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是一条重要的处世经验。有一分谨慎就少一分风险。为人处世需要讲究谨慎用心,切忌疏忽大意,以致前功尽弃。遇事要多看、多听,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切莫草率行事。
一个人,要想事事顺利,就要时时谨慎,事事认真,想好了再去说,再去做。特别是在事业顺达之时,切不可掉以轻心,不可妄言莽行,而要以谨慎的心态去迎接最后的胜利。
为人处世,谨慎用心得善果
古人说:“世上的事情都少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因此,有一分谨慎就少一分风险,有一分疏忽就多一分丢失。十分谨慎就完全成功,完全疏忽就会彻底失败。”可见,为人处世讲究一个谨慎用心。许多人在办事时,开始比较谨慎,过不了多久,就松懈下来了;有的人对大事、难事比较谨慎,对小事、容易事就疏忽。生活中不是常常有因忽略小事而酿成大祸的惨痛教训吗?因此,如果不想失败,就要十分谨慎。
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指人生处世的过程中,越是临近终点越应谨慎小心切勿疏忽大意,以防前功尽弃。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过正反两面的教训,值得我们去记取。
战国时,秦国国富民强,气势最盛。秦武王以为从此可高枕无忧,便以骄色示人。一谋士见势不妙,便进言提醒武王道:“诗曰,‘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是把持到最后关头的困难。今天的霸业是否能成,还得看各方诸侯是否出力,然而王现在就沾沾自喜,以骄色见人,而忽视图霸的准备,若让他国知道了,受诸侯攻击的恐怕非楚而秦了。”
秦武王虽精于政治,其霸业也只维系了短短的四年。可见他没有听进谋士的忠言。
在这方面,一生谨慎,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居安思危的,历代帝王中要数唐太宗李世民了。
太宗常对左右说:“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谨慎,若在关键时候有疏忽,必招亡国之祸。现在天下的安危置于我一人肩上,因此,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颂德,我还需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倍努力。但是,仅靠我一人是难有作为的,希望你们能做我的耳目,发现我有所失,请直言无妨,君臣之间如有疑惑而不说,对治国是极其有害的。”
唐太宗如此开明,才引出善谏的魏征,以这种态度施政,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在现代人生中,慎言慎行,仍是处世的至理名言,仍是人生的成功之道。
勤思力行,君子讷于言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所谓“讷于言”,就是慢语少言,说话省着点;所谓“敏于行”,就是多做快做,办事效率高一点。简言之,就是少说废话,多做实事。
古代许多成就功业者,大多都是少说话、多做事的典范,西汉名将霍去病就是一个言讷行敏的典范。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载,霍去病“为人少言不泄”,但之于行,“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捕首虏十一万余级”。
《曾子·修身》曰:“行欲先人,言欲后人。”做事要做在别人前面,说话要说在别人后面。做事在别人前面,才有机会争得人生领先地位;说话在别人后面,经过博采众议、深思熟虑,才不会胡言乱语招惹是非。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做人若常喜欢津津乐道,传递小道消息,喜欢谈论东家长西家短,乐于神侃吹牛,都不是一种好现象,若不及早纠正革除,总有一天,会自食苦果。
坐着谈,不如起来行。任何事情、任何目标、任何策略,嘴上说说,不可能解决,不可能实施,而是要靠自我的身体力行,去工作,去奋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嘲笑张昭说:“坐议立谈,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这正是那些敏于言而拙于行者的真实写照。许多人,坐在那里夸夸其谈时,好像很有本事、很有谋略;临到做实事时,却什么也干不好。这不过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已。归根结底,嘴上的功夫千般好,不如把事情做好。
行敏,有利于言讷;言讷,可以促进行敏。任何只把事情挂在口头上而不落实到行动上的人,就没有心想事成的机会。
古时有两名富家兄弟,因遇洪水,两人身背金银珠宝逃命。涉水渡河时。老大对老二说:水流急,游到水中,若是觉得力不从心,就丢掉一点背上的金银珠宝,继续向对岸游;若再感到体力不支,就继续再丢,保住自己的性命是最重要的!老二点头,连称“高见”。
此时,洪水益发湍急,老大老二急忙纵身入水,向对岸泅渡,没多久,老二就觉得颇为吃力,于是扔掉一半背上的金银珠宝,到了河中央,老二仍感体力难支,又把另一半也扔掉了!
