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英文名称: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Area
武陵源于1992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西北部张家界市与慈利、桑植两县交界处,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总面积369平方千米,属张家界市管辖。后来又发现了杨家界新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是20世纪80年代初新发现的山水名胜,这里的风景没有经过任何的人工雕凿。武陵源的景观类型主要为砂岩峰林景观,次为灰岩喀斯特溶洞景观、灰岩喀斯特峡谷景观、高山湖泊景观和人文景观等。这里集“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洞美”于一体,到处是石柱石峰、断崖绝壁、古树名木、云气烟雾、流泉飞瀑、珍禽异兽,风光秀美,堪称人间奇迹,鬼斧神工,生态价值极高。
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及其成固砂岩峰林景观构成武陵源景区的主体,张家界、天子山、索溪峪、杨家界景区主要为此类景观,这种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国内外均属罕见。在36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中,目前所知有山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无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它们由上泥盆统石英砂岩组成,岩石层厚、质纯、坚硬、沉积厚度大,分布面积广,为砂岩峰林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1亿5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以来,地壳不断上升,使3亿年前还在大海中的砂岩隆起形成高峰,相对高差1000~1300米。砂岩峰林地貌景观错落有致,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拟人拟物,形似神似。突突兀兀的岩峰上配有青松、红枫,形成天然盆景园,为天下第一奇观。
武陵源水绕山转,仅张家界就有“秀水八百”,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堪称为“湘西型”岩溶景观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态有溶纹、溶痕、溶窝、溶斗、溶沟、溶槽、石芽、埋藏石芽、石林、穿洞、洼地、石膜、漏斗、落水洞、竖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等。溶洞主要集中于索溪峪河谷北侧及天子山东南缘,总数达数十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被称为“洞穴学研究的宝库”。黄龙洞全长7.5千米,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武陵源最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武陵源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候万千。云雾是武陵源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五种形态。雨后初霁,先是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遗产价值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二条第1点中对于自然遗产的说明:“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不论在地质地貌表征上,还是动植物资源的珍惜程度上,都具有突出的自然价值和科研价值,因此符合《公约》中对于自然遗产的定义。武陵源作为一个生态状况良好,各类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不仅分布有成片的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而且在生物资源方面也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这些特性集中整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生态系统内部,具有高度的原始性和珍贵性,因而凸现出相当高的自然价值,因此符合自然遗产的真实性要求。武陵源由于地处特殊的地理区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良好,物种丰富。加之武陵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我国众多孑遗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千百年来武陵源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源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因此,符合自然遗产的完整性要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生态地域,拥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价值,而且在各方面价值来说都具有无可比拟性,可以说是“黄金地带”,因此应该足够重视并加以严格保护,以防止珍贵遗产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