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的目的在于效率和效益。能够带来崭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配送,成为当今时代的超级武器和现代物流整合的首选方式。
1.配送及其作用
无论多么庞大、复杂的物流过程,最终与服务对象(或者称为物流服务需求者)“见面”的,就是那一小段配送。服务对象满意与否,也只是通过对这段配送的直观感受的评价——只有配送到达他手中的物品才是他所需要的、并且在他所希望的时间里以他所希望的方式送达的,他才会认同整个物流过程。至于之前的运输是否混乱、库存是否合理、信息处理是否有效,他是不会去理会的。
如果此前的一切物流功能都被恰当的完成了,恰恰在配送上出了问题——不及时或不准确或质量不佳——没有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结果会如何呢?
功亏一篑——还是古人说得实在。因此明智的物流管理者和决策者,绝对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发生。
概括起来,配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准确、稳妥的配送活动,可以提高供应保证程度,减少生产和流通企业对于库存的需求,从而降低社会的总库存。
②集中高效的配送活动,可以简化流通手续,提高物流系统效率,提高其服务水平。
③合理、顺畅的配送活动,可以提高车辆利用率,从而降低物流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缓解大中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
实践也证明了,能够带来崭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配送,是当今商战的超级武器。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论物流:
物流是一种产业,一种不同于一般产业的服务性行业。它部分地是生产过程的延续,可以称之为半生产性行业。配送是物流的缩影,同样具有半生产性质。它所带来的效益绝不止于因提供令客户满意的配送服务而得到的报偿。如前所述,合理、高效的配送对于社会能源的节约(通过合理的工艺流程和运输调节来实现)、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状况(通过运输合理化和车辆的高效利用来实现)、减少环境污染(通过适当的运输包装和机械使用合理化来实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配送通过以上诸方面效果的实现,额外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此,社会并未给予相应的报偿。这就是外溢的效益。
2.建设配送中心是大势所趋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经济活动基本上是企业和私人行为。在不断的优胜劣汰过程中,配送中心这一现代的、先进的流通形式,在经受了考验之后,逐步为企业和政府所认同,并且受到积极的推进。
在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供应体制被打破之后,流通企业结构与成分有了较大的变化。单一国有流通企业独霸天下的局面,逐步为国有、集体、个体、合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流通格局所取代。
流通企业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流通市场上争一席之地,不进行一番深刻的变革是不行的。
中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状况是:流通市场主导力量尚未形成,流通企业在数量上的增长过快,但基本未形成规模,经营也多处于粗放状态,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都相当低。企业在多渠道、高消耗、低质量的情况下争压商品流通资源。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尚未形成,流通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社会运力和交通能力未能合理、充分的利用,物流设施和物流专业技术人才的效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现有流通体系根本适应不了商品大生产和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发展。
现代商品配送中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实现集约化经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造规模效益、推进流通科技进步、实现流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
实现物流产业化,大力发展建设现代商品配送中心,当是大势所趋。
3.配送中心的效益
对于效益的分析,人们往往习惯于从经济和社会这两个角度来进行。配送中心的效益,也可以采用这种惯例,按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进行评价。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微观(企业)和宏观(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来分析,配送中心的效益中,宏观的部分将远远大于微观部分。这也许就是部分传统物流企业对于发展配送中心积极性总是没有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配送中心的宏观效益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大大减少了流通领域供需双方的接触次数——交易次数。
综合评价来看,配送中心在减少流通中的交易次数的同时,也创造着诸多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
(1)可产生规模效益
配送中心对多家厂商和客户起到中介作用,减少了供求之间的交易次数,相应地增加了交易批量。这样,在批量进货时,配送中心可获得优惠进价,并与客户分享这部分价格,使双方获利。
(2)发挥专业化优势
建立配送中心后可以充分发挥物流业、销售业的专业化优势,可有效防止客户缺货和库存过多。同时配送中心对商品的维护和保养效果好于分散管理商品的企业。
(3)有效控制商品质量
配送中心与多家厂商建立了业务联系,对商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信息反馈都相对有效和迅速。
(4)减少客户的库存
由于配送中心的服务,各客户(工厂或零售商等)都可以减少库存,甚至实现零库存,可为客户节约大量的库存资金占用,配送中心可与客户共享利润。
(5)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配送中心的出现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共同配送,对于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起到显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