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处于劣势,越是要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因此,做大事业,得“狠”下功夫。
即使是处于劣势,人们仍然会有求胜的策略。可是要没有隐忍的功夫,则会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只有隐忍不发,见机而动,才可达一招致胜之功。
日本古代著名将领织田信长看似鲁莽,实则工于心计。在争战不已的诸雄面前,他尤其善于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武田信玄在位时,势单力薄的织田信长自知不是其对手,因而对武田信玄百般屈从。他经常煞有介事地在武田信玄耳边私语道:“我太钦慕你了,你真是古今无双的大英雄”,并一再表示“请您多多指点我这个晚辈”。一有机会,他还往武田信玄家里送各种奇珍异品,甚至提出想和武田信玄家联姻。极尽谄媚取宠之能事,让武田信玄认为他是一个奴颜卑膝、胸无大志的小人。因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武田信玄去世后,其子武田胜赖骄狂好战,攻取了织田信长的18个城寨。织田信长遭此欺凌,仍然装出一副委琐、不敢还击的样子。自然,织田信长绝非苟且偷安的平庸之辈。只是因为时机未到,不敢轻举妄动。他一面整军备战,蓄力以待;一面挑动武田胜赖与其他诸侯的矛盾,让他们相互厮杀,坐视着武田军队的消减衰弱。隐忍七年之后,他看到时机来了,才出兵讨伐武田胜赖,并一举成功。
蓄力以待,相机而行,是弱者战胜强者的一副良方。织田信长以无比的忍耐力,捕捉敌我势力消长之契机,才能成功。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后,也正是采纳了谋士朱升的韬晦战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减少了敌人,发展了势力,待时机成熟后,一旦称王,稳稳当当,终于成了明朝开国皇帝。古今中外英雄成功的历史说明,目标如果不在实力、威望达到适当程度时进行,只会招致失败。时机不成熟时,就必须实行以退为进,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但是,古往今来,在政坛、商界,各行各业,哪有人不明白“忍”功的重要?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的很少,在紧要关头,偏偏忍不住,而是意气用事,则正应了“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相反的,能忍得住,也能狠得下心委屈自己,那自然稳操胜券了。
要真正做到隐忍不发的另外一个本事则在于一个“静”字。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非常有道理的。这种“静”,使得人少私心,去贪欲,不谋一己私利,所以不急功近利,宠辱不惊,能对大事冷静合理地观察判断,因而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好比下棋,如果比对手多看很多以后的走势变化,哪有不赢棋的道理。因为无私欲,看清了形势,才敢于冒犯首脑当前的喜怒,说服领导压制取胜的冲动,等待最佳的时机。
单凭一个“忍”字,人们的运筹未必能达成目标,必须加上“静”字。没有“静”的修为,人会在自我的欲望面前膨胀,只贪图一时痛快而迷失自我,忘记自己弱者的地位和前进的方向,并导致失败。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老子主张以弱守寡,是循机导势的重要前提,是从自然与人生的行进道理中总结出来的。这种功夫,不仅仅是“术”的粗浅层次。弱者,道之用,能融会贯通这至深道理的人,必须涵养功夫达到“道”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高人。
所以,以至诚、无私之心做事待人,像老子所说的“致处极,守静笃”,不断提升自己。虽“忍”不阴,虽“狠”不毒。运用奇谋,因势利导。只让人感叹智计之巧妙,不致使人们产生阴险狡诈的感觉,这里面的学问,幻化无穷,但是基本精神,一脉相承。政坛、商界、对上、对下,全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