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张建伟,生长在华北的一个农村,由于当地降雨量稀少、地势偏高,只能靠种植一些玉米、高粱为生。他克服了很多困难,终于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老师和众亲友都希望他能报一所名牌高校,选择一个热门专业。但他报考了本省的一所农业大学,选择了一个在研究高寒地区发展畜牧业方面颇有声望的畜牧专业。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并积极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后被保送上了该校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拒绝很多高校、科研机构、大型畜牧基地的盛情邀请,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办了一个农业发展研究所,从事高寒地区林业和畜牧业研究。现在,他的研究已经使当地老百姓受益,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选择回农村这么艰苦的环境时,他回答得很干脆:“我小时候发誓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改变我们这里的落后面貌,让乡亲们都能过上好日子,这是我一生的最大心愿。”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建伟的成长和发展轨迹中,始终有一个支撑着他的东西,俗语说是“主心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人生抱负,更具体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判定,即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包含对个人、对社会、对宇宙等各方面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对人生意义的来源、人生快乐的根源、人生目标、人生准则和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它影响人们对于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的选择。
1.确立正确的需求。
价值观的形成受到个体需要状况的影响,需要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同。有人注重物质层面的需要,有人注重精神层面的需要,与此相对应他们就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当然也会因此而有不同的行为和处世方式。如果一个人只注重物质需求,而没有高尚的精神方面的需求,那么他的价值观将是低级的价值观。从这个角度讲,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需要有正确、合理的需要构架作为基础。
2.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对于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正确、合理价值观的确立不仅来自于个体对客观外界的科学认识,还来自于他对个体自身的清晰把握,如对自身地位、能力、使命、行为的正确认知,自我意识是个体价值观念形成的主观条件。
3.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心理学研究表明,价值观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选择、珍视和行动。第一个阶段是自由选择阶段。这个阶段对于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为任何价值观都不可能靠强迫和压抑而形成,它是一种心甘情愿的选择,是在仔细考虑、衡量所有的选择及其可能的后果后做出的决定。价值观渗透和贯穿着我们的生活,自由的选择使我们成为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第二个阶段是珍视。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不仅包括认识的过程,也蕴涵着情感的层面。这种选择是自己所乐于接受的,并且是自己非常重视的。为了实现自己的选择,人们乐于付出很大的代价。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是如此。第三个阶段是行动。只空想或谈论自己的价值观是不够的,必须在行动中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体现并进一步巩固。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呢?你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什么?和你的同学讨论你的价值观是否正确。
自杀的预防
2002年10月20日清晨,一个晴朗的秋日,初升的太阳刚刚洒向某县的大街小巷,悲剧发生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女生在留下一份发人深省的遗书之后,悄然从一栋七层高的宿舍楼顶一跃而下。
当地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在宿舍楼的楼顶找到了她留下的一封用一串钥匙和校牌压着的遗书。潦草的字迹透出她复杂的心绪:“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坏的学生,但是我真的没有打她们。不相信,我只能以死来证明……我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要让老师相信我,我真的没有打人!”公安人员调查认定,她是跳楼自杀身亡,死者是该县某中学七年级学生朵朵。
原来,10月14日,朵朵叫上几名本校同年级的女同学一起到县实验小学,想去“教训”两个跟她有纠葛的小学生,后被老师发现而作罢。两天后,其中一名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被人打了,其家长和小学的老师认为可能是朵朵指使人动手的,于是将情况反馈到朵朵所在的学校。
17日早上,学校政教处通知朵朵的班主任后,及时找她了解情况。当天下午,班主任找朵朵谈话,并叫她写一份情况说明材料。19日,在班主任的再次过问下,朵朵把材料交到了老师手中。20日的晚自习前,班主任叫朵朵到办公室,在检讨书上补签了名,没想到21日早上就出事了。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逐渐有了独自思考的能力而思想又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可能会产生很多困惑。比如,由生理上的成熟带来的成人感和社会对中学生角色的期望不一致,可能使他们感到困惑、无力应付;又如,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可能引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悲观、失望,发现了各种问题却又无法解决。如果长期陷入深深的困惑而不能自拔,就可能采取极端的行为。
有些意外事件可能给中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就可能导致自杀。比如父母离异、亲人逝世等所造成的巨大精神打击,由于自己过失造成重大事故而带来的强烈悔恨,遭遇某种消极事如车祸、强奸、战争、地震等。
