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语言必须考虑到听众、场合等因素,可以寻找大家可能的共同经历和遭遇、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共同的需要等等作为演讲基调。
引用警语要有说服力
卡耐基说:“我在孩童的时候常拿一根棍子,去横在一群羊要经过的门口来玩。当前面几只羊跳过了棍子,我就把棍子拿去,后面的羊走到门口的时候,还是跳一下,一如前面的羊跳过棍子一样。它们要跳一下的原因,就是因为前面的羊跳的缘故。这并不是羊特有的现象,差不多人也是这样,大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别人的所做所为,信仰别人的信仰,并毫无疑问地接受名人所讲的一切。”所以,可以引用名人的话来增强演说的说服力。
在演说中引用名言是利用了人们崇拜名人的心理,而且,名言一般精粹洗炼、寓意深刻,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激情,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也就是说,在文章的关键处要用一句或几句警句来点明题旨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名言和警句是对生活哲理的概括,一方面反映出人对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没有生活体验的人是无法恰如其分地使用名言和警句的。而那些善于思考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语言精美、思想深遂,给人的印象总是深刻的,对人的内心冲击总是很强烈的。例如,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以富于诗人气质和理性思辨闻名,她的作品警句充满深刻哲理:“难道生命在于维持?生命在于奉献!不尽地奉献便是不尽地扩充生命。我只要生命的密度,不要生命的长度!”(《心灵》)“不抱小节的可能不得人心,处处小心的可能处处得意;过于自信的可能欲速不达,安分守己的可能稳扎稳打。独创带来孤立,平庸带来团结;温暖造就优柔,严酷造就顽强……没有志向的人往往一生安宁,充满活力的人往往一生艰辛……”(《活力》)这些由现实生活引出的富于生命力的生活哲理,把人们习以为常而忽视的生活现象上升到理性高度,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读后让人难以忘怀。
在演说中适时插入名言警句可以使演说生辉。有个战士当年在演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英雄事迹时引用了在整理战友遗物时所发现的诗句:“一片忠贞报国仇,战士谁人怕血流?横扫越寇凯旋日,万里学海从头游。”这首朴实的小诗反映了战士的情怀。这样的警句是用热血和生命锤炼成的,确实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有些闪烁光彩的警句,则是演说者“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如解放军战士王春霞在演说《青春之歌的作者该是谁》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青春之歌的作者,而我也在谱写着自己的青春之歌。”“真正的理想只有建筑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才能展示出它丰富的美的内涵。”这些精辟之言是演说者投身于斗争实践,对人生的深沉思索的结晶。这些优美的格言警句,都是来自沸腾的生活之中。那种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生活的人,置身于色彩纷呈而又复杂多变的斗争中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行之久远的警言。当然,使用名言和警句应该从演说中的人、物、事中自然而然地发展引出,要运用得当,不能为讲警语而讲警语,故作卖弄,否则就显得做作了。名言的运用,只有经过自己的思索并化为有血有肉的东西,才能显出勃勃生气,才可以给演说增辉,但引用不贴切也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不好印象。
名言警句对于深化演讲主题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演讲中引用名言警句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引用原文,不要以讹传讹。
(2)要全面领会原文,不要把意思搞反。
(3)要反复证明一下原文是谁说的,不要张冠李戴。
(4)少用“据权威人士说”。
(5)引用“受欢迎的”名人的话。
(6)引用当地名人的话。
(7)引用有资格讲这话的人所说的话。
同名言警句一样,寓言典故也是言简意赅、内涵深刻的。
在相同的境况下,运用寓言和典故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古人常用寓言表述自己的观点,梁惠王曾问孟子:“我对治理国家可谓费尽心机,可是考察一下邻国没有一个君主像我这样对待百姓的,为什么邻国的百姓不见少,我的百姓不见多呢?”
