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认为胃气不和是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素问·逆调论》曰:“人有逆气不得卧……是阳明之逆,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不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强调太阴主脾,其脏为阴,淫邪所至,易从寒化,留而不去,则令人不寐;阳明乃多气多血之腑,不为燥气所主,故邪气所奏,易从燥化热,热扰神明,亦可导致不寐。并明确指出治法,如《灵枢·邪客篇》说:“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唐代孙思邈认为胃虚冷、脾实热、脾虚冷、心小肠俱实是引起不寐的主要原因。《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若脉寒不得卧……胃虚冷也。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者泄注……不得卧,名曰脾虚冷也。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巨阳经俱实也……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并在《内经》半夏秫米汤的基础上,拟用“温胆汤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卧,此胆寒故也”。对现代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另外,通过对明清不寐病例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胃气不和是不寐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常见痰湿中阻、胃腑邪结、胃阴亏虚、脾胃气虚、心脾两虚、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等证型。
痰湿中阻,常见不寐,脘闷,苔腻,脉滑,治疗以化痰和胃安神为主,多以二陈汤加减。还可用《内经》半夏秫米汤治疗。《灵枢·邪客篇》提出在治疗时运用半夏汤“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也”。对此,后世医家均有不同的阐发,如李东垣曰:“内经半夏汤,治不得卧,乃去饮之剂也。”林佩琴认为:“盖不寐多由思虑劳神,惊忧怒火,气郁生涎,用半夏汤。半夏除痰而利小便,秫米益阴而利大肠,则阴阳交通而得卧也。”吴鞠通云:“半夏逐痰饮而和胃。”因此半夏能祛痰饮和胃而安神。现在用半夏治疗失眠,仅次于酸枣仁和茯神两味安神药,用量可达15~30g,配以夏枯草效果更佳,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
胃腑邪结,症见不寐,脘腹胀闷,大便溏而不爽,食少不知饥,面黄瘦,脉弦实。治以通腑泻浊,方用大承气汤加减治疗。
胃阴亏虚,症见不寐,虚烦,食少,目赤夜痛,脉细弱。治以养阴和胃,药用北沙参、麦冬、甘草、枳壳、生石决明、川贝、瓜蒌皮、川石斛、冬瓜子、生熟谷芽、鲜竹茹加减。
脾胃气虚,症见不寐,食少乏力,腹胀,厌油腻,脉虚弱。治以补益脾胃,药用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
另外,还有心脾两虚,症见不寐,多虑,心悸,食少,神疲,脉细软。治以补益心脾,安神定志,药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肝脾不和,症见不寐,易怒,面黄乏力,腹胀便溏,脉弦涩。治以疏肝健脾安神,药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肝胃不和,症见不寐,腹痛,胸脘窒闷。治以疏肝和胃,药用十味温胆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