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上有些什么风暴?
风暴是大气中出现的强烈的天气现象。由于不同地区的风暴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风暴需要采用不同的名称进行区别。
发生在海洋上的风暴根据地理纬度可以分为热带风暴、中纬度风暴和极地风暴;还可以根据水平范围大小分为天气尺度风暴和中尺度风暴;根据不同的大洋分为台风、飓风和热带风暴。其中,中纬度风暴主要有海上爆发性气旋,极地风暴主要有极地低压。太平洋上的热带风暴根据风力大小可以分为台风、强热带风暴和热带风暴。中尺度的风暴主要有飑线、海上龙卷等。
忽必烈征伐日本怎么失败的?
我国历史上的元朝,蒙古大军虽然曾征服了俄罗斯和欧洲。但是,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几次征伐日本,却都遭到了惨败,你知道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据历史记载,1274年,忽必烈派遣元帅忻都和副元帅洪茶丘带领2.5万人马,于11月份乘900余艘战船,从朝鲜出发东征日本,11月19日在日本九州佐贺博多湾及福冈强行登陆。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蒙古大军夜间遇到来自亚洲大陆寒潮挟带的狂风暴雨的袭击,几百艘战船被海浪吞没,1万多名蒙古官兵葬身鱼腹。1275年夏天,蒙古大军又对日本进行远征。这次虽然他们避开了寒潮季节,但是却又遇到了更加可怕的海洋风暴——台风的袭击,致使15万大军仅生还3人。
因此,在历史上,从客观方面说,忽必烈大军征伐日本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海洋气象知识,海洋风暴“偏向”了日本一边。
抗元名将张世杰最终败于谁手?
张世杰是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名将。当蒙古战车碾过中原大地,对南宋进行最后一战之时,张世杰是统帅宋军进行战斗的主要将领之一。
1279年2月6日,元朝的水军舰队分四路围攻南宋的海上堡垒压山(今广东新会县南)。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战斗持续至中午胜负未分。下午,元军虽突破南宋的堡垒,宋军仍顽强抵抗。不料,黄昏时天气骤变。海上大风呼啸,雷声隆隆,海雾茫茫。守卫的宋军疲惫不堪,在无力突围,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宋将陆秀夫背着南宋帝昺投海,宋军崩溃。张世杰率10余舰只突围,誓与元军周旋到底。但不幸遇到飓风,船毁人亡,英雄魂归碧波,南宋王朝从此彻底灭亡。
飓风怎样帮助戚继光消灭倭寇?
戚继光是我国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中,还有一段天助戚继光消灭倭寇的故事呢。那是在1561年5月17日,戚继光接到报告,有2000名倭寇乘18艘战船在浙江温岭县以南登陆,戚继光立即调集水陆两军分三路进剿倭寇。这一仗,戚家军出奇兵焚毁了倭寇的战船,使倭寇一片混乱。面对戚继光的大军,倭寇惊恐万状,纷纷投海泅逃。哪知此时海上的飓风又断了敌人的后路,海上波浪滔天,泅海的敌人无一幸免,全部葬身鱼腹。少数没有下海,仍在海滩上负隅顽抗的敌人也全被歼灭。戚家军在天助飓风的气象条件下,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二战”中什么天灾重创了美国海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击毁美军飞机260架,炸沉军舰8艘,毙伤美军4575人,使美国海军遭受了一次灭顶之灾。无独有偶,美国海军的第三舰队在1944年几乎又遭受一次灭顶之灾。这次袭击美国海军的是谁呢?是太平洋上的台风。1944年12月17日到18日,美国海军第三舰队在菲律宾以东海域遭遇台风,风暴中心附近的风速超过每秒60米。3艘驱逐舰在狂风暴雨中沉没,146架飞机被毁,20多艘舰艇遭到严重破坏,死亡人数超过了800人。这可以说是美国海军在遭到日本人袭击的“人祸”之后,遭受到的最大的一次“天灾”。
气旋是什么?
气旋是发生在大气中的一种旋转运动。其实,大气中的旋转和涡旋运动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流动环绕着中心进行。秋天的田野上,常常出现小的旋风,篝火晚会上,空气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涡旋将杂物卷得到处都是。大气科学中的气旋则是特定的一种天气系统,它的水平范围在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在同一高度上,它的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气压。根据出现纬度的不同,气旋还可以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什么叫台风?
