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个人——梁实秋。他用断断续续30余年的时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开始,梁实秋共物色了5个人担任翻译,他和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计划5至10年完成。后来,另外4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任务承担下来。人生的遭遇却是任何人都难以预料的,他在抗战爆发前完成8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他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8年间,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课余之暇,他又将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1967年,由梁实秋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37种译本全部出齐。梁实秋回忆说:“我翻译莎氏,没有什么报酬可言,穷年累月,兀兀不休,其间也很少得到鼓励……”是啊,执着者往往淡泊名利,单纯得只剩下自己想达到的目标。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到一家电器厂去谋职,这家工厂的人事主管看着面前的小伙子衣着肮脏,身材瘦小,觉得不理想,信口说:“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这只是一个推辞,没想到一个月以后,这个小伙子真的来了。那位负责人又推说:“过几天再说吧。”隔了几天,他又来了。如此反复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说出自己的态度:“你这样脏兮兮的是进不了我们的工厂的。”于是小伙子立即回去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穿上再次去面试。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只好说:“关于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要你。”不料两个月后,他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来弥补。”这位人事主管紧盯着态度诚恳的小伙子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一行几十年了,还是第一次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于是,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并通过不断努力成为电器行业非凡人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后来松下公司的总裁松下幸之助。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拥有一种可贵的精神——执着。
真正能够走向成功的执着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人,更多的执着者可能并没取得骄人的业绩。可是,我觉得他们同样伟大,在他们的身上同样闪耀着一种魅力,这就是执着的魅力。他们可能要放弃很多,比如节假日的休息,不能参与世俗的所谓快乐的活动,不能陪妻子和儿女散步、游玩……他们得忍受失败的折磨,得面对挫折带来的烦恼,甚至得正视别人投来的异样的目光和风言冷语。人生旅途上本该看到的美丽风光,他们错过了;生命中本该享受到的欢娱,他们放弃了。这是执着者必须付出的代价。
执着对于执着者来说,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珍爱生命的姿态,一种与世俗对抗的姿态,一种对生命每一瞬间注入激情的姿态。“执着”二字说易行难,因为几乎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惰性的因子,都有一种与执着相反方向的力的牵制,有财富、地位、名望等现实利益的制约,有事与愿违的打击,使得人们容易放弃执着或者半途而废。尤其是在一个充满喧嚣的社会,执着者如藏羚羊一般日益减少。可是,我们的时代又越来越需要执着者,无论是伟大的事业,还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甚至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琐事中。拥有了执着,平凡的小草可以葳蕤成无边的春色,无名的小河可以汇入汪洋大海。执着者的心房总是洒满黄金般的阳光,执着者的眼里永远充满希望。
十、应当永远执着
一只蚂蚁想往瓷砖墙上爬,可一次次都失败了,可它依然执着地往上爬。一个人看到后感慨地说:“多伟大的蚂蚁,失败了毫不气馁,继续向目标前进。”另外一个人看到后也感叹地说:“多么可怜的蚂蚁,太盲目了,假如它改变一下方式,也许很快就能到达目的地。”
这原本是个哲学故事,曾有人去问智者谁是谁非,智者说两个人都没有错,这只是反映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如果自己是个执着的人,自然会对蚂蚁持有赞赏的态度。尽管很多人都明白一个善于协调自己性情志趣,一个懂得放弃和习惯于失去,一个懂得“曲线救自己”,一个遵循轨迹、随遇而安的人,肯定很少烦恼,能够充分享受到人生的愉悦。但他们并不接受这种人生态度,在他们看来,这事实上是一种妥协的人生。
在人生奋斗中,不慎跌倒并不表示永远的失败,唯有跌倒后失去了奋斗的勇气才是永远的失败。我们若以平常心观之,失败本身也就不足为奇。一个人若没有经历失败,他就难以尝到人生的辛酸和苦涩,难以认识到生命的底蕴,也就不可能进入真正宁静祥和的境界。
其实,通向成功的路绝不只是一条,不同的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路,成功与否,往往不在于对道路的选择,而在于一旦选定了自己的路,便不再彷徨。所以,能否到达心中的目标,首先取决于对脚下道路的信任。
执着的人可能失败,却很少被人称为失败。因为,“执着”的骨子里有一种素质:一种激情如火的素质,一种追求根源的素质,一种苦行僧式的素质,一种认准了目标死不回头的素质,一种固执己见永不迎合他人的素质,一种酷爱偏激的素质。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常常创造出人间奇迹。弗洛伊德、拿破仑、贝多芬、梵高,还有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一书中所记载的诸多人物,不能不承认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人物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有声有色。他们的性格中明显有着共同的一点,即执着。他们执着地将他们热爱的某项事业推向极致,什么也阻止不了他们——除了自身的死亡。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卧薪尝胆的勾践、闻鸡起舞的祖逖、面壁静修的达摩、程门立雪的杨时……这些执着的故事不老,人物不死。“咬定青山不放松,百折千磨志不改”,“衣带渐宽终不悔”,“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执着的佳句不朽。
