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调养精神,对自己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视点 养心与养神
中医养生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精、气、神是人生三宝。中医认为,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观;狭义的神,则指人的神志、思维、意识活动等。中医认为,神与五脏均有联系,但与心脏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内经》中说,“神藏于心,外候在目”,“目”为五脏六腑精气所在,因此中医治病的“望”主要是指察眼神的变化。女性若两眼灵活、神志清楚、反应灵敏即为有神,说明其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情较轻、预后多良好。女性若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甚至神志昏迷即为“无神”或“失神”,说明其正气已伤、病情危重、预后不好。所以,女性在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和康复中,要非常重视“养神”、“安神”。
中医解码 养神三原则
随遇而安。女性天生心理脆弱,遇到人生中迈不过的坎,极易产生恐惧和退缩心理,这样极不宜身心健康发展。用平和心态适应周围生活环境,做到喜怒有节、情志和谐、心态乐观,不急躁惶恐、不喜怒无常、不勾心斗角,一切心态以健康长寿为核心,即“随遇而安”的养生哲学!
起居有常。即作息,起居有常,有助于安养神志。“起居有常,养起神也。”慎起居、调睡眠等都是清静养神的起居之道。
不妄作劳。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不妄作劳的养生长寿之道,一是有劳有逸,劳逸适度;二是不违背常规劳动,注重道德养生;三是节制“房事”,否则身体易虚弱,加速衰老。不妄作劳体现了“形神共养,以养神为重”的养生原则,做到这些可使真气顺畅,精神守于内,疾病无从生,身体健康无疾。
中医VS现代医学
许多生理性疾病因心理问题引起,故中医倡导养神是协调脏腑的关键手段之一。现代医学也证实,人类有50%~80%疾病因精神过度紧张引起。只有善于避免忧郁、悲伤等不良情绪,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乐观状态,才会对身心有益。采用积极对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可预防和治愈某些疾病,使人体各个器官功能协调一致。
中医视点 七情养神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的总称,属于人体正常的情绪活动。但七情过激,则会身心俱伤,诱发疾病。七情养生法是通过自我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人更健康长寿的方法。人体生命活动以阴精阳气为基础的,健康人生都应处于阴精与阳气动态平衡的状态。女性属阴,天生较男性更为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若七情不协调,甚至失控,就会阴阳失衡,健康受碍,易早衰,如《黄帝内经》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因此,女性养生要尤其注意调摄七情。人之七情,分属五脏且相互制约。中医认为,过喜伤心,喜则气缓;过思伤脾,思则气结;过于忧悲伤肺,悲则气消;过于惊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可见女性平时的喜怒哀乐还关系到脏腑健康,容颜焕发。
心理诊所 七情养神五法
激怒疗法。愤怒虽是一种不良情绪,但愤怒有忘思眠、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的效果。对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者都可用激怒疗法。
喜乐疗法。喜为良性情绪变化,心之志为喜,肺金之志为悲,火克金、喜胜悲。喜乐疗法可治因忧怒、思虑、悲哀等不良情绪活动所致病变。
悲哀疗法。悲哀属阴性消极情绪,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恶,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喜与怒属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可治疗狂喜。
惊恐疗法。肾水之志为恐,心火之志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惊又可气乱、气散。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病态情绪是一种常见的疗法。可解除因忧思而引起的气机郁结、闭塞。利用使人惊惶之类的刺激方法,可治疗某些忧虑症。
思虑疗法。脾土之志为思、肾水之志为恐,思则气结,恐则气下,土能克水,思能胜恐。思虑疗法可收敛由于惊恐、狂喜而引发的涣散之神气,并通过思生理智,使病人主动排除某些不良情绪。
中医解码 七情养神二原则
以理胜情。人生在世,难免磕磕碰碰、情绪紧张。要保养心神,首需调节七情,以理胜情即调七情关键原则之一。做到知足常乐、淡泊、宁静,保持“宰相肚里好撑船”的乐观精神,遇烦心事,应正确理解,切不可消极悲观。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理胜情,保持乐观精神状态,情绪轻松愉快才能健身、才能战胜疾病。
思虑有度。多愁善感是女性天性之一,但思虑过度对身心健康无益。《黄帝内经》中说:“思虑过度,恐虑无时,郁而生涎,涎与气搏,升而不降,为忧气劳思食,五噎之病。”女性到了中老年,由于生理和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产生心理和情志的改变。若回避现实,势必会产生自卑与消沉感。女性要学会善待自己,多些行动,少些思虑,学会寻找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方向,让自己从过度的忧虑中走出来。
中医VS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认为,人在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易诱发各种疾病。故人的情志活动应保持相对平静,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以利养生。
