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木雕艺人称作“雕銮匠”或“棱花匠”,多集中于湘南、湘东、湘中地区。衡阳为湖南有名的雕刻之乡,因山高林密,人多田少,早在宋代事竹木者甚众(《清泉县志》今衡阳县)。附近的佛道圣地南岳衡山的庙观的修建,也造就了一大批雕刻高手,其中自然少不了木雕艺人。据说明清盛世时,南岳的庙观大小达3000多处,其中雕梁画栋的殿堂、镂花琢卉的神案、佛龛,还有千姿百态的神佛雕像,均为“雕銮匠”们的杰作。相传一位梁姓的雕匠,在南岳庙里雕菩萨,一直雕了13年,当最后一对龙凤烛雕刻完后,顿时满殿生辉,雕匠仙逝。
侗族村寨的鼓楼花桥,全用榫卯结构,飞阁重檐,多饰有生动的民族图案,别有一番风趣。
与徽州民居重视门脸装饰一样,湖南民居也十分注重门饰。门坎雕以鲤鱼,寓“鲤鱼跳龙门”意、门楣两旁伸出的“卦木”上,刻双鱼太极八卦图,左右设对龙或对凤,意“二龙戏珠”或“双凤朝阳”、大门上挂吃鬼的“吞口”,更多地表现出楚巫文化的神秘色彩。
江西建筑木雕多保留在明清建筑之中,常以戏文故事、吉祥图案为纹饰,结构繁复、刻工细腻,刀法繁而不乱,人物造型传神。特别是吉安、婺源、宜黄等地的民居上的木雕,还要上一层朱漆,并描金加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苏州木雕古雅精工,善于用浮雕表现花卉人物。苏州东山一座雕花楼,全楼梁、桁、柱、檐通饰砖、石、木雕,十分富丽,据说此楼木雕出于吴县香山派艺人周云龙之手。
三、案头木雕
(一)黄杨木雕
黄杨木雕因用黄杨木作为雕刻对象而得名。黄杨,属常绿灌木,是一种名贵的木材。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民间也有“千年难长黄杨木”的说法。一株长了四五十年的黄杨,直径也不过十几厘米。黄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泽如同象牙,是小型雕刻的最佳材料。
黄杨木雕发源于浙江乐清县,主要分布在浙江乐清、温州等地。这一带多山林,艺人们就地取材,从事雕刻。黄杨木雕最初用于元霄节“龙灯会”木制龙灯上装饰的小佛像,清末发展成精细见长的小型木雕工艺品,供人们案头摆设。
黄杨木雕多取材于宗教人物及民间传说人物,刀法圆转流畅、干净利落,以镂空雕法最为典型。
黄杨木雕工序复杂、有构图、塑制泥稿、选料、操作粗坯、镂雕细坯、修光、擦砂磨光、擦蜡配底座等一整套操作方式。一些技艺娴熟、修养高深的艺人往往可以不塑泥稿,因材施艺,直接雕刻。
清末明初,著名艺人朱子常的作品《捉迷藏》,在南洋劝业会和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奖。艺人王凤祚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洋雕塑某些手法,作品简洁、传神,其子也是黄杨木雕高手。当代黄杨木雕大师叶润周,为“叶氏黄杨木雕”第四代传人,创作了大批黄杨木雕珍品。
黄杨木雕在长江流域的湖北利川、上海等地也有生产。如利川的黄杨木雕以当地出产的优质黄杨木和人头山漆为原料,制作工艺和造型在吸收江浙同类工艺的精华的基础上,体现巴楚工艺豪放之特点;上海的黄杨木雕,由早年习过西方宗教雕刻的艺人徐宝庆开创,其作品形象逼真、雕工细腻,代表作有《顽皮娃娃》、《五子观龟》等。
四、湖北木雕船
生活在长江边的楚人有悠久的造船历史。1973年在湖北江陵发掘出土的西汉土坑木椁中,发现了一只木雕船的模型。经有关人士比较,这只船的接榫工艺竟和今天的木雕船工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湖北木雕船模制作上的传承关系。
湖北木雕船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汉代,相传那时匠人对造船不得其法,有位巧匠张中彦便试做了一件数寸长的小船,其工艺之精巧使大家无不佩服。从此,作为制造船舶模型的木雕小船,经历代艺人不断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工艺品。
湖北木雕船种类繁多,古往今来,大江湖泊上来往穿梭的各种船只为木雕船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被湖北木雕船艺人制作成各种供观赏的小型木船。如民间木帆船,古代的漕船、战船、画舫、龙舟、凤舟,以及民间灯会上的彩船等,种类繁多,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木船的特点。如内河船不是头平尾翘,就是头尾均向上翘;船体有狭长的,也有呈“斗”字形的。各种海船的造型也很美观别致,讲究装饰。画舫、龙凤舟的造型、纹饰则典雅、华丽,显示出民间匠师的精湛技艺。
从长江上游而来的四川麻秧子船,船体呈斗字型,头平尾翅,朴素大方。洞庭湖的倒把子船、平顶船、秧子船等,船体狭长,头尾两端高高翘起。下游的游船画舫、客货船雕刻得更是精美华丽,具有典型的江南特色。这些木雕船不仅是精美的民间工艺品,而且还是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史的珍贵资料。
湖北木雕船除使用圆雕、浮雕、镂雕等传统技法外,还特别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和精工制模,不仅船体花纹清晰、匀称纤细,而且楼阁门窗、栏杆等处的花纹也处理得精细入微。
在制模上湖北木雕船也做到精确无误、衔接严谨无缝,拆卸组合方便自如。
