾,认识到水的沸点在大气压一定的条件下是固定的,不同的大气压下,沸点会有所改变。他把结冰的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以健康人的体温为96°,中间的32°正好是冰点,后来又确定水的沸点为212°,这就叫华氏温标,以表示。
华伦海特的工作推动了精确温度计的发展,在欧洲大陆,他的温度计使用很普遍。
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萨斯,(1701~1744)1742年创制的温度计是在水的冰点的沸点间分100等份。不过,他为了避免冰点以下出现负温度,定冰点为100°,沸点为0°,和现行的摄氏温标(以℃表示)正好相反。我们现在的摄氏温标是1743年法国人克利斯首先采用的。从伽利略到摄尔萨斯,大约经过了180年,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温度计几经沧桑,逐渐完善。
有了温度计,没有温度标准和分度规则也是不行的。而温度标准则有待于物态变化的研究。所以,温度计的发展历经这么长的时间。而一旦建立了完善的测温术,热学的实验研究也就蓬勃地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