盖子说:“大王喜爱战争,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两军交战的时候,有两个士兵弃甲而逃,一个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另一个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因为自己跑了五十步就笑话跑了一百步的人对不对呢?”梁惠王说:“不对,跑五十步只不过还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你的百姓增加了。”孟子在这里批评梁惠王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意即你梁惠王的“政绩”与别的国王有什么很大差别,老百姓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在演讲的时候,可以借用古人成功的经验,因而“引经据典”已经成为我们论证的固定形式之一。但引经据典一定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1)由于“经、典”大都是文言文,所以应尽量翻译成白话文,若是直接穿插文言文,恐怕听众自己还有个反省、暗译的过程,这样会影响听讲的效果,所以这个程序一般都应由演讲者代替。
(2)翻译应尽量保持直译,直译确有困难,可以采取变通手法,把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经、典”一定要贴切。
(3)抓住寓言和典故的核心与本质,删除不必要的重复和陪衬,尽量使寓言和典故短小精悍,说明问题。
为了给演说增加文采,增加动人的力量,可以适当地在演说中用诗词名句作装饰,选用的诗词一定要贴切、恰当,引用适当的诗词名句可显示你的文采和修养。
英国一位爵士,在某次晚宴上发表了一个轻松的演说,他在结尾说道:“你们回去之后,就会寄我一张明信片的。即使你们不寄的话,我也得要给你们每位寄一张,而且你们很容易猜到是我寄的,因为在上面不贴邮票,(众笑声)我将在上面写着:
季节自来自去,
万物按时凋零,
唯有那———我对你们的仁爱,永远像鲜花般的艳丽芬芳。”
用一首诗来结束这篇轻松欢快的演说,别有情趣,增添了宴会的欢乐,也增进了宾主的友谊。但若一篇严肃的演说结尾也引用这首诗,就会不伦不类,适得其反。所以,名人的话,古今的格言,诗词佳句都可用在演说中,但一定要用得恰当。《吕氏春秋》说得好:“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感动世人。”诗词是语言宝库中经千锤百炼筛选出的精辟之词,因而它有久远的生命力。名人、大师、英雄人物的格言和诗句,容量大,力度大,适当引用,有画龙点睛之妙。如有人在演说中,引用了革命烈士李大钊的一段“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说明青年一代继往开来,任重道远,具有催人奋发的力量。这样的一句话可以胜过普通言语的十句百句,而且足以打动听众,沟通演讲者和听众间的感情。
演讲结尾要鼓舞斗志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演讲要获得全面成功一定要精心设计好结尾。如果说好的演讲开头犹如“凰头”,那么好的演讲结尾就象“豹尾”。豹尾者,色彩斑斓而又强劲有力。演讲的结尾是对整个演讲的总结,它承担着收拢全篇的任务,因此,其意义是非常大的。演讲的结尾既要有文彩又坚定有力,既概括全篇又耐人寻味,才能使全篇演讲得以升华,收到良好的效果。
高潮迭起是演说采用的一种主要结尾方法。即用一层高过一层,一句比一句更有力量,把演说推向高潮结尾。不过,这种方法不易运用,而且也不是一切演说家对一切的题材都能合适的。但是,如果用得恰当,结果一定十分良好。例如,林肯赞美尼亚加拉瀑布的演说就是如此。请看他怎样把哥伦布、耶稣、摩西、亚当等时代和尼亚加拉相比,一句比一句有力而达到高潮的:
很古以前,当哥伦布最初发现这一块大陆,当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渡过红海时,甚至亚当从创世主的手里出来,一直到现在,那尼亚加拉瀑布一直在这里发着怒吼。古代的伟人,像我们现代人一样,他们曾经见到过那尼亚加拉瀑布。那时的尼亚拉加瀑布和现在的瀑布同样的新鲜有力,前世纪的庞大巨象和爬虫,也曾见到过那尼亚加拉瀑布。从那样久远的年代,一直到现在,那尼亚加拉瀑布从未有过一刻钟的静止,从不干涸,从不冰冻,从不睡去,从不休息。
这个结尾给人的感觉是一浪高过一浪,使人心里难以平静。思维由演说者牵着往前走。
讲演结尾的要求大致可以归纳成以下三点:
1.加深印象,结束全篇
当演讲基本完成,听众对你的观点、态度以及讲述的有关知识基本上已经掌握时,就必须考虑“收口”了。“收口”是从视觉上、听觉上给听众留下最后印象,将在听众的大脑屏幕上“定格”。所以,“收口”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听众对整个演讲的印象。
精彩的结尾往往能弥补一些不足,可以强化听众的总体印象。只要我们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古今中外的演讲家对结尾都是很重视的。卓别林是著名的喜剧大师,也是出色的演讲家,他在1943年所作《要为自由而战斗》的演讲中,痛斥了妄图奴役人民的“野兽”,最后他用直接呼告的形式给听众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哈娜,你听见我在说什么吗?不管你在哪里,你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乌云正在消散,阳光照射进来!我们正离开黑暗,进入光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世界———一个更可爱的世界。那里的人将克服他们的贪婪、他们的仇恨、他们的残忍。抬起头来看哪,哈娜,人的灵魂已长了翅膀,他们终于要振翅飞翔了。他们飞到了霓虹里———飞到希望的光影里。抬起头来看呀,哈娜!抬起头来看呀!”