木雕船的技艺在宜昌至汉口一带由许多民间艺人世代相传。近代宜昌著名老艺人龙云华的木雕船,曾吸引许多外国人远道来买。后人龙从发、程楚春、潘正斌等,也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今古老的湖北木雕船已扬帆远航,成为沟通五湖四海感情和友谊的桥梁。
(第五节)竹雕
中国的竹雕艺术中心在江南一带,这已为中国工艺美术史所证实。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时期两件“彩漆龙纹竹勺”,以竹条为柄,竹节为底。勺柄上刻有浮雕龙纹、编辫纹和条形透雕,为现有最早的竹雕实物。魏晋南北朝时起,文人爱竹崇竹的自然、清雅之风盛行,竹以“脱俗”的“君子之风”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内涵。著名的“竹林七贤”、“竹中高士”都出在这一时期。这一风气与竹乡人古老的竹崇拜以及由此发展形成的爱竹、重竹传统自然合拍,促进了竹雕工艺的发展。唐宋时,出现了“留青”与“毛雕”工艺。南宋时竹刻家詹成,所造鸟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宝、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具备,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五),在江南一带颇有影响。
宋元至明代,随着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各界对工艺品需求的增大,一些文人对“八股”取士的厌倦,开始转向艺术领域,不少人干脆加入了竹雕行列,这样一来大大促进了竹雕艺术的发展。
明代江南竹雕艺术形成两大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产生了大批著名的竹刻匠师和从业人员。竹乡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的竹雕工艺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出现了“贴黄”工艺。湖南邵阳、四川江安、浙江黄岩的翻簧竹刻;江西井冈竹艺、湖北咸宁章小泉竹艺、扬州竹刻、上海嘉定竹刻等便是这一时期竹雕工艺的杰出代表。
一、“嘉定派”和“金陵派”竹雕艺术
明清时江南一带的竹雕,曾产生过许多名家,由于艺术风格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嘉定派”和“金陵派”就是典型的代表。浙江嘉定地区为我国的竹雕之乡。明代,这里的著名竹雕艺人有朱松邻与其子朱小松、其孙朱三松,人称“嘉定三朱”。“三朱”首创竹雕从浅刻推向深刻和圆雕的技法,使竹雕不再依附于竹器的附加雕饰和日用工艺的制作,而独立开来,从而成为独立的艺术雕刻。嘉定派艺人还有秦一爵、沈大生等,清代有以薄地阳刻为工的吴之王番、善于圆雕和雕刻竹根人物的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及弟子施天章。
竹雕松树形小壶
金陵派创始人为明万历年间金陵(今南京)人濮仲谦。其作品“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勾勒数刀,便与凡异”(《初月楼闻见录》),注重对竹材自然形态的利用,刀法简洁,使魏晋以来不加雕琢或略加雕琢的竹艺形式更加完美。明末至清代,此派的竹雕名工还有刘父甫、潘老桐、方洁等。“金陵派”竹雕对扬州竹刻工艺,尤其是扬州竹刻中的浅刻和皮雕产生过深刻影响。
壶用天然盘连的竹根雕成松树形,以松干为主体,松枝盘曲成柄,断梗做流。壶盖巧雕成枝叶形,叠压错竹刻竹节笔筒
落,形似折枝,又与壶身主干相连,柄下隐刻阴文“仲谦”楷书款。壶呈棕褐色,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雕成,构思奇巧。
濮仲谦是金陵派的创始人,他喜欢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自然成器。此笔筒为其代表作品之一,直筒形,外壁浅浮雕竹枝图,雕工精湛,与众不同。
方洁刻竹水图臂搁
臂搁正面浅刻高山突起,溪水清流,古树茅屋,构图层次丰富,景物错落有致。左上题刻为“丙戍年日治庵制”,下落“方”字印章文。
二、江安竹雕
江安位于四川南部,地处蜀南竹海,盛产楠竹。江安竹艺海内外驰名。江安竹雕为江安竹艺中一大类别,以竹雕筷和翻簧竹刻等产品为代表。
江安竹雕筷在长不过七八寸,粗不及指尖的细竹杆上,以娴熟、洗练的刀法,雕刻出玲珑剔透的手工艺品,令人赏心悦目。竹雕筷的花色品种有繁多,仅传统的狮头筷,就有方狮、圆狮、单狮、双狮、单脊狮、双脊狮、踩宝狮、子母狮、活眼狮、闭眼狮、含宝狮、系铃狮等十多种。20世纪50年代,江安竹雕老艺人精心雕刻了一双名为“活眼、含宝、带儿狮头龙凤筷”,献给毛泽东主席。此筷顶端刻了一对十分威武的狮子,口含小元宝,眼珠溜圆,稍一晃动,元宝和眼珠就会随之滚动。狮子项下系有铃铛,前足护着小狮子;筷身的上半段皆镂雕出花纹,一支为吞云吐雾的祥龙,另一支为振翅腾飞的瑞凤。两两相对,错落变幻而有生气。整副筷子花了十多个工作日,真乃绝世佳作。
江安的翻簧竹刻有铁丝纹刻花、贴花、突花和火绘等技法,以老艺人顾聚铭的篾丝瓶雕花贴锦、凹竹堆花花瓶、山水画皮雕笔筒最具特色。他的作品构图匀称、疏密有致、景深幽邃、富有生气、刀法熟练、深朴古拙,数量多达万件。
老艺人邹海山,掌握了一套将楠竹幼笋慢慢培植成凹卷或扁圆竹材的技术,在此基础上雕刻的笔筒,堪称竹雕一绝。
江安竹雕新产品有竹根雕,取材于楠竹的根、须、依据竹根部节短、根须细密且长而形成的自然形态加工造型,生动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