老二筋疲力尽地上了岸,回头一看,老大还在离岸很远的水中挣扎,眼看就要沉下去了!此时,老二大喊:快扔掉金银珠宝!老大听到喊叫,也想解开背着的包袱,扔掉金银珠宝,可是,他已经没有解开包袱的力气,最终落了个葬身水底的结局。
在口头上,老大比老二说的有劲,而在行动上,却不如老二敏捷,因此,老二敏行而保住了性命,老大只在敏言,终于丧命。
这则故事说明,善于言而不善于行,结果往往有天壤之别。
当然,少说话,不等于不说话。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简洁一点就可以了。只发表高见过嘴瘾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所谓言出必行,行必果,要么不说,如果说了,就要守诺,就得让自己所说的话变成现实。
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话多做事,将自己慢慢培养成一个谨言慎语、勤思力行的人,你的人生事业就必有一番作为和成就。
凡事三思,切莫草率莽撞行事
遇事不仔细考虚就容易酿成不好的后果,只有凡事三思而后行,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稳扎稳打地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慎重就是良好的心态中所不可缺少的因素。规劝某人要谨慎地做事情,慎重地对待遇到的问题,往往说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这不仅是态度问题,更是人生的智慧。
遇到麻烦要审慎,要沉着冷静,而不是慌张无序,鲁莽从事。沉着冷静给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留有想象的余地,进而能使麻烦的危害性降低,甚至变害为利。否则,遇到麻烦就慌慌张张,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就会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扩大事情的态势,导致不希望的结果。
凡事要想一想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应该怎么对待?事情总会有起因,但起因很可能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如果只凭感觉臆测就草率地行事,肯定会出差错,后悔不迭。
为人处事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看其表不看其里,也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佛家讲有因有果因果相应,事情的原因如果被它的假像遮盖住了,就需要你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拨开缭绕的迷雾,把事情的真相弄明白,只有这样做事情才不会后悔,才不会承受做错事的危害。
有一个国王很喜欢打猎。一天,国王去森林里打猎,文武百官随行,还带着一群手牵猎犬的仆从,他们希望能满载而归。
国王训练了一只老鹰,这次打猎国王也把老鹰带上了,让它站在自己的手臂上,看上去十分威武强悍。国王一声令下,老鹰就会飞离手臂,四下寻找猎物,若是碰上鹿或兔子,老鹰翅膀一扑腾,猎物就被擒获了。
但是这一天国王的运气很不好,他和文武百官都走散了,天气又干燥又闷热,国王非常口渴。可是炎炎夏日已将林中的溪水烤干了,老鹰在空中盘旋良久,也没能发现清凉的泉水。
终于,国王发现了有一股溪流沿着岩石的缝隙往下滴流,虽然一滴一滴的水量很小,但终于可以解渴了。
国王从马背上取出杯子,花了好长时间接满了一杯水,国王有些急不可耐,迅速把杯子送到嘴边,刚要喝的时候,天空中传来一阵呼叫,随后国王的杯子被打翻在地,满满的一杯水渗进了岩石的缝隙。国王仰头一看是自己的老鹰,没有在意。
第二次的时候,国王没等杯子接满,只是刚刚半满的时候,就送到嘴边,刚要喝,老鹰又俯冲下来把杯子打翻了。国王十分气愤,大吼说:“要再打翻我的水,我要你的命!”
当国王第三次接满水要喝的时候,老鹰又一次俯冲下来,国王忍无可忍,想也未想,拔出宝剑刺向老鹰,老鹰倒在了血泊中,水杯中的水也消失在岩隙中。
国王只好继续前行,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水的源头。他发现一条巨大的毒蛇匍匐于水泊中,周围都是搏斗的痕迹。国王顿时明白了,是老鹰救了他。老鹰杀死了毒蛇,为了防止国王喝下毒水,一再将他的杯子打翻,而国王却杀了自己的恩人。
他艰难地回去,找到老鹰的尸体将其厚葬了。
永远也不要于盛怒之下做决定。人愤怒的时候,头脑处于极度不理智的状态中,说话做事也往往不假思索,不顾后果。假如国王能静下心来,仔细地琢磨一下为什么老鹰会两次打翻他的水杯,难道仅仅是顽皮吗?如果不是,老鹰这么做一定有它的理由,国王就会思忖这个缘由,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将它杀死,也不会最终后悔。
凡事要三思而行,也就是说做事要慎重,不要不经过思考就下结论,但并不是说做事要优柔寡断。优柔寡断是没有主见的表现,遇事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恰恰是与慎重对立的一种情况。做事慎重是要求事到临头不要慌乱,不要没了主张,不要优柔寡断,而是应该思考清楚了,果断出手,否则,当断不断必留后患。
另外,遇事慎重要求分清事情的利害关系,在此前提下,采取有效的途径把事情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趋利避害。事情有缓有急,有轻有重,怎么做才能使得事情有利于自己呢?要慎重地分析事情所处的环境,注意事情的细枝末节,一点一线也不放过,谨防大而无当和走马观花。
权衡利害关系是慎重行事的准则,若是一个人分不清事情的利害关系,肯定会自取其辱,自找伤害。
谨慎做人,凡事需留三分余地
谨慎做人,不只是表现在说话办事中,而更能体现在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中。谨慎之人遇事留三分余地,就不会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就会进退自如。
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当他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依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不给对方留下一点回旋的余地。正当法厄同眼看着难以自保的月亮车幸灾乐祸时,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最后终于万般无奈葬身火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人生一世,万不可沿着某一固定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冷静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预料它的发展态势,也不了解事情的发生背景,切不可轻易地下断言,不留余地,使自己一点回旋的机会都没有。
有一位朋友与同事之间有了点摩擦,很不愉快,便对同事说:“从今天起,我们断绝所有关系,彼此毫无瓜葛……”这话说完还不到两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上司,这位朋友因讲过过重的话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他就。
因把话讲得太满,而给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处可见。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一样,再也加不进一滴水,否则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气球打满了气,再充就要爆炸了。