执着的人可能在当时失败,却在后人心中胜利;可能在名利上失败,却在精神上胜利。这就是执着的人生。执着,是一首永无休止符号的进行曲。
一只夜莺,向往天空,热爱着一颗星,拼命地爱着一颗它永远都得不到的美丽星星。而其他的夜莺们却年复一年地唱着那永恒的爱之歌。这不幸夜莺,把那属于自己的爱之歌唱到了最后。终于,它摔下来,从最高的枝头摔下来……
它得到了什么?可能有人认为它不值,因为其他夜莺都得到了它们的所想,得到了在现实中它们所要的东西。它们新老交替,把爱之歌永远流传下去。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对异性表诉爱情,而过了这个季节,它们离开了所爱,离开了唱着爱之歌的杨柳树。
它呢?这只夜莺,它得到的是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它的执着追求换来的是年轻夜莺对它的敬仰。它有没有得到那颗星?它有得到,只不过在于其他夜莺看来,星星依旧和它是那么远,而它在精神上的所得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物质上的所获,它经历过坎坷,它有过执着,它有坚定的信念,而这一切都是其他夜莺所没有的。
它们真好像我们人类,大家可能都拥有追求,也都追求过,可是有些人的希望只要伸手就会拿到,而有的则需要你站在楼顶上跳跃才刚刚够到。而在我们看来,前者会很快达到目的,而后者则可能将永远奋斗下去。但这个都是他们的追求,你又喜欢哪一种呢?前者,那将生活在幸福之中,因为希望实现会给你带来一份愉悦;而后者会给你带来毕生的奉献和付出。但是,后者希望的实现可能会是轰轰烈烈的。
可能以上都变为空谈,但只要你自己认为值得,就应该坚持不懈地去实现,而不用去管太多太多的客观原因,因为它值。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
“诚信”二字,惹得许多笔墨官司。有人认为“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社会交往的道德规约,“诚信”又是商品社会以来的市场交易原则,“诚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些论点表面看来都成立,但是深思一下,诚信作为社会交往的道德规约,是否具有惟一的终极价值呢?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交易原则,是否具有可证明的普遍意义呢?诚信作为企业健康运转的内在需要,是否无条件的呢?弄明白这些问题,对于社会的诚信缺失也许就能在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
一、诚信是道德规约
诚信观念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从“诚”来说,史称周公“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即是说不是一般的惶恐心理,而带有一种道德态度。这可能是“诚”之观念的最早出现。
在漫长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诚信的观念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教条,它隐含着“向善”、“仁义”等超越单纯的文化心理状态的深层价值观念。古代的“诚信”是把信仰的内容也包含在词义之中的,诚信就是要求儒家学者坚信“人性本善”,信仰“仁义道德”,忠诚君主国家,并以此来治理社会,实现一种所谓民风淳朴、官吏清廉、社会和谐安宁的德治社会。
在当今社会,同样是诚信,其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诚信是人生追求中的操行,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规约,更是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责任,是做人处世必备的品格。
二、市场交易的游戏规则
著名学者福山说:“中国社会的信任半径经常局限于家庭和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内,这是由于儒教强调家庭是社会义务的主要源泉的缘故。”其实,西方在市场经济之前也是这种情形。诚信的要求用经济学概念说,就是信用。信用作为一种制度,大约始于15世纪已开始资本主义萌芽的威尼斯。由于威尼斯是当时进入欧洲大陆的最近的港口城市,那里舟船如鲫,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十分发达,因此,它的经济活动(自由交换)日益要求受到有司法权保障的信用制度的保护。
如在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对公爵说:“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你们的法律去见鬼吧!威尼斯城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
夏洛克向意大利商人安东尼奥要求兑现因违约割其一磅肉的契约,从资本主义新的社会伦理关系的角度看,夏洛克是应该的。然而,对依然留恋“好皎洁的月色!微风轻轻地吻着树枝,不发出一点声响”的田园生活的人们来说,夏洛克却因其残忍而受到道德谴责。然而谴责归谴责,“诚信契约”与“诚信诉讼”随后很快成为最普遍的商业和司法原则。当时人们制定了详尽的债权法,特别是合意性契约规定了当事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也把诚信作为法律行为基本准则之一。可见,西方的“诚信”一开始就建立在商品交易基础之上,深深扎根于市场经济生活的土壤中,是与经济效益、成本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企业,一般来说,只有明确地追求利润,方能确保企业的长期生存。在对利润的追逐下要求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则是必然的,商业场里的竞争证明诚信已成为普遍性的原则,因为诚心是企业获得长远利益的根本保障。
三、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我们知道,博弈论对于现代企业行为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当人们喜欢用“囚徒困境”的博弈形式来研究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时,其实隐含着这样的前提,由于非沟通状态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彼此之间没有道德或诚信约定。对诚信合作的对手永远合作,而对欺诈的对手则还于欺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在其他数百种策略程序中,无论是永远善良合作的策略还是永远欺诈的策略,总是最先落败。所以,经济学家阿克罗斯得出结论:“好的策略的标准是永远不先背叛。”根据这一结论,我们有理由认为,企业市场博弈的策略选择,如果最终以利润和最优均衡为目标的话,并不能始终遵循诚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