提到台风,无论是渔民还是海上航运者都会闻之色变。因为即便是万吨巨轮遇到台风也是避之惟恐不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台风的巨大威力面前,人的力量显得太渺小了。
那么,台风就是风速非常大的风吗?严格地说,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1989年以前,我国对热带气旋的划分标准是:
台风:最大风速17.2米/秒~32.6米/秒(风力8级~11级)
强台风: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7米/秒(风力在12级以上)
从1989年开始,我国采用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统一标准:
热带风暴:风速17.2米/秒~24.4米/秒(风力8级~9级)
强热带风暴:风速24.5米/秒~32.6米/秒(风力10级~11级)
台风或飓风:风速大于或等于32.7米/秒(风力在12级以上)
根据现在的定义,台风就是发生在太平洋上的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它可是有具体风速界限的,你注意到了吗?
台风的“种子”从何处来?
一棵参天大树的长成首先需要种子,当种子发芽成为树苗后,能否长成大树则取决于成长的环境是否有利。台风虽然是威力巨大的热带风暴,但它发展成为台风同样需要“种子”和有利于发展的环境。那么,台风的“种子”是什么呢?它就是赤道辐合带中气旋性质的涡旋。事实表明,大约有85%以上的台风生成于赤道辐合带中。因此,生成台风的“种子”主要由赤道辐合带提供。另外,部分热带东风中的波动也可以发展成为台风。
为什么台风在热带高温洋面上形成?
当有了生成台风的“种子”以后,能否形成台风还取决于它成长的环境是否有利。有利于台风发展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呢?这就是充足的水汽供应,并且这些水汽容易上升到高空凝结,释放出凝结潜热以提供台风发展的能量。在热带西太平洋的高温洋面上,赤道辐合带中的上升运动将海面附近的湿空气携带到高空凝结,高温洋面的加热使底层空气含有大量的水分,如果此时高温洋面离开赤道适当的距离(地球自身的旋转有利于台风的旋转运动),则台风快速发展的条件就满足了,因此,台风容易在热带高温洋面上形成和得到发展。
气旋性涡旋为什么容易出现在赤道辐合带中?
赤道辐合带是南、北两个半球气流汇合的地带,它对应气压场上的赤道低压带。为什么气旋性涡旋容易出现在赤道辐合带中呢?这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说明了。在一条小木棍上边缠绕上一条线,并把小木棍原来的位置用弹簧固定,无论你向外拉哪一头的线,或者同时向外拉线的两端,当手松开时,木棍都会旋转起来。这就是在赤道辐合带气旋性涡旋较多的原因。观测结果发现,在高温洋面上的季风辐合带南、北两侧,气流的方向是相反的,当来自南半球一侧气流加强时(相当与实验中拉线的一端),则赤道辐合带内的热带气旋数量就会明显增加。
台风是怎么在海上成长的?
台风是怎样从一个不起眼的热带涡旋发展成强大风暴的呢?简单地说,是台风自身的发展与热带积云对流运动的互相促进和不断循环使得台风不断发展壮大。
由于赤道辐合带内的热带低压等较大型的涡旋运动,可以将海面附近水汽含量高的空气抬升到高空使水汽凝结,释放出凝结潜热。释放的潜热热量加热了大气中层,使气温增高,密度减小,高层等压面开始上凸,因而气流从高层向四周辐散流出。高层气流的辐散又促使低层的气压下降,海面上低压中心附近气流辐合增强,使更多的水汽上升到高空,释放更多的潜热再加热高层大气,于是海面上气压进一步下降。这种不断循环促进的过程进行的很快,促使台风迅速发展起来。同样,在中高纬度海面上发生的“气象炸弹”——爆发性气旋的发展史也具有类似的过程。
台风也能在陆地上生成吗?
从是否有台风的“种子”和是否有利台风发展的环境条件两个因素进行考虑,陆地上的确存在形成台风的“种子”,但却不具备台风发展的水汽条件。比如,在北半球盛夏期间,赤道辐合带确实可以到达北纬25度的陆地上,在赤道辐合带中照样存在着许多气旋性的涡旋。虽然陆地表面的温度远远高于热带高温洋面的温度,但由于陆地缺少大洋表面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台风得不到发展的能量,因此台风不可能在陆地上生成。
生成于热带洋面上的台风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登陆,并且可以深入到内陆很远的地区。但当断绝了与海上水汽的联系,台风就会迅速地消亡了。这就是台风可以在海面上逐渐形成、壮大,而一旦登陆,很快就减弱转变成低气压的原因。
“袖珍型”台风破坏力小吗?
发生在热带洋面上的台风一般都具有大于1000千米的范围。如果台风的风力达到了台风的标准,但水平范围却只有几百千米,则相对来讲这样的台风就是袖珍型的台风了,它也被称为“豆台风”。此种袖珍型的“豆台风”多数发生在我国的南海,它的水平范围只有200千米~300千米。由于袖珍型台风的生成源地离陆地很近,范围又小,在天气图上难以被及时察觉到。“豆台风”还有发展迅速的特点,这就使得预报要比一般台风的预报难度大得多。因此,等到观测发现它时台风又常常已经临近陆地,来不及预报和预防,致使受它影响的地区容易遭到很大的破坏,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损失。
北印度洋的热带风暴有什么“脾气”?