凡事总会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为加进其他液体而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便不会爆炸;人说话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下不了台;做事留有余地从而可以从容转身。
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些有机变之谋的人,在面对难办棘手的事情时,往往会用一些模糊语言,如:可能、尽量、研究、或许、评估、征询各方面意见……这些字眼,当然是些推诿之辞,无非就是想为自己留有余地。否则一下把话说死了,结果是事与愿违,那该多难堪啊!
所以,当我们做事时要注意: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但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上级交办的事当然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的字眼。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留后路,而这样回答事实上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使事没有做好,也不会怪罪你。
而在做人方面要注意:不要与人交恶,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不管谁对谁错,最好是闭口不言,以便他日如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对人不要过早地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定论”的话最好不要说。人的一辈子很长,变化也很多,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的话语。
办事、说话留有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做到进退有如,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给别人留有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这样对彼此都有好处。
知己知彼,不做无把握之事
《孙子》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这里的“算”是指“胜算”,也就是制胜的把握。胜算较大的一方多半会获胜,而胜算较小的一方则难免见负,毫无胜算的战争就更不可能获胜了。
胜敌的策略要依情势的变化而定,想获得战争的胜利,事先必须要有充分的计划,战前的胜算多,才会获胜,胜算小则不易胜利,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没有胜算就与敌人作战,那简直是失策。因此,若居于劣势,则不妨先行撤退,待有可乘之机时再作打算,无视对手的实力强行进攻,无异于自取灭亡。
将这一兵法运用于人生,运用于经商效果也是同样的。这就是凡事不要太过乐观,一旦大意轻敌,将陷入无法收拾的可悲境地。
因此,当我们要开创事业,或者拓展业务时,最好还是有制胜的把握再动手。
古今中外,有资格被尊为伟人的人,都有个大原则,即不怀侥幸之心,不勉强做毫无胜算的决策。而是确实掌握相当的胜算,依照谨慎的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从而获取胜利。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曹操,日本古代有武田信玄。这两位战乱时期的枭雄,之所以能在群雄争霸中所向披靡,理由之一便是不打没有胜算的战争。事实上,不管是曹操还是武田信玄,都是依据《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战则必胜。如此,曹操才能成之为曹操,武田信玄才能成为武田信玄。此外,中外历史上还有许多这样的伟人,均是善于运筹帷幄,谨慎行事,才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虽说把握胜算,然而经济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胜算。因为其中包含着许多人为的因素,诸如情感因素在内,所以不可能有完全的胜算,无法确实地掌握。不过,至少要有七成以上的胜算,才可进行计划。
而要做到有把握,就必须知彼知己。孙子说:“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句话虽然很容易理解,实际做起来却颇难。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均应以此话来时时提醒自己,无论做何种事均应做好事前的调查工作,客观地认清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获胜。
谨言慎语,避免祸从口出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危莫过于多言”,这些古训讲出了多言的危害,慎言的可贵,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自有其道理。有了这些教诲你就会明白说话要掌握分寸,不要把一切都说绝了的道理。
也许有人认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说话又何必要思前想后呢?这不是教人狡猾,不诚实吗?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如果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一分真话已经是不少了。孔子曰:“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谓之失言。”对方倘若不是你交往很深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对方的反应是怎样的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说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涉及对方,你不是他的挚友,又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牵涉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来困扰。所以逢人说话,要讲究分寸,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的磊落并没有冲突。
生活在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不必事事都尽情向别人宣布。不是不诚实,更不是狡猾。因为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人是讲话的对象,对象不适合就不必多说;时是讲话的时间,时间不适宜也不必多说;地是讲话的场所,场所不适合更不应多说。只有讲话的对象、时间、地点都合适了,那就不妨长谈尽情说,这叫做通达世故。
说话不但须谨慎,还要留有余地,就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词语。开口“当然”,闭口“绝对”,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会把交谈者吓跑。
俗话说:“量体裁衣”。日常说话,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作不同的处理,把握好分寸,留有余地。赞扬不要过分,谦虚也应适当,掌握好说话的火候。一些人常常将刚演了出好戏的青年演员称为“崛起的新星”,刚发表了一首小诗便谓之“著名诗人”,这种赞扬有些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但水已泼出,谁又会来草草收场呢?