1.悦纳自己。
由于自卑可能导致自杀,因此学会悦纳自己可以避免自杀行为。悦纳自己的前提是全面地了解自己,包括身体发育和健康情况、日常情绪、行为、学习情况、学校生活、人际交往、兴趣爱好等,明白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现状。无论自己的情况怎样,都应积极地接受自己的状况,勇敢的人是敢于面对自我的。只有看清自己,才能找出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改变自己的处境。
2.多与他人交流。
应该积极与别人交往,结交一些知心的朋友,多与他们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修正不当的观念、想法。尤其心情很坏时,更有必要与别人交流,有些事情本身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只要你说了出来,可能就没有什么了,但如果闷在心里,可能会发霉、变质。
除了与同龄人积极交流之外还应该与父母多沟通。父母毕竟更有阅历、更有经验,能够帮助你解决一些你无力解决的问题。
3.建立积极正确的发泄情绪方式。
人在一生中不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困难、挫折、甚至打击,但一个坚强、勇敢的人是不会向命运低头的。相反,他会采取各种方法来对付困难和挫折,以及困难和挫折带给他的痛苦。
比如冲澡,冲掉坏心情。进行跑步、骑自行车、散步、游泳等重复性、持久性的活动,并持续20分钟以上。听音乐、相声,看一些戏剧小品、漫画。要注意,听音乐时,不要一开始就听轻松、欢快的曲子。而要选择与你不良情绪一致的曲子听,然后逐渐改换成轻松、愉快的曲子。走出房间晒晒太阳,也有利于情绪改善。当然,能到田野、公园去亲近一下大自然就更好了。
此外,吃些爆米花、土豆片的食物,或是吃一些糖和巧克力,吃一些含糖较高的水果如香蕉等,也可以起到镇静作用,使人安宁、快乐。
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怎么做?你“悦纳”过自己吗,你有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式吗?和你的同学一起讨论“悦纳自己”。
克服考试焦虑
[案例一]小明平时学习还不错,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都能独立地完成且很少出错。但是,无论是单元测验还是期中、期末考试,每次成绩都不理想。并且,越是重要的考试,成绩越是糟糕。小明发现,即使在平常的日子里,只要一想到考试就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而一旦真的参加考试了,就更严重:试卷还没有发下来,就觉得心发慌、腿发软、手心冒汗;拿到试卷后,平时很熟悉的内容也想不起来。
[案例二]海云这次期中考试又考砸了。为什么平时成绩还可以,但一考试就会砸呢?有的同学平时还不如他呢,可是考试却比他考得好。类似的情况发生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海云觉得自己简直是世界上最不幸运的学生。他认为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并没有遇到很大的困难,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自己都能听懂,课后布置的作业也都能独立完成,各种辅导书上的习题基本上也能解答,为什么一到考试就出问题呢?
上面的事例涉及的其实是应对考试的问题。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具备完成考试题目的能力,但是考试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来能够及格的,可是却没有及格;本来能考得好的,可是总在六七分左右徘徊。心理学家认为,这一类学生存在考试应对障碍。相反,有另一类学生,平时成绩平平,一到考试却能超常发挥,考出令人意外的好成绩,这一类学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掌握了适当的应对考试的策略。
考试焦虑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而言,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倒U曲线”来表达。换言之,焦虑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导致学习效率的下降,而中等程度的焦虑可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率。此外,焦虑对学习的影响还与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有关,对于很容易的学习任务,较高的焦虑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而对于很难的学习任务,则是较低的焦虑水平比较适宜。可见,适宜水平的焦虑对于学习是一种促进力量,它能使大脑处于一种适度的兴奋状态,从而可以活跃思维、集中注意力;相反,过度的焦虑则是破坏学习活动的一种消极因素,往往导致学生在考试时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水平,影响考试成绩。
1.考试之前要温习功课。
之所以会紧张,是因为担心自己考不好,对考试没有把握。因此,如果考试之前你做好了准备,复习过功课,自然就会对自己有信心了,也就不会焦虑了。正所谓“胸中有丘壑”,自然就会“气定神闲”。
2.不要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
考试之前,应该设立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而不要设立过高的目标。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导致考试焦虑。道理很简单,如果你对某个任务完全有把握,当然不会焦虑不安。之所以感到焦虑,正是由于对自己能否达到目标没有足够的把握。对于同一场考试,你希望自己得100分还是希望得80分,两种情形下当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3.将考试看作是平时的作业。
其实,考试和平时作业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考试同样是为了巩固知识。有些同学觉得考试是为了检验水平的高低,考好了就说明聪明,考砸了就表示笨,其实并不是这样。考试的目的是为了锻炼你,为了使你发现自己在知识掌握上的弱点,使你通过考试有所提高。如果考试时你感到紧张,就告诉自己:“这不过也是一次作业而已!”
4.深呼吸。
如果你感到紧张,不妨做几个深呼吸!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再缓缓地吐出来,多重复几次,你可能就会觉得比较放松了。
5.进行合理的归因。
归因是个体对事物发生原因的解释和推理,比如能力水平、努力程度、考试难度、运气等因素。心理学家的建议是,尽量进行努力归因,而不是能力归因,面临失败的时候尤其如此。如果进行能力归因,会因为觉得自己笨而自责、羞愧,使自尊受到伤害,而受伤的自尊又极可能进一步诱发焦虑;但如果进行努力归因,失败只是自己努力不够,就不会伤及自尊,并且下次会更加努力。
面对越来越多的考试,你是不是也有焦虑的时候?你平常是怎么调节考试的紧张情绪的?与你的同学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