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为保障战时庞大的物资供应,腓特烈二世打破了单纯依赖兵站进行补给的传统模式,而改之以新型的复合保障制度,其具体做法是:由单兵携带可供自身消耗3天的口粮,团属补给车队携带本部8天的面包定量,而最高一级的军补给车队则为全军携带1个月的食品供应量。同时,腓特烈又在柏林、尼斯等交通枢纽设置仓库,预先将大量战备物资储存在内,以备不时之需。通过以上措施,普军形成了一套严密高效、机动灵活的后勤保障体系,从而为腓特烈频繁的对外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持。
纵观腓特烈的军事战略,其显著特点是“先发制人”,这主要是由普鲁士较弱的国力,以及所处的不利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这一情况直到腓特烈去世20年后依然没有明显改观。当时的普鲁士著名军事家沙恩霍斯特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普鲁士鉴于其地利条件,以及缺乏人工和天然防御手段等原因,使它无法进行防御战。”因此,为避免两线或多线作战,腓特烈二世经常在战争中采取主动攻势:1740年12月,腓特烈挥师突袭奥地利,一举夺取了富庶的西里西亚省;1744年,腓特烈撕毁布雷斯特和约,以闪电般的攻势取道萨克森侯国,直捣奥地利波希米亚省首府布拉格,进而兵抵维也纳城下;1756年8月,腓特烈指挥普军以迅猛动作突然侵入萨克森,率先挑起“七年战争”。
4.教育改革
西里西亚战争结束后,在腓特烈的主持下,柏林科学院得以成立,而腓特烈本人也成为其名誉会员。同时,腓特烈拨出一笔皇室费用作为科学奖学金,用以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腓特烈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改革。他要求所有贵族子女都必须进学校学习,而其中的男性子弟还必须进入军校并在军队服役至少5年。
腓特烈还将其父开创的义务教育制度发展完善。1763年,他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普鲁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强制性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在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然而,乡村学校的师资素质良莠不齐,而且偏低。这些学校只能培养出一些有读写能力缺陷的军官。
腓特烈称自己“论禀性是个哲学家”,与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有过密切交往,但最终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还是越来越重。
5.法律改革
腓特烈当政时期的一大特色是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同时,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腓特烈对所有的宗教派别都一律采取宽大包容的政策。无论是天主教、新教都得到平等的对待。英灵殿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经由他自己的道路进入天堂”。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腓特烈还首次开放了普鲁士的言论出版自由,打破了报纸的新闻禁锢,甚至允许柏林的书店里公开摆出丑化他的漫画。
腓特烈二世在法律方面也曾进行过改革。当时,普鲁士没有一部在全国普遍通行的大法,直到18世纪中叶,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中世纪的领主裁判所。即使是经一般法庭审理的案件,法律手续也往往极不完备,司法官员多没受过正规的教育。诉讼程序复杂,办事拖沓,乱判乱断事例屡见不鲜。腓特烈二世对这种状况很是不满。因为这不但不能使国家取信于民,而且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威望,所以他决定整顿司法。他提出,立法的出发点是“宽容”、“人道”,在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这当然只是追求时髦、喊喊口号而已,他的真正目的是打击胡作非为的司法官吏,以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
有个名叫阿诺尔德的穷苦的水磨坊主,其上辈就是利奥波德伯爵的佃户,但他拒绝向伯爵交佃租,理由是村长在水磨坊上游开了一条小溪养鱼,使他的水磨供水不足无法启动。他起诉控告了村长,然而他的起诉书不仅两次被驳回,而且连磨坊也被没收拍卖了。阿诺尔德不服,继续上告,这场官司越闹越大,以至于惊动了国王。腓特烈二世派一名特派员前去料理此案。特派员查访后做出了支持磨坊主的结论,可是法庭却拒绝承认这一结论。腓特烈二世一怒之下亲自出面干预,司法部长和3名法官一一受到传讯。国王先以失职罪名拘押3名法官,又将司法部长罢黜。见此情景,大小官员面面相觑,心惊胆战。腓特烈二世毫不掩饰地说:对那些不公正的法官,他就是要惩一儆百。并且他还郑重声明:不管是农民还是乞丐,只要是个人,那么他就是与亲王打官司,他们在法律面前也是平等的!自此以后,官员中贪赃枉法者有所收敛。次举既提高了普鲁士国王的声誉,又推动了司法的整顿。
