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的每一座帝陵,都是整个西夏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独立完整的建筑单元。西夏诸陵都是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占地面积达10万平方米。这些帝陵的外廓形制虽然有所区别,有开口式、封闭式和无外廓式三种,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大体相同,分为角台、阙台、月城、陵城四部分。西夏诸陵的服务外廓或宫城的长宽比例都在1.5:1.7之间,与西夏国都兴庆府的外形长宽比大致相当,或许从中可以看出,西夏人设计城池或陵墓的理念都是所谓的“人形城”理念。这种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城池形状与人体躯干的长宽比例基本一致,建筑平面布置与人体类似,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西夏诸陵的内部结构大同小异,下面就以最大、最著名的3号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昊王陵”为例,看看西夏帝陵的内部结构和建筑特色。
3号陵是西夏9座帝陵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陵园。陵园坐北朝南,方向150度,茔域面积15万余平方米。以角台为边界,陵园平面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南北长约450米、北端宽272米、南端宽407.4米。陵园的建筑设计有四座角台、两座阙台、两座碑亭、一座月城和一座陵城。这些建筑是据南北中轴线对称分布的。进入陵城,从南门到北门的中轴线上,建有献殿和陵塔,位于两者之间的则是埋葬墓主的地下墓穴,地面上还保留着隆起的长方形墓道。
四座角台是陵园的外围建筑,也是茔域范围的标志。角台呈对称分布,南北各两座,角台之间连接围绕形成陵园外廓,现在已经看不出外廓痕迹,只有四角的夯土墩体。
两座阙台是陵园正南门外的建筑,为左右对称,东西相距100米。阙台呈圆形,基底直径约12米,残高8米。由阙台向北35米,有两座碑亭建筑,也为左右对称,东西间距80米、亭台下有高大的砖构方形台基,边长20余米,高2米有余,其上建有直径13米的圆形碑亭。阙台和碑亭是陵园中仅次于陵塔的高大建筑,也是南门外的主要建筑。碑亭的设置,是西夏王陵独有的布局特色。碑亭北行40米,就到了月城和陵城,两城相接,平面呈“凸”字形状,南北总长约232米,东西宽164米。月城是陵城南门外的一座小城,类似瓫城,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城门开辟于南墙中间,推测是全木结构的乌头门。月城至陵城南门之间,设有神道,两侧各有两排石象生,呈对称形式。石象生均遭人破坏,石雕碎块散乱堆积于地面,经清理后,发现石象生下有长方形台座。陵城前设置月城,营造出一种防御性态势,这在帝王陵墓中为首次发现,也是西夏王陵的建筑特色。月城内摆放石象生的做法,既能缩短神道、调剂空间,又能增加陵城的威严与肃穆。
陵城南北略长,呈方形,四面辟有陵门,南门为正门,面积较大,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位于当心间的南北两侧台基处,设有斜坡或墁道,似乎不能通行,只能起到象征性作用。各门两侧,皆有门阙形建筑。每侧各有圆形墩台式三阙,靠近门边的墩台最大,然后依次渐小。
宫城四角置角阙,也为圆形墩台式建筑,东西对称,南端底角各有5座,北端底角各有7座。这些错落有致的建筑,丰富了陵城的视觉感受。在陵区的中轴线上从南向北建有献殿、墓道、墓室和陵塔,献殿建在八角形台基之上,为圆型大殿。其南北两侧对称设有斜坡墁道。北侧墁道直对墓道南端入口,间距仅有2米,推测墓主灵柩,经献殿祭拜后,出献殿北门,顺此斜坡墁道进到墓室安葬。据已发掘的6号陵,推测墓的形制应是斜坡墁道,土洞墓室。3号陵的墓室已被盗掘,形成直径23米的巨大圆形盗坑。陵塔建在北门台基外0.6米处,底座直径达37米,残高即21米,可以想象当年其雄姿。陵塔是陵园中最高大的建筑实体。献殿、墓室、陵塔虽然位于南北一条直线之上,但是却与陵城中线并不重合,均偏西5度。这似乎反映了党项人独有的正殿放空、以避神鬼的观念。值得注意的是,举凡阙台、门阙、角阙、献殿和陵塔之形制,都是圆形建筑,且呈3、5、7座或呈奇数布局或结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奇数为阳,圆形为天,塔形为佛,3号陵多此类建筑,寓意当为天子之陵、佛王之冢。这充分反映了党项民族既尊儒教、又行佛法的文化特征。
西夏王陵一般被认为是仿照宋陵建造的。但是事实上,西夏人绝对不是简单地照搬唐宋帝王丧葬制度,而是根据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有所取舍,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具有西夏特色的帝王陵园制度。和宋陵相比,西夏王陵的规模较小。西夏王陵远承唐风,依山而建,气势磅礴。但由于西夏国力远没有唐宋那么强大,难以大兴土木建筑陵园,因此在总面积上来看,西夏诸陵虽然不输宋陵,但就主体大小而言,则远逊宋陵。即便是西夏陵区内最大的3号陵,主体面积达2.9万平方米,也不到北宋皇陵任何一座帝陵的三分之二。西夏王陵的结构比较单纯。宋陵除陵城外,还有附葬的后陵及侍奉死者灵魂的“下宫”等建筑,多数西夏帝陵没有发现任何后陵和下宫的建置。此外,西夏王陵布局简练,月城、陵城连接紧密,营造出一种防御性态势,这也是西夏王陵独有的建筑特色。西夏王陵建筑观念独特。西夏王陵多圆形建筑塔式建筑,而唐宋陵园建筑则四方四正,极为对称,体现出“中正无邪”的主题思想。西夏陵园四域的角台建筑为唐宋陵园所没有。角台是规定每座陵园范围的界标。西夏陵园中的碑亭建筑也是唐宋陵园所没有的。唐宋陵园的石碑位于南神门前,碑立于平地,无建筑围护。西夏陵园中皆有两到三个碑亭,位于双阙之后、月城之前,位置显著。一方面弥补了将石象生缩放于月城内,陵园前部气势减弱的不足,也加强了碑亭作为给帝王歌功颂德的意义和作用。西夏陵园的葬俗也比较奇异,虽然深受唐宋陵园影响,但西夏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西夏狭小而简陋的土洞墓与中原传统的砖室墓迥然有别,似乎源于党项人“俗皆土屋”的生活习惯。西夏陵墓中随葬品反映了与中原不同的社会习俗。夸张表情的力士碑座、随葬完整的羊、狗以及铜牛、石马等大量家畜家禽的骨架或仿制品,反映了党项民族游牧经济的生活方式和勇猛尚武的内在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