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甫医案》曰:“出血之病机,虽有火热而起,但也有因气虚脾弱,中土虚寒,不能摄血,使血无所依存,故治疗亦当从两者中求之。”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现代医学认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有:炎症和溃疡如食道炎、急性胃黏膜病变、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食管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或十二指肠结核、上消化道息肉等;机械因素如上消化道憩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胃扭转等;血管因素如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血管瘤、血管发育不良、血管扩张等;肿瘤如食管癌、胃癌、十二指肠癌、多发性息肉、淋巴瘤等;全身疾病等。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中医学中“呕血”、“便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上消化道出血是络脉损伤、血液内溢所致,《灵枢·百病始生》谓:“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络脉损伤是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或肝气横逆、胃失和降,或脾虚不能统血,或久痛入络、血络受伤等,均可导致呕血或便血,治疗应采取分期治疗,结合出血速度、血量和全身状况,分为出血期、静止期和恢复期。
出血期的治疗仍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静止期应巩固其治疗效果。恢复期宜针对出血的基本病因治疗,防止再次出血,以取得良好的远期疗效。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值得临床参考。
临床中还应注意,大多数的止血药均属寒凉之品,容易止血留瘀,治疗过程中应加入温经止血药,使止血不留瘀,如代赭石、花蕊石、艾叶炭等。
另外,临床中还有一类病人,属于中气不足或脾气虚弱,表现为出血量不多,但病程较长,血色紫暗,食欲减退,身困乏力,四肢冰冷,血压下降或较低,这时需温中止血,或健脾止血,应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白及、地榆炭、仙鹤草、藕节炭治疗,并加少量三七粉止血活血,可迅速取效。此类病人,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往往心存顾虑,恐补中健脾之品易加重出血,这时只要辨证准确,可以大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