后来,腓特烈二世决定制定一部国家宪法,康德他把这一任务委托给他的司法部长。1784年,他首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示将依法治国,国王不干预司法,保持司法独立。他声称要承秉罗马法“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并下令让臣民对法律条文广泛讨论,广泛征集意见,这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腓特烈领导的司法改革达到了当时欧洲领先水平,包括康德(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在内的某些资产阶级学者对这种做法也颇为欣赏,他们称赞国王“开明的思想方法”。这部普鲁士国家宪法是在1974年,也就是在腓特烈二世逝世之后才生效的。
腓特烈亲自参与制定和颁布了《普鲁士邦法》。这一法典的颁布,意味着各式各样的地方上陈旧的封建法规以及很多传统陋习得以废止。这是德意志各个邦国内第一部摒弃了中世纪习惯的法典,其中也带有很明显的“启蒙主义”的遗风。腓特烈也乘这个机会,重新改造了普鲁士的司法机构,导入了陪审制度。
腓特烈制定这部法典的原则是:“法律必须反映人类本性”。他认为,人类的本性在某些方面导致了人的自然权利,这种自然权利不仅应被承认,而且必须用法律加以明确的保护。如果无视甚至压制人类本性,最终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有一次,某郡法院审理了一起丈夫强奸妻子的案件。事情的起因是,妻子由于在外面藏有情人,于是在感情上逐渐对丈夫冷淡起来,以至于在夫妻同房时她总像是在“强咽苦水”般不情愿和难过。后来,她明确对丈夫提出不能再行房事,可丈夫根本不理会妻子的要求,仍然我行我素。最后,妻子告到法院,声称丈夫强奸她。虽然按照常情似乎这个妻子很难让人同情,但是法院还是把当时通行于全普鲁士的《普鲁士邦法》搬来认真地逐字逐句查找相关条目。无忧宫外景要知道,整本法典多达2万多个条目。法官们不辞辛劳,仔细查找,终于找到了这样一条规定:“夫妻双方不得拒绝对方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性权利,除非女方正在怀孕期或是哺乳婴儿又或男方无法举事。”据此,法院驳回了妻子的起诉要求。这个事例体现出腓特烈制定这部法典时的良苦用心。
当然,这位睿智的国王也知道,凡事都要有个度,人性也是如此,对其有个合理限制的问题,而对其合理限制就是要求本性权利应以人们之间的社会契约为基础。1777年,腓特烈二世在致司法部长的信中写道:“我很不高兴,那些在柏林吃上官司的穷人,处境是如此艰难。还有他们动辄就会被拘捕,比如来自东普鲁士的雅各布·特雷赫,他因为一单诉讼而要在柏林逗留,警察就将他逮捕了。后来我让警察释放了他。我想清楚地告诉你们,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对法律的发展贡献良多。另外,他允许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向他求助。
甚至,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由于遭到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而失败。可是,在国王的属地上,腓特烈却能逐步实行他的愿望。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当出于国务原因而需要延长农奴合同的时候,这些帮工、雇农和女仆会被问及其雇主的情况及他们所受的待遇。对于管理不善的雇主,其手下的雇农将有可能被调派到有妥善管理记录的雇主处。
截止到1770年,普鲁士的国家状况已经全面恢复,个别方面甚至超过了战前。例如,粮食产量为战前的110%,贸易总量提高了35%,人口也恢复到了450万人。腓特烈意识到自身精力有限,不可能天天去监察自己官员。在其晚年,他曾试图在村镇建立起由平民代表组成的监察委员会,但由于他的去世而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
四、喜好文艺,矢志不渝
腓特烈二世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军事国王,然而他喜爱文艺,自认为是“误生王家”的艺术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母——王后索菲亚·德罗蒂亚的影响。索菲亚·德罗蒂亚王后这位来自英王室的王后性行贤淑,乐于求知,喜好阅读,对文学和音乐很感兴趣,不难理解,腓特烈在她身边自然耳濡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文艺的喜爱与日俱增。他不但常常背着父王读书,而且还绕过父亲的耳目,不惜欠下一笔债务,让法籍教师杜邦帮助他购置一批图书。
在成婚之后,腓特烈在莱因斯贝格宫过了4年田园般的生活,他在那里无忧无虑地读书。在这段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籍,从中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他常常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在一起有时高谈阔论,有时吟诗撰文,互相激励,互相启发。他称自己是“启蒙运动的朋友”,他对大文豪伏尔泰更是崇拜至极,喜欢他的至理名言和非凡文才,他曾主动给伏尔泰写过信。
1.“无忧宫”居士
在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之后,腓特烈二世建起了一座宫殿,即无忧宫。“无忧宫”的法文原意是安逸、怡乐。这座宫殿座落在波茨坦城郊的一座小山坡上,环境优美,附近有树荫,哈韦尔河(易北河的一条支流,流经柏林和波茨坦城外)的潺潺流水和峰峦多姿的巴贝尔山,远处还有依稀可见的小渔村。腓特烈二世在无忧宫演奏长笛据说,在登基后的第三年,腓特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欣赏了这里的美景,于是相中了此地。无忧宫建筑华丽,素有波茨坦的凡尔赛宫之称。它是腓特烈二世最喜欢、居住最久的一座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