中医视点 心理平衡养神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女性难免会出现焦虑、心力疲劳、神经质等心理现象,再加上女性天生爱嫉妒、爱比较,若长期心理不平衡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平衡养生就是要保持内心世界处于和谐的状态。女性心理平衡,精神愉快,脏腑器官才会正常运作,才有助于防病抗病和健身延年。职业女性遇到的心理困扰多来自工作压力、婚姻和家庭的困惑、人际关系。如经常感到疲乏、精神紧张、腹胀、排便次数多、睡眠质量差等都是这类人群的典型心理失衡表现。若不加重视则会引发气血不畅、脏腑失调,甚至增加患妇科疾病的可能。只有做好心理保健工作才可更顺利、更健康地生活和工作。
心理诊所 心理平衡四法
倾诉。《黄帝内经》说:“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可见,不良情绪如果不有效化解则会引发疾病。而倾诉是治愈忧郁悲伤的良方,当女性朋友遇到烦恼和不顺心的事后,切不可忧郁压抑,把心事深埋心底,而应将这些烦恼向你信赖、头脑冷静的人倾诉。
开心的笑。中医有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分别对应肝、心、脾、肺及肾。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是人心理年轻的征象。
平常心。“恬淡养性,知气养心,一团正气,一片丹心”,女性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塑造理想的未来。
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面对生活压力和社会竞争,许多女性深感心力交瘁,女性要学会掌控自己的生活,把握自己的未来。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令生活更充实,改善低落情绪和抑郁心理,增强生命活力,让人生更有意义。
中医解码 心理平衡二原则
心理平衡对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但要做到心理平衡,还需避免以下心理失衡状态:
虚荣心。从两性心理角度看,一般女性虚荣心比男性强,虚荣心是女性天性所致,但若超过限度则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身心健康。不同女性虚荣心也各异,但好攀比是女性最多见的虚荣心理。现代女性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攀比心理,盲目攀比并不能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反倒会诱发心理失衡,让你背上沉重思想包袱,影响工作和生活积极性。
青春易逝的危机心理。女性最在意自己的外貌,一旦发现容貌和形体上有异样变化,就会觉得青春已逝,心理感到不安,甚至难过和悲哀。尤其是当与同龄女性进行比较的时候,这种危机心理就会愈加强烈。
中医VS现代医学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医学也认为,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生理平衡,人体自身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才能处于最佳和谐状态。
中医视点 开朗乐观养神
“以恬愉为务”是《黄帝内经》精神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恬,即安静;愉,即愉快、乐观、开朗;务,即任务。“以恬愉为务”,是说人们若精神乐观则可“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可见,开朗乐观也是心理养生的要义之一。乐观开朗的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精神乐观可使人体营卫之气运行正常,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女性以血为生,气血运行,则脏腑协调,周身自然健康,表现在外即肌肤年轻有光泽,气色好,肢体也灵活自如。可见,性格开朗,精神乐观是健身的要素、长寿的法宝。
心理诊所 开朗乐观三法
女性做到开朗乐观需从乐观主义精神的世界观、乐观开朗大度的性格修养、情绪上的乐观状态三个方面加强修养。
乐观的世界观。一个人要想保持乐观,首先要培养乐观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观。站得高,才看得远,不因一时一事挫折而烦恼,笑颜常驻,笑口常开。
性格开朗。性格是人的一种心理特征,性格开朗是胸怀宽广、气量豁达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不安,以此养生则寿”。可见,心胸开朗对健康长寿至关重要。老年女性更应注重心胸开阔,不要闭门独居,避免产生“与世隔绝”的孤独感。
情绪乐观。情绪乐观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也是日常生活需要。《论语》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乐观情绪也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精神营养。
中医解码 开朗乐观二原则
要想做个开朗乐观、人见人爱的女人,还需避免这些不良的情绪:
悲观。女性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多情绪异常,甚至引起多种疾病,如月经过多、痛经、崩漏等。中医称为,“肝气郁结”、“肝气横逆”或“肝郁化火”。七情伤身,若悲过度,则损伤脏腑,气血运行不畅,你就会面色无华,灰暗无光泽,出现黄褐斑等。只有消除这种情绪才可使气血运行恢复畅通,给人面色红润、富有朝气的感觉。
抑郁。女性一生要经历经、孕、产及哺等身心过程,再加上现代社会节奏感的加强和危机四伏,让难以承受这样现状的女性多产生抑郁心理,甚至引发抑郁症,中医称之为郁证。《丹溪心法》中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抑郁情绪对健康非常不利,故女性须对此情绪给与及时调解和防治。
中医VS现代医学
医学研究证明,人的性格与健康、疾病密切相关。情绪稳定,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性格开朗,精神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易治愈,康复。而不良性格可从人体各个方面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