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冉冉哭着跑进厨房,告诉妈妈:“妈妈,爸爸打我。”妈妈丢下手边的工作,拍拍他两肩,温柔地问:“告诉妈妈,怎么回事?”“他骂我没有礼貌,然后就打我。”“好了,宝宝别哭,妈妈会去批评爸爸的。”等冉冉平静下来后,妈妈走向爸爸,于是父母的舌战又开始了,妈妈坚持不应该用体罚,而爸爸认为冉冉也是他的儿子,他叫冉冉将玩具车推走,冉冉不可以顶撞他。而此时冉冉就站在旁边观战。
这位母亲的行为,不利于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因为,属于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应该让两个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冉冉和爸爸的事情应该由他们自己去面对和解决,妈妈不应该插手。当孩子来向她“控诉”爸爸时,她顶多只能说:“哦,好可怜,冉冉,如果你不喜欢爸爸打你,你就应该找到原因并避免再犯。”如果不久之后,他们又发生同样的冲突,妈妈可以和孩子来讨论这个问题,帮助他了解怎么做才不会再挨打。这样,孩子才能渐渐学会自我处理问题。
自主意识的培养,对于那些要求孩子“听话”或“顺从”的家长来说,可能难以接受,起码比较陌生,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浅薄。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懂得少,谈不上什么自立、自主;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是我的,当然得听我的。”他们在进行教育或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自己说了算,很少给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对孩子较多的是训斥和说教,渐渐束缚了孩子开拓、自立、创造意识的发展。
但是,这些家长也许没有意识到,未来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重信息、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对创造力、适应力,自立、自主能力、坚强意志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实在大意不得。
那么,家长应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呢?
一、和孩子建立平等关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既是孩子生活的基地,也是其活动的场所,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孩子的精神、情操、性格、求知欲等都会产生影响。孩子自主意识的培养也同样需要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基础。作为家长,应该把孩子看作是平等对话的一方,充分给予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如果对孩子缺乏真正信任、理解,对孩子摆出一副居高临下说教的姿态,再加上一副威严的面孔,亲子之间的交往顷刻间便会因缺少轻松的气氛,而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也很难与家长有共同语言。
因此,家长应明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应给孩子自主行使权利的机会,逐渐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如在处理一些家庭小纠纷时,家长不要一味地独断专行、自作主张,应该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让孩子也来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处理涉及孩子的问题时,应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尊重孩子的选择,避免采取施压和强制方式。如在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的学习问题上,可以带孩子先试着学几次,然后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让孩子自己来决定,不要强求,用协商、讨论代替强行、包办,使孩子感觉到家庭氛围的宽松、和谐、平等和民主。
二、鼓励孩子独立思维
爱说、爱问、爱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在不断地说、问、想中,逐步了解大千世界;如果家长一味地限制孩子说、问、想,就会压抑他们的自主意识,妨碍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
同时,家长还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事情,对孩子的言行应较少地表示强烈的肯定或否定,这样既给孩子创造了宽松的精神环境,减少了思维框框与内在压力,也加大了体现个人特色的自由度,有利于加强孩子的自主意识。
三、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父母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不是别人的附属物,应该努力迫使自己从被动转向主动,成为自己未来生活的主人。例如,可以说:没有人比你自己更在乎你的生活和学习,没有人比你自己更适于管理你自己的人生和前途;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只有积极主动的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赢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你自己,你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主动。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中,你是自己唯一的司机,千万不要让别人驾驶你的生命之车;你要稳稳地坐在司机的位置上,决定自己何时要停、要倒车、要转弯、要加速、要刹车等等;人生的旅途十分短暂,你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选择和决策的权利,虽然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但千万不要随波逐流。
四、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一切正常——活泼、好学、懂事、听话等等。当孩子显得不正常——情绪低落、大哭大闹、发脾气、不合作、厌恶学校时,家长常常无计可施。孩子“不正常”的背后是有原因的,他们宣泄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希望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生活中,家长很少给孩子宣泄的机会,使孩子只能把自己伪装起来,变得对家长不够坦诚。例如,孩子的学习成绩有高有低是很正常的,有的孩子常常是只汇报高分,不汇报低分,以博得家长的赞赏,换取家长的笑脸。为了能听到孩子真诚的心声,为了给孩子一个自由倾诉的地方,家长不必再对孩子的成绩太敏感。这样,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敢说、敢做、敢爱、敢恨的人,而不是一个“装在套子的人”。
五、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孩子既然是独立的人,家长就没有必要把他们的一切都包揽下来,要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处理自己的事情,确立主体意识。如一些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本来已经能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仍有一些家长不愿撒手,以至于孩子事事依靠父母的照顾,依赖家庭的呵护,表现出发展迟缓的特征:不会玩、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不会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与其他孩子交往等等;一切活动都必须有父母或成人参与才行,没有父母或成人参与的活动本该更自由,孩子反而感到不习惯、不自然。
为此,作为家长就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如平时孩子的穿衣、吃饭、洗漱、整理玩具等事情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做,做不好时,可以耐心地加以引导;当孩子做错事或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干涉,说长道短,尽量让孩子自己处理或参与,使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