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南非境内的土著黑人祖鲁人,人口约565万。一贯盛行重女轻男的传统。当妻子生头胎是女孩时,她的丈夫和家人会欢天喜地地举办酒席,以示庆贺。瑞典人十分喜爱女孩,都希望自己的女孩成为象征光明的“露丝亚”。每年的12月13日清晨三四点钟,家家的女孩子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头顶蜡烛,手捧点心盒,唱着《圣露丝亚之歌》,来到家中的长者面前,把一年中最美好的祝愿和最好吃的点心献给老人。
冰岛的妇女地位很高,已婚女子从不跟随夫姓。在向别人自我介绍时,只说自己的名字,是谁的女儿,从不提丈夫的姓名。
印度妇女为什么喜欢穿纱丽
纱丽是印度妇女披在内衣外的一种绸料长袍,它是由一段5~8米的丝绸做成的,两侧有滚边,上面绣有各种图案:既有色调淡雅的花卉,也有艳丽多彩的几何图形。纱丽是印度传统的民族服装。如今,印度妇女中有些人虽然开始着时髦的西式服装,但纱丽仍是她们最喜爱的服饰。特别是那些已婚妇女,在外出或参加社交活动时,都穿着显示庄重和文雅的纱丽。
纱丽的穿着,一般是从腰部围到脚跟,成筒裙状,然后把末端下摆系在左肩或右肩上,自成活褶,与上身带有白色或红色的短衫相协调,在短衫与筒裙之间裸露一截腰肢。每逢喜庆节日,身穿各色纱丽的妇女聚集在一起,风舞轻纱,十分动人。
纱丽可以使人识别女子是否婚嫁。未婚的姑娘都把纱丽卷到腰部,已婚的女子将纱丽从头系到脚。
在日常生活中,纱丽还有其他作用。平时,纱丽的一端系在后背上,天冷或碰到陌生人时,就从后面将它往前拉,蒙在头上,这样既可以挡风,还可以不让陌生人见到自己的脸。所以,纱丽深受印度妇女的喜爱。
图阿雷格男子为什么戴面罩
在撒哈拉沙漠的南部边缘,生活着一种属于白种人的图阿雷格人。图阿雷格人有个奇怪的习俗:妇女可以不戴面纱,男子必须戴面罩。这种习俗,在世界各民族中是少见的。
图阿雷格人喜欢蓝色。平时,男人穿黑色或蓝色的棉布裤,以一件白色大布褂为上衣,外面再套上一件拖到脚跟的黑色(或蓝色)长衫;妇女大多穿黑色长布衫。每逢重大节日,无论男女老幼,全都改穿蓝色服装。在他们的心目中,蓝色受人尊敬,蓝色象征富有。所以,男人除用蓝色布条罩头外,连皮肤和胡须都染成蓝色,人们称他们为“蓝人”。
图阿雷格的男子自18岁起,就要戴上蓝色面罩——“萨利姆”。面罩一般由蓝棉布制成,男人们用它把头部裹得严严实实,只留一条细缝以露出眼睛,吃饭喝水时也不去掉,而是稍微向上掀起面罩,用汤匙把食物送进嘴里。他们认为,让人看到面部是不礼貌的,越是尊重客人越是要把脸藏起来。
韩国人是怎样用餐的
韩国人用餐时,使用的一律是不锈钢的平尖头筷子和勺子。木制筷子是一次性的,一般在吃日式面条、紫菜饭卷时才使用。
中国人、日本人都有端起饭碗吃饭的习惯,但是韩国人视这种行为不规矩,所以桌子上的饭碗是不能用手碰的,而且也不能用嘴接触饭碗。饭碗是不锈钢的,也有用陶瓷制的饭碗,圆底带盖放在桌子上,没有把手。至于碗盖,则可以取下来随意地放在桌上。
既然不用手端碗,左手就一定要“听话”,必须老老实实地藏在桌子下面,不可在桌子上“露一手”。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没有水泡菜时,用其他汤代替也可以)舀一口汤喝,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用勺子喝一口汤、吃一口饭。接着,就可以随意地吃其他任何东西了。
印度人是怎样吃抓饭的
