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筑长城,《诗经》赞颂之。
春秋战国筑长城,秦、楚、齐、郑、韩、魏、赵、燕、中山等国皆筑,一国胜似一国,没有因筑长城而亡国者。
秦始皇筑长城,历代贬褒不一。贬之者将秦始皇筑长城作为暴政的代称,亡国的证据;褒之者说秦始皇筑长城是丰功伟业。史家司马迁评论蒙恬筑长城是:“阿意兴功”;《史记·索隐述赞》称赞秦始皇“长城首筑,万里安边”;时代先驱孙中山说秦始皇筑长城“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长城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毛泽东说“不到长城非好汉”;邓小平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2006年9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长城保护条例(草案)》。会议认为,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加强长城的保护,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至清,长城的修筑几乎是无代无之。过去说唐代不修长城,但史籍记载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二年(619年)在榆社县就修筑了长城,武德七年六月“遣边州修堡城、警烽候议备胡”,武德八年正月“掘长堑”,“堑断北边要路”以备边;过去说清代不修长城,但史籍记载清代亦修长城。
由是观之,长城从始筑到历代对其修筑,在中国延续使用了将近3000年!一项工程,历经千秋万代的传承使用,遗存至今而光辉永照,这在世界上除了长城别无它!北魏时中书令、太常卿高闾早就说过:昔周命南仲,城彼朔方;赵灵、秦始,长城是筑;汉之孝武,踵其前事。此四代之君,皆帝王之雄杰,所以同此役者,非智术之不长,兵众之不足,乃防狄之要事,其理宜然故也。因此,长城的出现与存在,总是自有适合它存在的环境、理由和哲学。
长城是地方政治、军事、经济集团实行区域保护的人工屏障。长城一旦建筑起来,其功能作用是多方面的。汉元帝时,郎中侯应总结了长城的十大功用:一是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二是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古者安不忘危,不可复罢。三是中国有礼义之教、刑罚之诛,愚民犹尚犯禁,又况单于能必其众不犯约哉。四是自中国尚建关梁以制诸侯,所以绝臣下之觐欲也。设塞徼,置屯戍,非独为匈奴而已,亦为诸属国降民,本故匈奴之人,恐其思旧逃亡。五是近西羌保塞,与汉人交通,吏民贪利,侵盗其畜产、妻子,以此怨恨,起而背畔,世世不绝。今罢乘塞,则生嫚易分争之渐。六是往者从军多没不还者,子孙贫困,一旦亡出,从其亲威。七是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然时有亡出塞者。八是盗贼桀黠,群辈犯法,如其窘急,亡走北出,则不可制。九是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臣恐议者不深虑其终始,欲以一切省徭戍,十年之外,百岁之内,卒有它变,障塞破坏,亭隧灭绝,当更发屯缮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复。十是如罢戍卒,省候望,单于自以保塞守御,必深德汉,请求无已。小失其意,则不可测。开夷狄之隙,亏中国之固,十也。高闾在《请筑长城表》中说,计筑长城,其利有五:罢游防之苦,其利一也;北部放牧,无抄掠之患,其利二也;登城观敌,以逸待劳,其利三也;省境防之虞,息无时之备,其利四也;岁常游运,永得不匮,其利五也。从与长城有关的史实可以看出,长城在作为军事壁垒的同时,也是区域经济、民族关系、商贸通道的界标,更是文化传播、科学研究、艺术创造的源泉和民族形象的象征。
长城的功用绝非仅“界中国”,限“华夷”。
春秋战国,各国多筑长城,无所谓“界中国”,限“华夷”。汉朝、鲜卑魏、隋朝、女真金大筑长城、界壕,长城、界壕内外各族都有,入乡随俗即可,非以长城区分“诸夏”与“夷狄”。
秦、汉、隋筑长城,沿长城修建道路、屯堡、驿站、烽燧、水利、城镇,保障了丝绸之路和草原古道的畅通与安全,给东西方交通、大漠南北交流、商旅往来、信息传递、长城沿线开发建设提供了标志、方便和保障,加速了长城内外的开发建设,推动了长城内外经济地理的繁荣,扩大了长城内外经济优势的互补,文化地理的互容,促进了东西南北各族的交流融合,推动了华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
明代尤重边防,大修长城用于军事防御是众所周知的。但即使在这个以长城作为救命稻草的朝代,长城也曾作为长城内外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界碑使用过。《明史·列传第六十二·王玺传》载:“(成化)十二年擢(王玺)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甘肃。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由上可知,在西北沿边地区,长城、关隘在许多时候是作为“樵牧”“互市”的界线的。所以,《后汉书·卷九十》说得好:“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所以别内外,异殊俗也。”长城是维持社会大环境安定的盾牌,是保护区域经济、地方习俗的界标,它从来都不仅仅是“内诸夏外夷狄”“界中国”的族界、国界。
长城是多元文化传播的纽带。周秦以来,河西走廊、贺兰山、阴山长城内外,从来就是东西方文化,大漠南北文化交流、撞击、融合创新的传媒区域,导引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新生。
长城是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长城荷载着社会历史、民族关系、建筑艺术、文物古迹、经济地理、边境贸易、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巨大信息,是历史、考古、文化、地理、文学、美学、军事、建筑、交通、商贸、旅游、民族、宗教、社会、环境等科学研究的资料源泉或证据标尺。
长城是多种艺术创生的源渊。长城积淀着太多的文化底蕴,激发着人们的思考、想象与创造,是许多文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与催化剂。
长城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意念象征,是哲学思想的反映,政治理念的实践,精神力量的体现。经历了近3000多年风雨的中国长城,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被视为中华民族勇敢、坚韧、智慧、精神的象征。
建筑长城的历史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消失而落幕,但长城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却永远存留在人类的记忆中,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所以,保护长城的历史任重道远,它将与长城遗产共同继续谱写长城文化的灿烂辉煌。作为文化古迹,长城的人文价值则永远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