2.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演讲结尾切忌重复、松散、拖沓、枯燥,最好也不要是那种人云亦云的客套式的结束语。结尾言简意赅应该是演讲者追求的目标。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同学作了题为《时代的启示》的演讲,他的结尾是这样的:“我们———民旅振兴之先驱,将以十倍的创新,百倍的努力迎接时代的考验!伟大的哥德曾这样欢呼新时代的到来:‘宽恕我吧!渗透着时代精神,这是莫大的乐趣!看哪,从前的智者是怎样思考的,而我们最后却远远超过他们。’”结尾犹如撞钟,清音绕绕,耐人寻味,令人感奋向前。
3.戛然而止,余音绕梁
演讲到达高潮时,听众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这时果断收束,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美国作家约翰?沃尔夫曾说过:“演讲最好在听众兴趣未尽时戛然而止。”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结尾的:“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上,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战斗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以“不自由,毋宁死”六个字戛然而止,使全场愕然,随后即响起“拿起武器”的呼声。“不自由,毋宁死”则成了美国人民争取独立与身由的伟大誓言。
演讲结尾的格式,常见的有如下5种:
1.比喻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演讲结尾时运用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加深听众的印象。鲁迅先生的著名演讲《未有天才之前》,结尾是这样的: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艰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伟大的地方,也是更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正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话。”用“泥土”说明天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基础,希望青年甘愿做培植花木的“泥土”。用简单的比喻使道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2.韵文式
演讲到结尾时,由于演讲者心清激动,用一般的语言不足以表达胸中的感情,往往借助于诗歌作结。一位解放军战士李俊华同志作了《大巴山的春风吹暖了我的心》的演讲。他是这样结束演讲的:“最后,我想唱一支我最喜欢的歌———《我心中的路》来表达我激动的心情:
世上的路有无数,
最难忘我青春的路。
它是曲折,它是变幻,
是泪水打湿的欢乐和痛苦。
世上的路有无数,
最难忘我心中的路。
它是希望,它是追求,
是生活的召唤和归宿。”
3.决心式
结尾忌用决心式,但不是一律不能用。决心要坚决有力,不能不切实。有时,在特殊的情景和气氛下非要向听众表达自己的态度、决心不可时,那么这时的决心就不是蛇足,而是热血的奔腾、火山的迸发。闻一多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结尾是决心,表达了闻一多面对反动派的屠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鼓动式
演讲者激情澎湃,采用鼓动式的结尾可以激发起听众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在圆明园遗址前的演讲》是这样结尾的:“圆明园被火烧的耻辱烙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脸上,仇恨和教训也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底。‘落后就要挨打,强盛才能自主’,我们当代人应有志气雪此国耻,振兴中华,留下无愧于后代的历史,让火烧圆明园的惨剧不再重演!青年朋友们,为使我们的祖国成为最富有、最强盛、最文明的‘万园之园’而奋斗、拼搏吧!’”
5.哲理式
哲理性的语言发人深思,给人力量,催人奋斗。李燕杰同志在演讲《启迪青年的灵魂》时的结语是:“有人为了等机会,往往一心想摘取远方的蔷薇,却反而将身边的玫瑰踩在脚底,他们忘记了一切大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一个人没有强烈的希求成功的愿望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绝无此事,人间也绝无此理。”
上面这些格式,在实际运用时常常是相互交错、包容的,不能生搬硬套,如在哲理式中当然也包含鼓动性,在鼓动式中也包含演讲者的决心。所以,结尾格式的分类不可能太细。除了上述5种结尾格式外,概括式、呼告式、想象式、升华式也是常见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运用,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