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需要讲究原则。原则是为人处事的一个最底线,人的轻举妄为、胡作非为、无效劳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致自讨苦吃的种种行为,无不是在丧失原则,乱了分寸,没有守住自己人生的最底线而发生的结果。
做人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做人,需要讲究原则。原则是为人处事的一个最底线,没有这条线,就好像长跑运动员起跑的时候没有起跑线,该结束时又不知在什么地方结束一样,前进没有了目标,后退也乱了分寸。人的轻举妄为、胡作非为、无效劳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以致自讨苦吃的种种行为,无不是在丧失原则,乱了分寸,没有守住自己人生的最底线而发生的结果。做人,应该守住自己人生的底线。
底线是做人的标尺、原则,是判断一个人能“为”什么和不能“为”什么的准则。也许,虽然我们不能告诉你什么能“为”,却可以通过告诉你什么不能“为”,由此你可以知道什么能“为”。这正如邓小平告诉了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才知道社会主义是要让人富裕起来。
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为”的事情实在太多,如不投机取巧,不感情用事,不忽冷忽热,不滥发脾气,不标榜自己,等等。有些是我们现在不可“为”,并不是说以后也不可“为”的,但是,有些却是我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去“为”的。如果你非要去“为”不可,别人就会冷漠你、疏远你,把你抛进人际关系的孤寂冰缝中,谁也不理你,试问你还能做得成“人”吗?
也许,我们无法为你设计规定出谁谁应该去“为”什么、做什么的蓝图,因为每个人的条件、处境、志趣、价值选择有很大不同。我们也不可能建议人人都成为炸碉堡的烈士,就像不能建议人人都去成为比尔?盖茨;我们无法建议人人都去搞发明创造,就像无法建议人人都去当一辈子老黄牛。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建议他们不要去做什么,不要去做蠢事坏事,不要去做愚而诈的事,不要去做逞一己之私愤而置后果于不顾的不负责任的事等等。
以下是一些做人需守住底线的最起码的要求,只是一点建议,或许对你判断什么能“为”有所帮助、启迪。
第一,不要反科学、反常识、违反客观规律地一厢情愿地“为”,即蛮干地“为”。如企图用群众运动来破百米短跑的世界纪录。
第二,不要为了表白自身的需要而乱“为”。前不久,我看到过一篇微型小说,讲的是一个老人病了,他的几个孩子为了表达孝心,纷纷找一些江湖术士给老爷子治病,结果把老爷子吓跑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不要过度地“为”。一章也许你只需要找几个人帮忙,就可以办成。但如果你找了十几个、上百个呢?你能保证这些人都处在同一条战线上吗?这只能引起大反感、大麻烦,能办成的事最后反而办不成了。
第四,不要斤斤计较、得不偿失地“为”。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大动干戈,徒然贻笑大方,至于造成的后遗症则更是不堪设想。
第五,不要“为”那些丢人现眼的事,如钻营、吹嘘、卖弄、装疯卖傻第六,不要张张扬扬、咋咋呼呼地“为”人生苦短,百年一瞬,我们无法要求大家都有一样的成就,却可以希望大家不要把生命和精力,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最不应该有的行为上。没有这些本应该没有的行为,没有这些劣迹和笑柄,没有这些罪过和低级下作,即使你的成就极有限,起码你还是非常心安理得地度过了一生。
做人要功成身退
老子曰:“功成、名遂、身退,天地之道。”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为人处世之道。
一般来讲,中国人做事情是很讲策略的。如在封建官场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在战场上,又讲究“穷寇勿追”,在商场上,往往喜欢“见好就收”,可谓深得中庸之道的精髓。
的确,这也是中国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易经》里,就有“否极泰来”、“肃极而复”的话,意思是说倒霉到了极点,好运就会来临,反之,鼎盛到了极点,也就快倒霉了。
汉代汉武帝征讨匈奴,李广已经有很多的功劳了,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封侯。因此,他请求做前将军出征。汉武帝认为李广年事已高,过了好久,才答应了这事,任他为前锋。元狩4年,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了关塞后,卫青捕到了一个俘虏,得知匈奴首领单于的位置,就亲自率精兵出击,东路稍绕远,而卫青他们大部队的道路上,水草很少,势必不能屯兵宿营。李广请求说:“我本来是前将军,如今,与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个与单于对战的机会,我愿意担当前锋,先与单于决一死战。”而大将卫青暗授了皇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纪已老,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战,怕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李广坚决地向大将军要求,大将军不听,命令长史写了一道命令,直接送到李广的军部,并说,赶快到右将军的军部去,照命令上所说的办。李广没向大将军卫青辞别就起程了,心里特别生气地来到军部,率领军队与右将军赵食其会师从东道出发,但终因东道误军而自刎。
汉光武帝时期,五溪一带的蛮人反汉。新息侯马援已经80多岁了,还在皇帝面前“据鞍顾盼”,以表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光武帝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将军真是神勇不减当年!”于是,任他为将,领兵平叛。最后死于军中,应了他自己的话:“男儿当马革裹尸而还!”
唐代的李靖,也是因贪功而亡。他本来是养病在家。这年遇上土谷浑族侵犯边境,他听说后马上去见丞相房玄龄,对他说:“我虽然年迈,但对付夷人尚可,平叛还是没问题的。”但平叛归来后却遭到别人的陷害,差一点招来杀身之祸。到唐太宗伐辽时,征求他的意见,他还说:“我现在虽然年老体衰,如果陛下不嫌弃,我照样可以披甲出征。”
郭子仪80多岁还任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史。实际上他早已是功成名就,该自动让位给后来人了,可他一直不求身退,最后的结局是让德宗罢免。
历史上这几个人,哪个不是英雄、人中豪杰?但他们都不免被功名牵累,何况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呢?文臣以运筹才能辅国,武将凭决胜之勇定邦,人们成就功名的欲望就是为了得到这个名声,古往今来的贤卿大夫们很少去琢磨这道理,不去珍重自身。
当代社会,物欲横流,所有的一切都充满了诱惑,是一往无前,还是功成身退,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深思熟虑的事。
面对功名利禄,明智的做法就是功成身退。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