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城乡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的学科,或称城镇地理学。它是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对这门学科应包括的内容尚无一致的认识,通常认为它研究城市及乡村的人文组织和活动的地理方面的问题,既不包括在农业地理学的范畴之内,也不完全包括在聚落地理学之内,可以视为城乡地区的区域地理研究。涉及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并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环境科学等有密切联系。
城乡地理学的研究起源很早,20世纪初,法国地理学者维达尔-白兰士及其学生德芒戎、白吕纳等做了大量有关乡村地理论题的研究工作,他们用历史的方法研究农村聚落的类型、分布、演变及其与农业生产系统的关系。以后,德国的韦伯等也研究了乡村景观问题。法国小区域研究一向把农村地区作为主要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使乡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发达国家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以及发展中国家日益重视乡村建设和乡村经济发展,使许多国家开展了乡村地理研究。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也于1976年成立了乡村地理委员会(1984年更名为乡村发展委员会)。
研乡村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内容是乡村聚落地理或称村落地理以及农业地理。现在研究领域已经扩大到许多其他的方面,例如,乡村地区的发展和建设,乡村人口的变化,乡村环境,乡村产业结构、劳动、职业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乡村的居住、交通、服务供应、文化教育等。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乡村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开发利用研究;②乡村土地利用和经济结构的空间变化研究;③乡村地域类型和功能分区的研究;④乡村聚落的合理布局和乡村城镇化的研究;⑤乡村生态环境的研究;⑥乡村人口职业构成和劳动力转移规律的研究;⑦乡村聚落、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总体规划。
研究方法:①实地调查,了解实际的基本情况和变化。②典型对比,可根据经济水平或乡村景观等将研究区域分为若干类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对比研究。③系统分析,把乡村作为自然、经济、社会的大系统进行分析。比如在产业结构研究中以某一产业为中心,联系其他产业进行分析;在城乡关系中,以集镇为中心,联系城市、村庄进行相关分析;在人地关系上,以人口为中心,联系资源、环境和经济进行分析。④动态研究,分析乡村的形成和演变,探讨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⑤区域模式,根据乡村土地利用结构、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收入结构、投入和产出结构等经济发展指标,建立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并加以论证,为建立乡村级地域经济体系提供依据。
城市
城市指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的“城”和“市”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是指四面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管子·度地》篇中说:“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市”,指的是交易市场,《周易·系辞下》中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与市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商品交换日益扩大和繁荣,逐渐形成了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是:①农业的发展产生剩余产品,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所以,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而且,农业的发展为城市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壮大城市经济基础。另外,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农村购买力提高,需要城市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加,促进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使农村可以为城市输送大批剩余劳动力,壮大城市规模。②工业生产的发展和集聚是影响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早期和中世纪的城市主要作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商业中心,城市规模和城市化过程都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发展很慢。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需要相对集中和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③对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城市的发展,受到城市的腹地范围、与腹地的联系以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的影响。而城市对外交通体系越完善(即运输方式多样化、交通网络发达、运输能力扩大),城市与腹地的联系越密切,腹地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此外,随着生产地域分工深化,区际空间联系加强,一些交通地理位置优越的地方出现以转运和区际贸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它们依靠其位置优势,发展外来资源的销售、储存、加工,可吸引大量建设项目和投资,从而促进城市本身的发展。④第三产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现代社会生产、流通容量加大,市场交换频率加快,要求城市为生产和流通提供科学研究、运输、通信、金融、保险以及批发、零售、仓库、广告等行业的配合。此外,现代城市越来越复杂,要求增加许多指挥、调度和管理机构,持续开设各种教育机构。而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城市发展商业饮食、社会保险、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各种服务行业。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现代城市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现代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规模和容量大,内部结构、功能形态以及分类体系复杂,其生产更多地摆脱了土地和自然的束缚,属于高级生产或服务性质,即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现代城市具有动态特征,是一个高速度、大容量、高效率的动态客体。现代城市各种形式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绝对量、流动程度、运动频率和运动的空间范围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使得城市各项设施实现高效率化。
现代城市化造成特大城市以及大城市集群区的出现,并产生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问题。20世纪30年代流行将城市活动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类,从功能分区入手组织城市功能区。但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识到,城市是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活动要求连续、流动的空间,城市规划应当致力于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现代城市中已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多功能综合区。此外,城市与其周围区域存在连续的、有机的联系,城市规划应以区域规划为基础。
乡村
乡村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也称农村。原始聚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到新石器时代,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使以农业为主要生计的氏族定居下来,出现了真正的乡村。中国已经发掘的最早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前期,如浙江省的河姆渡以及陕西省的半坡等。
按照乡村的经济活动内容,可分为以一业为主的农业村(种植业)、林业村、牧村和渔村,也有农林、农牧、农渔等兼业村落。在经济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乡村存在各种居住方式和形态特征。在农区和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移型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而在江河湖沼之中,还有以舟为室的船户组成的船户村。固定的聚落可分为散布着孤立农舍的散村,以及集合成条状、块状、环状的路村、街村、团村和环村等集村,其规模从只有少许农户的小村到数千人口的大村不等。根据乡村是否具有行政含义,可分为自然村和行政村。自然村是村落实体,行政村是行政实体。一个大自然村可设几个行政村,一个行政村也可以包含几个小自然村。
一般来说,乡村聚落具有农舍、牲畜棚圈、仓库场院、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特定环境和专业化生产条件下特有的附属设施。小村一般无服务职能,中心村落则有小商店、小医疗诊所、邮局、学校等生活服务和文化设施,可发挥最低层级的中心地职能。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在城市郊区还出现了城市化村这种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
集镇
集镇指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一般是指建制市镇以外的地方商业中心,既无行政上的含意,也无确定的人口标准。按照中国的情况,除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及其他设镇的地点之外,县以下的多数区、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有相应的腹地支持,习惯上均称为集镇。
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奴隶社会。中国《周易·系辞》已有“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宋代以后集市普遍发展,集镇也随之增多。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利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次建立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成长为集镇。在集镇形成后,大都保留着传统的定期集市,继续成为集镇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和集镇的发展,集市对集镇的意义则会减弱和消失。
集镇在中心地系统的概念中,是较低的一级中心地,职能为供应乡村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收购农产品,以及满足其服务范围内的居民对教育、医疗、娱乐等的需要,是城乡之间的纽带。集镇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成长为建制市镇。在乡村人口比例较大的国家和地区,集镇在居民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集镇内部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商业街道居于核心的地位。集镇的平面形态则受当地环境以及与相邻村镇联络的道路格局的影响,或作带状伸展,或作块状集聚,并随本身的成长而逐步扩展。
城市化村
城市化村是位于城市边缘、居民大多为在市内上班的长期月票使用者的类似城市的乡村聚落,又称为郊外居住区。它是一种带有城市性质的村落,即城乡之间的聚落,位于乡村或城市边缘,但没有通常城市所具有的众多人口和发达的第二、第三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周围居住的来自城市的中层阶级和长期月票使用者日益增多,改变了农村聚落的社会构成和性质。城市化村的出现反映了乡村城市化这一社会变化过程以及城市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区域的扩展。城市化村通常位于铁路、公路沿线,交通便捷,能提供基本服务和具有一定的市政基础设施,但乡村的景观或传统的村庄特色也可以被保护下来。
城市化村的概念最初由原联邦德国地理学家施瓦茨于1959年提出。他提出的这种类似城市的聚落的概念,改变了传统的将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类方法。
城市化村的另一含义为城村,指市中心周围为新移民建的低租金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