同样,说话谦虚也该实事求是。有则笑话,说一个人过分谦虚。有人称赞他家花瓶漂亮,他说不过是一个粗瓶;人家称赞他衣服好,他又说不过是件粗衣。当客人对月饮酒,道:“好一轮明月。”他忙拱手说:“不敢,不敢,不过是我家一轮粗月。”这种谦虚便近乎迂腐,反而令人觉得不真诚。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时还可能是刚好相反。在人际沟通中,若能适时“制造别人讲话的机会”,则必定更受欢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少说话的名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多必失”、“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危莫危于多言”等等,但是许多人仍然有“话多”的毛病;出国旅行、婚丧喜庆、办公室内……都有“话多之士”,喧嚣嘈杂,令人厌恶。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指出简单的三原则,使人们的说话更“文雅”:
“不要咄咄逼人”,
“让别人也有说话机会”,
“让人觉得友善”。
话多的人,常求发言而后快,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不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所以容易“招怨”。其实,话讲得最多者多半是讲自己的私事,或东家长西家短,易滋生事端。生活中也不乏因话讲得太多,而遭致杀身之祸的教训。
人际交往中不可不牢记的黄金法则是:应当谨慎言语,开口要给自己留余地。
沉默是金,不该说时闭嘴
沉默,从表面上看好像显得愚钝木讷,其实不然,沉默是一种修行,是为自己镀上一个保护层,沉默是福,是无声中的有声,是上帝赐予纷繁尘世上的福音。所以,西方有哲人说过:倾听是最巧妙、效果最佳的陈述。
周朝后稷之庙,有三座金铸的闭口人像,孔子在金像的后背上铭刻了一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害。”
孔子这里其实是在劝诫人们: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缄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善装糊涂,善于掩饰自己,不让他人觉得你知道太多不该知道的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沉默是金。其内在的寓意是:沉默本身不是金,只是一个炼金的过程,将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后,才谨慎发言,这样,他给人捧出来的总是金子,自然会被人认为是一个极有价值的人,因而受到重视和信任。
人不可无缄口之铭!
“言多语失”说话应当谨慎,舍弃那些不可说的话,只说应说的话。
口莲和尚在给其信徒的一封信中写道:“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从心出而使人生色增光。”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伤及他的自尊心。所以劝诫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话说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会让人伤心。就是同一个意思的话,出自不同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却认为你是有意的,如俗话所说“口乃心之门”,你明显是故意伤害他。
不爱多说话的人,内心并不糊涂,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必有闪失。有道德学问之人,总是说话谨慎,工作勤勉。因此,为人处世应少说话多做事。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光说不做或只会说话不能付诸行动,久而久之,只会让人生厌。俗话说:“言多必失”,多说话比起多做事往往给人以夸夸其谈的印象,倒不如少说话,多做实事让人感觉勤奋踏实,值得信任。一个人只有做行动上的巨人,少言多思,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就。
司马迁作为一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史记》中这样评价汉代名将李广:《论语》上说过位居于上的人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下属也会效法他的行为去做;位居于上的人行为不端正,即使下了命令,也不会有人遵照去做。这说的就是李广将军这类人。我见过李广将军,他诚信忠厚,简直像个乡下人,不善于谈吐。可是当他逝世的时候,天下不管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因为他的死而哀痛不已。这是他忠诚笃实的品质取得了人们对他的信赖的缘故!
