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群】(1978-1998年),新时期英雄战士。琼山市东山镇人。1996年1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98夏,随部队赴湖北荆州抗洪抢险,在抗洪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公安县南平堤段抗洪保卫战中。致病情恶化,抢救无效。壮烈牺牲。199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他“新时期英雄战士”称号,还亲笔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战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追授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我先民 重科技
育山兰 制陶器
黄道婆 涉万里
学纺织 传纺机
【山兰】即山兰稻,是由黎族人民培育出的适宜山地栽种的旱稻品种。
【黄道婆】(约1245-?),元代女纺织技术革新家。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东湾村)人。少年时来崖州(今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1296年返回故乡,改革轧花车 、弹棉椎弓、纺车等纺织工具以及织造、配花、织花等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繁荣发展,对当时值棉和纺织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自唐起 办学堂
数琼台 史最长
有谢宝 正气在
掌书院 育人才
【琼台】即琼台书院,位于琼山市府城镇内,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再次扩建,是海南创办最早的书院,也是清代海南岛的最学府,培养了不少举人、进士和学者。其名因明代著名学者。名臣丘浚的别号“琼台”而得。著名琼剧、粤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在发生在这里。现为海南琼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谢宝】(1682-1742年),清代海南知名教育家。海口市龙岐人。曾获甲辰科二甲进士,授肇庆府正堂。为人禀性正直,为培植人才,甘当一名掌教。在琼台书院培养门生共100多人,其中不少人登科取仕。琼剧《搜书院》写的就是谢宝秉持正义,帮助门生终成眷属的故事。
我琼剧 艺精湛
岭南人 喜闻见
烁梨园 长和腔
林道修 压群芳
【琼剧】海南地方戏曲剧种,又称“海南戏”,海外琼籍华侨称为“琼州戏”。产生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清代后期。流行于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东南亚琼籍华侨华人聚居地。唱腔丰富,行当齐全,乐器整齐,剧目繁多。影响较广的剧目有《红叶题诗》、《狗咬金钗》、《红色娘子军》等。
【长和】即郑长和(1892-1967年),原名家福,字寿卿,琼海塔洋高朗村人。琼剧著名生行演员。从艺50年,曾主演《广东开科》、《林攀桂》、《嵇文龙》、《张文秀》等剧目百多出,所饰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唱腔昂扬激越,一波三折,成为风格独特的“长和腔”,在观众中评价极高,也为后辈所师。
【林道修】(1924-1999年),文昌人。琼剧著名旦行演员,一级演员。艺兼多行,戏路宽广,工青衣、花旦、武旦,尤以青衣的唱做最为突出。他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唱演风格。表演自然真切,细致入微。唱腔悱恻缠绵,富于变化,所饰人物栩栩如生,脍炙人口,尤以优美别致的台步“三足垫”成为琼剧表演艺术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因其表演艺术技压群芳,誉满琼岛,故有“海南梅兰芳”之美称。
红叶戏 拍电影
陈育明 唱乡音
【红叶戏】即著名琼剧剧目《红叶题诗》。该剧目取材于南宋时一出爱情悲剧“红叶题诗”故事,由当代著名戏剧大师田汉的修改润色,著名琼剧艺术家王英蓉主演。1962年,琼剧《红叶题诗》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搬上了银幕。这是琼剧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拍摄成电影作品。该剧在东南亚国家播出,深受广大华侨华人的热烈欢迎。此前的1960年,《红叶题诗》已经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演出,获得高度赞誉,留下佳话一段。《红叶题诗》不仅是琼剧的经典杰作,同时也是中国地方戏曲的经典之作。
【陈育明】(1937年--)著名人士琼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海南文昌市人。从艺50多年,成功塑造了众多鲜活的舞台人物艺术形象,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育明腔”。他曾20次率团应邀前往许多国家和地区演出,深受广大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欢迎,对海南开展海外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他在琼剧界享誉极高,被誉为“琼剧首席小生”。他是琼剧史上第一个出版个人演唱专辑的艺术家。1995年,获中国第三届“金唱片奖”,成为海南琼剧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
黎歌舞 人喜欢
《打柴舞》 看不厌
【黎歌舞】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舞蹈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其他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其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艺术风采受到国内外观众喜爱。
【打柴舞】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是目前所见的唯一记载黎族舞蹈的古代文献。打柴舞又叫竹竿舞,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打柴舞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强,有很强的娱乐性,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较好方式。1957年晋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时,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三月三》 艺术精
《喜送粮》 醉人心
【三月三】著名黎族音乐舞蹈剧。由被誉为“黎族舞蹈之母”的陈翘创作。该剧以如诗如画的黎族村落风情和优美纯洁的黎族舞蹈表现黎族青年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和追求,获得了国内国际的高度赞誉,曾参加第一届专业团体音乐舞蹈会演,被各兄弟团体争相学演,之后代表我国参加首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并作为中央歌舞团访问日本每场必演节目之一。该剧的问世,是古老的黎族民间文化遗产得以光大,并升华为艺术舞蹈的一个标志。
【《喜送粮》】海南黎族著名舞蹈。由被誉为“黎族舞蹈之母”的陈翘创作于1972年。该舞将黎族中司以空见惯的挑担、包装、运粮等日常劳动为题材,以浓郁的黎族特色风情和热烈新颖的形式,演化出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景物和生活场面,展现了黎族人民热爱祖国、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艺术形象。它的成功演出红透了北京和大半个中国,同时还由解放军艺术团带往日本、巴基斯坦、罗马尼亚等众多国家,并被国内外影视界拷贝远销海外。它的艺术魅力经久不衰,至今还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演出,令观众百看不厌。
我儋州 有调声
人欢歌 陶民风
【儋州调声】海南儋州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发源于西汉年间的儋州北部地区,它是用儋州方言演唱的汉族民歌。它的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千百年来,儋州人用调声来歌唱丰收的喜悦、歌唱美丽的家园,抒发心中的喜乐爱恨,表达心中的美好憧憬。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儋州调声也被列为海南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项目,被誉为“南国乐坛的奇葩”。
人偶戏 特色浓
哩哩美 歌动听
【人偶戏】即临高人偶戏,是中国木偶艺术中稀有的剧种,流布于海南省临高县和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博片、遵谭、十字路,海口市郊区的长流、荣山、秀英等临语地区。它艺术独特,其最大特点是人偶同台,演员与木偶同扮一个角色,表演有时以偶为主,有时以人为主,演员的唱做念打饶有风趣,其唱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2006年临高人偶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优美动听的渔歌——临高哩哩美
哩哩美,海南临高县沿海渔村的传统渔歌。它旋律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哩哩美源起于南宋绍兴年间,其时渔业连年丰收,渔村处处回荡着渔家姑娘们甜美动听的叫卖声,这种叫卖声的旋律为口头创作并不断伸展,久而久之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渔歌。如今《哩哩美》早已在临高家喻户晓、人人爱唱,甚至临高渔民到雷州、涠州、三亚、陵水、昌江等地耕海捕捞也传唱,现已成为大众化的民间歌谣。海南省省音乐家黄育平以《哩哩美》为素材创作器乐曲《鱼满舱来歌满港》,曾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并畅销全国。《哩哩美》是海南民间歌谣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叶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