印度与中国虽然是近邻,但两国的风俗习惯很不一样。在印度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中国人看来都是很新鲜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在印度,人们吃饭时通常不用勺子、叉子,更没有筷子,而是直接用手抓着往嘴里送。具体吃法是:在一个大盘子里装上饭菜,用右手把菜与饭拌在一起,然后把饭菜一起往嘴里送,当然在吃鸡肉、鱼肉时,饭菜可以分开,但都用手抓起送进嘴里。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始终用右手抓食,绝不麻烦左手来帮忙,尽管左手是闲着的。不过,用手抓饭吃是印度人传统的吃法,在一些宴会和档次较高的饭店里,也可见到有的人像西方人一样用勺子、叉子进餐。
蒙古人是怎样吃烤羊肉的
蒙古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内陆国家,人口只有200多万。可是,古老的传说、优美的自然环境、独特的民族氛围,已经开始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蒙古每年都要举行传统的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后,蒙古人就开始烤全羊。其烤法是:先去掉羊的头、蹄、下水,把羊肉切成拳头大小的条块,然后把大大小小的石块放在篝火里烧烤,一直到石块烤红。这时,将切好的羊肉均匀地放进一个铁桶(盛羊奶的桶),铺成一层,然后将烧红的石块铺在羊肉上,石块上再放一层洗干净的土豆和胡萝卜;接着,再铺一层烧红的石块,放一层羊肉……快满时,放进一些水和作料,将桶盖盖好,把桶放在篝火中再烧烤半小时左右。打开桶盖,一股香味顿时扑鼻而来。人们一边唱着传统的民歌,一边品尝着香喷喷的烤羊肉,别有一番情趣。
中非人为什么爱吃毛毛虫
中非共和国位于非洲的中部,有巴雅、班达、桑戈等30多个部族。中非人特别爱吃毛毛虫,许多城市农贸市场和乡间小路旁,卖毛毛虫的地摊比比皆是。
毛毛虫爬在一种叫“沙丰利”的树上,沙丰利树散发出的清香味,能吸引成虫到树上产卵。这种树的叶子柔软多汁,是毛毛虫最爱吃的。虫卵经过几个月的吃食,慢慢长大,等到成熟时就会陆续掉到地面(可能是掉下来化蛹)。地上躺着的毛毛虫,一般身长4~5厘米。毛毛虫从四五月开始孵化出小虫,幼虫到7月份开始成熟,7、8、9三个月是高峰期,每天都能捡到大量的毛毛虫。
毛毛虫的吃法很简单:将毛毛虫放入清水中煮一下后捞出来,加上精盐即可食用;或者将毛毛虫放在清水中洗净,再放入油中炸,就成了“油炸毛毛虫”。
中非人除了吃毛毛虫外,还爱吃谷蛾幼虫、蛴螬、玉米钻心虫、地老虎、蝗虫、金龟子等10多种昆虫。
桑坦德人为什么爱吃蚂蚁
居住在哥伦比亚桑坦德省深山里的桑坦德人,是一个食蚁的民族,早在西班牙殖民统治者来到哥伦比亚前,当地人就有了“蚁收”的传统。通过一年一度的“蚁收”,他们将收获的蚂蚁作为食物。这种寸把长的蚂蚁都有一个肥大肉厚的尾部,活像一只充血的扁虱,令人讨厌。可桑坦德人认为它是最理想的食物,和爆米、果仁差不多,是每个桑坦德人爱不释手的美味食品。
收获蚂蚁的季节,通常在4~6月的雨季,而且必须是大雨后的早晨。雨过天晴,背插薄翅、后面拖个大屁股的蚂蚁纷纷从洞穴里爬出来,准备沐浴那灿烂的阳光。可它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太阳打个照面,就被人们发现而穷追不舍。在蚁后身前身后负责保驾的兵蚁,用那剪刀状的嘴狂咬猛螫,被咬中者当即就会出血。但一心捕蚁的桑坦德人任它怎样螫咬也不放过,直到把它们扒进麻袋里为止。
蚂蚁除了食用外,桑坦德人还把它做成药膏,专治风湿性关节炎、头痛和消化不良等。
