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背景说明
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出生于英国南部港口朴次茅斯,是19世纪英国的杰出小说家,在英国古典作家中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狄更斯著作等身,一生中尝试过除诗歌之外几乎当时有的所有文学题材,创作了百余篇短篇小说,几十篇中篇小说,15部长篇小说,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散文、特写、游记、剧本、演讲、书信等。
狄更斯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841年以前,这一时期作者青春年少,事业蒸蒸日上,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作品基调乐观向上。艺术上受流浪汉小说影响,对人性探索的深刻和浓重的幽默十分突出,但小说结构还比较松散,人物塑造不够成熟;第二时期是1842~1858年,这一时期的作品总的基调仍是乐观,但其中已露出一些悲凉之音,在艺术上则基本成熟。1858年到逝世前是狄更斯创作的第三时期,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已非常成熟。同时由于对生活世态的认识加深,作品体现出浓烈的思想性和现实关怀。
《双城记》正是狄更斯创作第三时期的代表作,在狄更斯的整个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最集中地反映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为故事发生地。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双城记》揭示的却是现实问题。狄更斯深切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尖锐、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愤懑与不满。他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出《双城记》,向英国统治阶级提出警告。小说主要由两条情节线索组成:一条是法国人民从秘密准备起义到革命爆发的过程,另一条是梅尼特医生一家的生活和遭遇。作者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写作技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缺少了早期作品的幽默。推荐版本:张玲,张扬,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名著概要
1775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梅尼特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中,他目睹了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淫乐杀害农妇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梅尼特写信告发此事。不料控告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梅尼特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信。在呼告无门、出狱无望的情况下,梅尼特用血水写下一份文件,控告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及这一家族的每个人。两年后,梅尼特的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被好友劳雷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的抚养下长大。
18年后,梅尼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名酒贩、他旧日的仆人得伐石收留。这时,女儿露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理·代尔纳,得到他的细心照料。
而代尔纳恰恰是侯爵的儿子,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人。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梅尼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茜产生了真挚的爱。梅尼特明知代尔纳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为了女儿的幸福,梅尼特决定埋葬过去,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代尔纳的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那狂载的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的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得伐石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代尔纳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梅尼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梅尼特的出庭作证使代尔纳回到了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代尔纳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得伐石宣读了梅尼特当年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代尔纳死刑。
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露茜的律师助手卡尔登来到巴黎,他买通狱卒,混入监狱,顶替了昏迷中的代尔纳。梅尼特父女则早已准备就绪,代尔纳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得伐石太太到梅尼特住所搜捕露茜及其幼女,在与普洛斯的争斗中,因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尔登为了爱情,从容献身。
知识链接
1.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近两百余年来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资产阶级成为各阶级中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的第三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法国大革命就是整个第三阶级在资产阶级的领导下发动起来的。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斐扬派(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1793年2~3月,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组成反法联盟,对法国大革命加强武装干涉,革命处于危急时刻。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当时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派中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建立热月党人统治。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执政,担负起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国的革命力量就是这样一波一波地行进,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就被历史无情地淘汰,如此行进直到革命的成功。这次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震撼了欧洲封建体系,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
2.《双城记》相关艺术作品
《双城记》作为狄更斯最著名的作品曾数次被搬上荧幕。其中,由大制作家大卫·塞茨尼克与导演杰克·康韦在1935年倾力摄制的同名电影是根据《双城记》拍摄的数个电影版本中成绩最好的一部。
名家评述
狄更斯从后台入口走进这个世界的剧场,演员们不再表演那些给做梦的公众看的讽刺悲剧,而是为他演出了他们私生活中的一幕幕拙劣的小小冒险。场景的庸俗和心灵的庸俗再次永远占据了他的舞台的中心位置。尽管更凄惨或更宏大的存在被不时硬推回来,但钟摆很快又摆了回去,于是我们带着如同刚刚结束最浪漫的旅行后换上拖鞋的那种轻松,欣欣然又回到金光灿灿的庸俗中间——回到羊肉和啤酒中间,回到由一个邋遢女仆照料的郊区别墅中的爱人和孩子身边……
——桑塔耶那《英伦独语》
基于两个原因,我把他(狄更斯)的道德称为完美的道德:他对善恶所作的甄别能适时适地,而且他对这种甄别的感觉非常强烈。道德家或许具有卓越的判断能力,能够辨别某个人身上的哪种生活是自然的,在什么程度上与环境和谐一致,内心却可能仍然无动于衷,不会因他所预见之忧而忧,因所预见之乐而乐……他的小说每一页都闪耀着珍爱他人利益的真正圣洁的光芒。他对人生的同情是那么纤尘不染,没有受到任何教条、迂腐、势利和偏见的玷污。——桑塔耶那《英伦独语》
精彩推荐
《双城记》中有许多精彩的语句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下摘录文中部分语言生动且寓意深刻的表述。
(1)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2)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人,我愿意做任何事。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作出任何牺牲。
(3)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的最终梦想,自从我见到你之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我重新又听见我以为早已消失的沉默的声音在悄悄催我上进。
(4)我现在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