喜欢“说上句”,不管知道多少,都喜欢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爱下结论,爱指点别人,这些语言行为都有过分张扬之感,于明哲保身不利,聪明人应引以为鉴。
人既在社会中杂处,只能少说却不能完全不说。无论是探讨学问、接洽生意、交际应酬或娱乐消遣时,种种从我们口里说出的话,一定要有重点,要具体、生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虽未必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朝这目标努力是不会错的。要知道,为了保持你所说的话令人重视,永不令人生厌,唯一的秘诀是少说话。少说多听的人就能静静思索,使自己说出来的话更为精彩。
以曲求全,不能直行就拐弯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绕道而行,因为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地取得成功。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是强者,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不需要绕道而行,绕道而行是弱者的成功法则。
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
你真的能克服一切困难吗?你能一脚踢开巨石吗?你能一步跨过大河吗?当有些困难一时难以克服时,你要前进,就只有绕道而行,才可以到达目的地。善于绕道而行到达目的地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真正的智者。
有一年,美国西西里投资公司到中国寻求合作对象。美国人先后与多家企业谈判,轮到一家校办企业时,已经是当天下午4时多了。经过一天的谈判,美国人已经相当疲惫,根本无心再谈,何况谈判对象是一个只有200多人的小校办企业。果然,一开始,谈判就陷入僵局,西西里公司董事长柯比先生对厂长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谈吧。”
厂长意识到,如果此时退出,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机会,因为所谓的“明天再谈”不过是托词。
厂长站起来说:“柯比先生,您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确很忙,但是,我们也很忙,请您允许我再占用您10分钟时间,行吗?”
柯比点了点头。
厂长说:“我只说4个问题,其中3个是我们可以不与你们合作的理由。第一,与您谈判的厂家,大都想通过与你们合作得到资金,可我们不这么想,我们企业每年上交250万元利税,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如果其他投入需要资金,我们可以向银行贷款,付出利息就行了。如果与你们合作,就必须利润分成,这对我们明显不利。第二,别的企业想通过与你们合作得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可我们不需要,因为我们是校办企业,国家已经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与你们合作,未必能获得更多的好处。第三,别的企业与你们合作,还想得到你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可我们不需要,我们的项目是经大学科研人员研发出来的,技术目前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在设备和操作方面,我们也不担心。”
在听厂长讲述的过程中,几位美国人不断点头,在听完3条可以不合作的理由后,美国人的表情已经是惊讶了,因为前面的谈判者都是口口声声说要合作的理由,这位厂长却大谈不合作的理由。
厂长继续说:“当然,如果我不想与你们合作,根本就不会坐在这里了。实话实说,我们厂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很高,安全可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而贵公司技术先进,占有很大的市场,如果我们两家合作开发这种产品,利用你们公司的巨大影响开发市场,这样,不但可以发展我们的企业,贵公司也会获取巨额利润。”
柯比先生听到这里,脱口而出:“OK!OK!”
厂长获得成功的奥秘就在于绕道而行。他没有像其他谈判者那样直奔主题,说出合作的理由,而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弯子,先说出不合作的理由,最后才回到主题。而绕道的结果却是比别人更快地达到了目的。
即使你能克服眼前的困难,如果克服困难所花费的时间、财力和人力远远超过绕道而行,那你为什么不选择绕道而行呢?
绕道而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避强突弱,即避开强大的障碍,从薄弱的地方突破过去,这是智者达到成功的大智慧。
生活的智慧告诉我们:曲则全,枉则直。拐个弯也能达到目的,并且比别人更快更好,那又何必不做呢?在人生的很多选择中,坚持“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人,常常无法很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汉武帝自小是由奶妈带大的。因为皇帝是她喂养大的,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汉武帝知道后,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任何人也无可奈何,有人出了个主意,要奶妈求救于东方朔。
汉武帝很喜欢两个人,一个是东方朔,他经常说笑话,把汉武帝逗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讲话直,经常在汉武帝面前顶撞他,使汉武帝下不了台。但是,这位皇帝唯独对这两个人能够容纳重用,虽然官做得并不很大,但非常亲近。所以,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有很大影响。
奶妈只好来求他想办法。东方朔听了奶妈的话后,说道:“你要我救你,就要按我的话去做,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的时候,叫人把你拉下去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你就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再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央求皇帝!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也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等到汉武帝叫奶妈来问:“你在外面做了这许多坏事,太可恶了!”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
这时东方朔站出来说:“你还不快走!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吃你的奶吗?你就快滚吧!”
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吃她的奶长大,现在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想算了,免了你这一次的罪吧!以后可不能再犯错了。
东方朔的滑稽,不是胡来的。他是以滑稽的方式,运用了“曲则全”的艺术,不仅救了汉武帝奶妈的命,也避免了汉武帝日后的内疚。
§§风度篇 风度翩翩,人生资本——注重风度使你形象值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