盛夏的北印度洋,在适当的条件下也会在暖海水之上的大气中形成热带风暴或飓风。但是,就像人有“左撇子”一样,印度洋上飓风的活动范围与路径与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风暴也大相径庭。它形成于大洋的东部,一般也不影响西印度洋的大陆。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原因是:印度洋暖海水地理位置的分布与太平洋和大西洋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北印度洋。由于印度洋的北部是地球上最大的高原,在高原的影响下,夏季北印度洋西岸出现地球上最强的、由南半球流向北半球的低空越赤道气流。气流越过赤道后,在地球旋转作用的影响下逐渐转向成为西南季风,将北印度洋的暖水集中驱赶到印度洋的东部,与热带西太平洋共同组成一个异常广阔的“暖池”。由于暖水在东,因此印度洋上的热带风暴主要就形成于东部,在西南季风的引导下,经常袭击孟加拉国等地区,造成严重的气象灾害。
为什么我国和美国的东部受热带风暴影响多?
在台风多发季节,人们从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就可以看到台风或飓风大多都发生在大陆的东岸地区,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美国的东部沿海。为什么台风“喜欢”大陆的东部沿海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赤道海区的信风,使海洋中的暖水集中在热带西太平洋和热带西大西洋,高温洋面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和发展;另一个原因是支配台风移动的环境流场。由于台风形成于赤道辐合带内,赤道辐合带以北的天气系统是强大的副热带高压。台风形成后大约有70%以上的台风沿着副热带高压的边缘移动。因此,当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西时,台风就向西移动;副热带高压脊的形状呈现西北—东南方向时,台风将向西北方向移动;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包含陆地时,则台风将在副热带高压气流的引导下登陆,在沿海地区造成风暴潮和狂风暴雨等剧烈天气。
北太平洋哪个月的台风最多?
台风是一种“喜暖怕冷”的天气系统,因此哪个月的海水温度高,高温海水的面积又大且位于较高的纬度上,哪个月生成的台风数量就多。在北太平洋,8月份高温海水的面积最大,而且,暖水离开赤道的距离也最远,因此,北太平洋一般在8月份出现的台风数量就最多。
哪个大洋风暴多?
如果将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台风或飓风的数量加起来,那么,哪个大洋中的数量最多呢?哪个海区占的比例最大呢?对这个问题可以从暖水的面积来进行估计。由于热带太平洋暖水的面积最大,因此太平洋中产生的台风数量最多。其中,西北太平洋暖水的面积又是暖水面积相对最大的海区,因此西北太平洋台风数量是所有海区中最多的。实际情景如何呢?让我们看一下比例:假定地球上每年发生100个热带风暴,那么,发生在太平洋的有66个,其中西北太平洋上有36个,赤道东太平洋16个,澳大利亚东北部11个,澳大利亚西北部3个。发生在印度洋上的有23个,其中南印度洋10个,孟加拉湾10个,阿拉伯海3个。大西洋中数量最少,只有11个。
美国人怎样给飓风起“温柔的”名字?
对于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上的台风,我国习惯于用数字进行编号。每年第一个观测到的台风被称为第一号台风,第二个被观测到的台风称为第二号台风,以此类推。但美国人习惯于用女性的名字来命名飓风。于是,按照女性名字排定的四组顺序表被用来分别对中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东北太平洋、大西洋的飓风进行冠名。每年使用一组,即每四年飓风的名字重复一次。顺序表的排列规则是按照名字中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顺序。例如,1972年大西洋第一个被观测到的飓风被称为飓风“艾比”(第一个字母为A),第二个飓风被叫做“布伦达”,等等。
台风“光顾”南半球吗?
当北半球进入白雪皑皑的冬季时,南半球正是气候炎热的夏季。当南半球的赤道辐合带位于高温洋面上空而且离开赤道适当的距离时,就会出现有利于台风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因此,在北半球的隆冬季节也正是南半球台风的多发季节。澳大利亚北部多是在这个季节受到台风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南半球台风的数量大大少于北半球的数量,特别是南大西洋,由于大洋地形的影响,暖水仍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台风或飓风发生在南大西洋。
地球上两个半球的季节具有相反变化的特点,因此,在季节变化过程中,就会出现大洋中的暖水随着季节向另一半球移动的现象。这种移动在太平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那么,是不是随着暖水向另一半球的移动,形成于一个半球中的台风就可以跨越赤道移到另一半球去呢?事实上,这是绝对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