法国人是怎样用花草做菜肴的
法国的烹饪艺术在世界上是久负盛名的。在法国,用来做菜的花草不下160种,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野生的,如矢车菊、蓍草、地榆等;二是人工种植的,像石竹、牡丹、旱金莲等;三是非本土生长的,如玉兰花等。
法国人用花草做菜肴的方法很多。旱金莲可以做色拉;大丽菊或小菊花可以做汤;薰衣草、茉莉花以及堇菜可配制而成牛奶鸡蛋烘饼;报春花、石竹做成的面包让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像香柠檬一类的花草,虽然不宜做菜,但它们与醋、沙司或奶油掺和在一起,也会大大增加人的食欲。
至于金合欢花、天竺葵之类的花草,在用冷油浸泡后便是美味可口的菜肴。如果将它们在鲜奶中煎熬,则可做成上等的糊状食物或正餐后的甜点。那些香味很浓的茶花、黄百合、风信子、月季花等,用热水一氽或热油微煎,加上一些调料便使人胃口大开。如果把它们晒干后研成粉末,和在面粉中做成糕点、面包,或者搅拌在冰激凌中,其滋味更是妙不可言。
土耳其人吃什么
土耳其人的饮食以面食为主,一天三顿都吃面包、薄饼,也有面条、米饭,但它是用油炒拌上奶酪,或撒在羊肉汤里当菜吃,不是作主食。薄饼的吃法很多,他们最喜欢的是薄饼里夹羊肉或是夹蔬菜、奶酪,再涂些酱料,吃起来格外有味。副食有羊肉、牛肉、鸡、鱼、蛋和土豆、茄子、黄瓜、白菜、洋葱、胡萝卜、西红柿等蔬菜。土耳其的饭菜一般都是煎烤,不论到哪里都可以吃到烤制的食品(当然也有些菜是煮食的)。其中最有名的是“道而马”。“道而马”就是将青椒、茄子等掏空,里面填上肉末、蔬菜或是米饭等,再加点松子、无核葡萄干,用橄榄油或玉米油煎烤烹制。土耳其人十分喜爱这种菜,特别是茄子,烹制方法非常多,据说有四五十种,宴会上也作为一道名菜上席。
小羊肉是他们使用最多的一种肉,烹制的方法也主要是煎烤。烤羊肉、烤羊肉串在土耳其到处可见。最有名的是“转烤羊肉”,就是将许多片羊肉叠在一起,肉中间插上一根铁棍,挂在炭炉上或电炉旁,不停地转动烤制,厨师手持锋利的长刀,在转烤的羊肉上灵巧地削下烤熟的肉片,然后在肉片上浇些番茄汁或是浇上滚烫的黄油,吃起来其肉脆嫩味美,如用薄饼夹肉卷起来吃,更富有情趣。
你知道这些奇特的婚礼吗
洗脚婚礼。尼泊尔古兰基人举行婚礼时,首先由新娘的父亲为新娘脱鞋洗脚,然后再给新郎脱鞋洗脚。接着,所有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都来为这对新人洗脚。这种奇特的“洗脚婚礼”,意思是为新婚夫妇洗去身上的污垢,让他们清清白白地做人,和和睦睦地生活。
拔河婚礼。西南非洲的班本杜人举行婚礼时要举行一场拔河比赛。新郎用事先准备好的“彩绳”系在新娘的左腿上,和迎亲的亲友一起把新娘拉过来,而新娘的家人和亲友也必须用力抱住新娘不让男家拉过去。在比赛中,新娘必须大声哭泣,以表示吉祥。最后,以新娘家故意输掉——放行而结束婚礼。
鸣枪婚礼。在也门的马里卜等地,新人结婚时要鸣枪祝贺。新郎去新娘家迎亲时,一路上都要朝天鸣枪。当迎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门口时,新娘的家人也要鸣枪欢迎,同时还要在附近设一个靶子,让大家鸣枪射击。在迎亲的队伍返回时,新娘家的人朝天开枪进行阻拦,不过,这只是制造热闹气氛,完全没有恶意。
非洲的马赛族人从不说谎
