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朝至唐代的佛教石刻造像。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万佛寺遗址。清光绪八年(1882)以来,陆续出土残佛像、佛头、菩萨像、伎乐天像、须弥座等约200余件,现均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石刻造像纪年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至唐大中元年(847)等。其中宋元嘉二年净土变石刻为已知南朝有纪年造像中最早的一件,惜已流出国外。万佛寺石刻造像填补了南朝雕刻史的空白,对研究四川雕刻艺术的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万佛寺造像从造型上,可分为早期(南朝宋至梁)和晚期(北周至唐)。早期的面型方正;晚期的面型圆润,肌肉丰腴,但又匀称秀静。对人物的刻画比例匀称,合乎生理解剖。万佛寺造像具有较浓厚的地方特色,表现在:①题材方面。它大部为释迦立像和观音立像,很少有北方流行的释迦多宝并坐像、交脚弥勒像、思惟像及双观音像。②装饰和布局方面更有显著的差别。如大同三年(537)释迦立像胸前的结带刻着华丽的花饰和珠饰,天和二年(567)的菩萨像的足蹬草履。中大同三年(548)观音立像龛正中雕观音,后面又雕着4弟子、4菩萨;前面雕着两踏象力士,像座正面雕8伎乐天,龛侧又雕着持杵力士等。
万佛寺石刻造像,虽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但风格、手法与北方造像,尤其是龙门石窟造像相接近。如佛像多有六朝名士潇洒飘逸的风韵,衣服多是双领下垂大衫、胸前小结的形式。早期菩萨像的披巾由两肩下垂至腹部成叉形,然后反至肘上;后期的由两肩下垂至腹,通过一环,反至肘上。以及持降魔杵、怒目披衫著裙的力士等,也都具有北方造像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