生活在坦桑尼亚的马赛族,是位于非洲的一个游牧民族。这个民族存在着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任何人都不许说谎。马赛族人为了生存而发展畜牧业,他们长期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并且养成了一种勇敢、强悍、勤劳而朴实的品格。而不说谎的这一个美德,也是他们在长期地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中养成的。
马赛族的祖先最早是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生活的。很多年前,他们需要更好的生活,他们赶着牛羊去寻找水草丰茂的大草原。然而,他们沿着非洲大裂谷向南迁徙的游牧期间,沿途中遭到很多伤人的狮子等猛兽的袭击。他们为了对付途中的猛兽,把不同年龄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不同的集团:即在14岁到25岁为青年集团,26岁到45岁为年长集团。青年集团除了每日必须放牧以外,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练习射箭和打猎。当时在他们的心目中,谁能用自己的矛来杀死狮子或大象,谁就会被公认为最勇敢的人,而整个集团就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向他祝贺。在他们战斗的生活中,集团的人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团结合作,他们之间彼此信任,互不欺骗,最终顺利地到达坦桑尼亚北部的大草原。他们在这种迁徙中,深深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信任的重要,并把这些看成像生命一样的重要和宝贵。
后来,马赛族为了保持和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作风,从此以后就规定任何马赛族人都要永远地亲密合作在一起,团结互助,谁也不许说谎。
克林阿卡洛列人为何以泪迎客
巴西的亚马逊河是世界第一大河,在这里居住着克林阿卡洛列人。他们只接待不带武器的客人,而且迎客的仪式别具特色。
按照克林阿卡洛列人的习俗,陌生人来到村前必须大喊大叫,又唱又笑,否则护村的战士会把来者当作敌人。战士们听到叫喊声后,就将村民们叫出来,开始举行欢迎仪式。首先是一个巫师走上前,朝来客脸上吹气,表示把晦气和疾病吹走。然后,男人们一个个祷告似的发表演说。接着,在场的人纷纷哭泣,人人泪流满面,以泪水对客人表示欢迎。在一片哭声中,忽然有一个女人放声大笑地走出来,用唾沫润湿手心中不同颜色的树脂,然后将黑红色染料涂在客人的脸上,最后客人才被簇拥进村。傍晚,吃晚饭的时间到了。妇女们用野蕉叶把香蕉和木薯包好,放在烧热的石块之间烘烤,烤熟后用以招待客人。吃饭时,克林阿卡洛列人的脸上都笑意融融,陪客人一起用餐,并热情地为客人唱歌跳舞。这时,如果客人送给他们礼物,他们会大大方方地接受。当客人告辞时,他们又痛哭起来,用眼泪送走客人。
一火为何不点三支烟
在英国,吸烟的友人凑到一起,一次不能点三支,而要在点过两支后换一根火柴或熄灭打火机后再打着,然后才能给第三人点烟。否则,据说会给三个人中的一人招来不幸。
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的三个士兵夜间在战壕里吸烟,其中一人划着火柴给另外二人和自己点了烟。由于火柴的发光时间较长,正好成了敌人从容瞄准的目标,结果有一个士兵被冷枪打死了。此后,用一支火柴给三个人点烟遂演变成忌讳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